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在中國,猶如長江黃河,源遠流長。一碗粥,可能是日常一頓早餐,也可能是異國游子的依依鄉愁;可以讓窮人裹腹、豪門斗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養生良品。我們在捧著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粥時,可能很少會想到:一碗粥里有多少歷史?喝粥純粹是為口腹之欲,還是文化的折射?
來吧,讓我們喝一口粥,來一場浸潤著文化氣息的粥之旅!
粥的歷史就是中國人的歷史
粥,又稱為“糜”。與許多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一樣,粥的具體發明時間和發明者已經無可考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記有:“黃帝初教做糜”。由此可推斷,食粥在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有關粥的文字記載散見于各個朝代的醫藥膳食、文學歷史等典籍中。粥,是中國社會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曾是權勢的代表,也曾是窮苦人家的家常便飯,“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惫糯奈镔|生活條件遠遠不如現在,在自然災害和兵荒馬亂的年頭,縱然人們想要吃上一碗粥,也是一種奢望。
然而,這并沒有妨礙粥作為藥膳食療佳品的發展歷程。據統計,文字記載中的藥粥方已逾千種。粥的美味和營養,歷來為文人們傳頌不已。蘇東坡在大啖了豆漿中摻人無錫貢米熬煮的粥后,揮毫寫下了“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詩句,將粥的真味留芳青史。曹雪芹更是一位食粥大家,其大作《紅樓夢》中寫到粥的問目有六七個之多,他的祖父曹寅對粥也頗有深究,編著了《粥品》一書。
粥里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氣息,我們已無法分清他們的關系。究竟是我們厚重的文化氣息孕育了粥,還是粥在滋養國人身體的同時也滋養了中華的文化?不論在什么時代,不論于哪種人群,裊裊粥香中所透露的寧馨和溫情,粥中淡而綿長的滋味,都是最能撫慰人心的。
幾千年來,中國的歷史蜿蜒曲折,世世代代的人們在歷史洪流中跌宕起伏地前行,從原始時期的衣難覆體,茹毛飲血;到后來的清粥小菜,聊以糊口;再到如今千姿百態的粥文化,那些人間世事,悲歡離合,俱融入了這一直在尋常百姓家沸騰輾轉的滾粥中,或百感交集,或淡泊透徹,蘊出陣陣清淡逸香,滋味橫陳。
如今,粥已不再是戰爭時代的奢侈品,也不再是災荒年間的救命稻草;有時,一碗粥,不過是父母戀戀不忘的關切,不過是子女拳拳的赤子之心,不過是君子之交的平和內斂,亦不過是夫妻之間的相濡以沫。與溫飽無關后,粥在意識形態上有了更為實在的意義。
古人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味亦必淡。如同奢華之后的簡樸,如同在行色匆匆的鋼鐵森林中追尋綠色,富裕之后仍然喝粥,在閱遍珍饈美味后渴求一碗再平常不過的粥,也是人們從生活的絢爛中回歸澹泊的一種感悟,是人生境界的另一種返璞歸真。
文藝青年們的喝粥姿勢
食粥一事,是中國舊時文人筆下時常涉及的。宋代陸游有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敝园咽持嗵岬金B性命,求安樂,得長生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清寒文人于困頓中的超脫,于窘迫中的豁達,于匱乏中的安恬,于平淡中的自適。他們筆下的粥,就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精神上的自我宜示了。
蘇東坡由湖州任上調任密州之際,曾約秦觀、參僚同游鎮江金山寺。由于當日風浪大作,船只無法返航,遂留宿僧寺,在那里,他作《大風留金山兩日》詩首。最后兩句為:“潛山道人獨何事?半夜不眠聽粥鼓。”
所謂“粥鼓”,就是寺廟清晨傳膳的擊鼓聲。
此時的蘇軾,由于經受不了官場的傾軋,小人的排擠,主動要求外放,離開朝廷,放浪江湖。初初領教到失落,冷淡,白眼,排擠的滋味,能夠切身感受平民的心情。這才使他有僧寺里與眾和尚在一起,餓著肚子等待清晨那頓粥時,既親切,又迫切的體驗。
蘇軾另一首求粥的詩:“老我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杖君家去?!边@時候的蘇東坡,已經是飽嘗人情冷暖,深知世態炎涼的一謫二貶之人,更是坦蕩無遮,文人本色。這種聞粥而去的落拓不羈,浪漫情懷,多少是他身處逆境中的精神抗爭了。
舊時文人,很提倡甘于清苦的精神,在《顏氏家訓》中,提到了一位叫裴子野的文人,說他“有疏親故屬”,凡“饑寒不能自濟者,皆收養之。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僅得偏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敝挥凶约吼囸I過,才能體會別人饑餓的痛苦,裴子野與眾親友一齊捧碗啜粥,那是充滿了人情味的溫馨場面。同樣,從鄭板橋《家書》中看到,給他弟弟的信里說“十冬臘月,凡乞討者登門,務餉以熱粥,并佐以腌姜?!币部芍挥凶约呵搴^,才能了解別人清寒的窘境。中國文人與粥,這種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于他們自身的貧苦體驗而來。正因如此,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里,才能多多少少地反映出民間的疾苦。
由此看來,若曹雪芹一直過著“鐘鳴鼎食”“錦衣飫食”的生活,未必會寫出《紅樓夢》來。他的文友敦誠、敦敏兄弟,在詩中說到他貧居北京西山時的窘迫景況,“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使我們知道他是文人中的“食粥族”,正由于他家境沒落以后,處在生活貧窮線上,才了解到人世的滄桑,時事的艱窘,仕途的險惡,命運的坎坷吧?
