許多深山叢林、孤荒野外的獨特文化與人文,正是因為人們接近它困難重重,才得以不懼人力侵蝕,鞏固著最原生的面貌,經年不老。世上,像哈尼梯田這般的模樣,確實罕見,任何的“開發”,都只能是蠻橫入侵,是一種無可估量的摧毀。還好,我們有梯田的守望者。
梯田是一種活態文化遺產,如果沒有人耕種,哈尼梯田也就不復存在。現在的我們還在觀賞著、聆聽著、記錄著梯田,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梯田將會成為逐漸遠去的記憶。如今,哈尼族的老人已經成為了哈尼梯田的主要守護者。這些老人不愿意把祖宗傳承下來的梯田荒廢,雖然辛勞,卻一直堅持著勞作。
為什么哈尼人還不愿完全放棄梯田呢?因為他們明白,這是哈尼人最后的衣食之源,一旦棄耕,水田將轉旱,再想轉回來,就不太可能了。哈尼人以大山里的梯田勞作為生命,他們出生后將一生投放在梯田里,去世后仍然埋放在梯田旁邊的山坡上,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守望著梯田。
哈尼人與梯田稻谷生來合體。他們從隋唐時期起,就已開墾梯田,將其改良成水稻,令水稻耕植成為哈尼人古老的生產內容。世世代代的哈尼人在山巒間修筑的數千條溝渠,伸張、環繞、收集著山泉水源,把山泉引入梯田,灌溉稻谷,并依田地大小,按順序、照需求分配水源。哈尼人借此得到長足的食糧收獲。
梯田耕作一靠人,二靠牛。哈尼人視耕牛為家人,敬之愛之。而哈尼小伙兒,則個個是造田好手,筑埂、鏟堤、犁耙的水準,決定了小伙兒受人稱贊的程度。哈尼族的孩子出生,亦都會經過一個與梯田有關的儀式,才能正式立名。
哈尼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祖祖輩輩永不中斷、永不松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都開墾成片片田山,他們也用持續性的生產勞作養育了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兒女。有人說:“每道梯田的下面,都掩埋著我們祖先累累的白骨,每塊梯田都是用祖先們的生命和鮮血壘成的。也正因此,我們祖先把他們的偉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鐫刻在大山之上,成為后代兒孫,成為全人類永恒的驕傲和榮耀!”
今天,這里的十六萬多畝梯田仍然哺育著三十四萬人口,高山上的六百平方公里森林提供著哈尼人的生活和農田用水,四千多條干渠仍在灌溉著所有的梯田。梯田不是滅絕的古代遺跡,不是單純的奇跡景觀,更不僅僅是外人眼中的藝術品。它就在那里,活著,勞作著,美麗著……
不驚動,才是最周全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