中國舊時文人,由于喝粥的結果,多半喝出一個淡泊的精神世界,實在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他們或堅貞自守,或安貧樂道,或充實自信,或知足不爭,但在他們的筆下,卻總是程度不同地要發出對社會、對民眾、對國家、對世界的真實反響。有的,哪怕為之付出生命,也要說出大多數人想說的話,這就是喝粥文人與大多數喝粥普通人的心靈感應了。
文學,要都是風花雪月,虛無縹緲,沒有老百姓的真情實感,沒有體味過那一碗粥的溫暖,恐怕是沒有價值的。
一碗粥溫暖整個世界
飲食習慣的差:異是由文化內涵決定的,而文化內涵的特色歸根結底卻是人本性情的不同造成。如同南北方的粥。粥的歷史源遠流長,品種也豐富多彩,或者因為時節而異,或者因為地理位置風味不同。
南方的粥綿軟細膩,花色繁多,凡是能作菜的物品都可以人粥。小火漫漫熬制得翻滾沸騰,香氣四溢,用青花小瓷碗盛了,配以清淡的小菜,再一點點細啜下去,是一種婉約到了極致的風情。在廣州、潮州、福州等沿海地區,粥甚至堪為主食;尤其在廣東,一直以來,粥都是南粵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因著海鮮之利,其豐富和鮮美是別處難以比擬的。
北方的粥則略顯粗放,多用五谷雜糧,熬煮的過程也稍顯簡單。盛粥的常是厚重結實的海碗,而粥本身多有清湯,原是就著饅頭大餅的,但在昏暗的油燈下,一家人在炕上大口大口地喝粥吃餅,卻最能見到北方人情。這里有南北方米的不同,有地方習俗的不同,又何嘗不是南人與北人的差別?粥如其人,總是讓我們想到南方女子的溫婉細致,軟語吳儂,想到北方漢子的豪放大氣,簡潔明快。
然而,在中國文化千百年的不斷融合與同化中,粥文化和口味也在不斷交融、彼此影響,最終形成了如今南北粥各有特色卻又不乏同一的現狀——營養和美觀開始成為粥最為重要的元素。許多以粥為特色的飯店,現在熬粥已經多用糯米,南方的糯米甜軟熟爛,特別適合煮粥,別有一番風味;熬煮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至少小半日的火候才可水到渠成;用小火將菜料里的滋味一點點都煮進粥里,將米和菜的香味各自發散開來;菜與粥滋味相輔相成,水與米難分彼此,渾然一體;如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語“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如此方是煮粥的最高境界。而南方下粥的小菜也漸漸豐盛,有葷有素,如四川的一些粥店,融合了川菜和地方小吃,菜品競有上百種之多。各式各樣的粥和菜搭配,互為襯托,已是一場營養美味并色彩斑斕的盛宴。
而今,粥又有了新吃法——粥底火鍋,始于南方,北方也逐漸盛行。以粥為鍋底,包容眾多其他食物,有涮鍋的樂趣,也不乏喝粥的暢快;又因為是一次性的鍋底,也沒有喝火鍋湯那么多忌諱,確是別有滋味。在潮汕地區,還有一種沙鍋粥,多用新鮮蔬果和山珍海味入粥,兼取沙鍋的本味,極鮮美之致;沿海特有的魚蝦蟹粥,卻是營養豐富的人間美味。
中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專業的粥店、粥吧,其中粥與菜花樣繁復,美味養眼,已不復當年路邊小店的感覺;濃厚的人文氣息蔓延著,粥開始成為城市的時代味覺之一。粥文化也如同熬粥一般,在幾千年的文火烹煮中,技巧和人文內涵都逐漸臻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