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看到很多人都在發十八歲時的照片,幾乎刷屏。二零一七年國慶節回老家,恰好把從前的照片都找出來了,其中應該不乏十七八歲時的照片。但是我并不想去找,甚至對那段時光,也沒有多么地懷念與慨嘆。
說來也怪,現在的我跟年少時截然相反:我讀初中時,懷念小學時光;讀高中時,想念初中同窗;上了大學后,好像又總是覺得高中時最好。到如今,全然不是了。
青春縱然萬般好,卻也已經消逝了。就如同落花流水,記住它曾經五彩斑斕就好了,沒必要時時刻刻地記掛在心頭。更何況,現在想起來十八歲,自己是多么地迷茫,恐慌,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極度自卑中又摻雜著太多的自大,乃至于不知道天高地厚,想著全世界都在等待我,想著一切將由我來改變。
那時候,是個略胖且自卑的女孩子。希冀著未來,卻又恐懼著未來;期待著愛情,卻又擔心著愛情;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卻又擔心長大后有太多自己無法承受之痛;迫切地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人物”,卻又暗地里認為自己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一切都是矛盾的,糾結的,擰成了麻繩,怎么都解不開。那就是我的十八歲。
好多十七八歲的小朋友發私信問我一些困惑,雖然我也會盡力解答,用我的經驗和理解去給他們一點點建議,但是我知道,他們未必會聽。因為十七八歲的時候就是那樣的,遇到一點事兒就認為是天大的事兒;若是有人傾聽自己那自然是好的,但其實并不能真的聽從別人的建議。有很多挫折,必須要自己去經歷;有很多跟頭,跌過了才知道疼,下一次大概就長了記性。
十八歲,大概就是用來疼痛、成長和迷茫的。若從一開始就有特別明確的目標,人生也會很無趣吧?太過清晰,太過明確,甚至太過功利的人生,失去了猜字謎、走迷宮時的那種恍然大悟、大喜過望的快樂。
我自己從十八歲往后,又經過了好多年,才漸漸找到方向;更不要提,直到三十歲,才漸漸明白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人心那么復雜,人生那么詭譎,哪有一眼看穿那么簡單?我們都是矛盾的綜合體,有時候明媚,有時候暗淡,有時候滿腹希望,有時候又凋敝得不成模樣。
就如同,每一次辭舊迎新,我們都信心滿滿,“來年是一個全新的自己”,但其實,過了這一天,來到下一年,還是從前的那個自己。
若是我們自己沒有變化,沒有改變,沒有成長,時間不會對我們做任何雕琢——除了皺紋、白發和衰老,我們卻還是那個“我”。也因此,這些年不怎么做新年計劃了,譬如要賺多少錢,要讀多少本書,要交往幾個朋友……統統沒有。重要的是,先把自己搞懂。多給自己一點點時間,多看看自己的心,多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多沉靜地看透在繁蕪世界里哪個自己更快樂。這比什么都重要。
隨著時間與工作的遷移,隨著生活的變遷,我在改變著自己的模樣,甚至喜好。但無論什么時候,都能讓自己不擰巴,能夠自在,能夠隨著自己的心,這是無上的歡喜了。所以,年歲并不重要,環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所以,合群并不重要,孤獨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自在。無論是十八歲還是三十六歲,心若自在,就是青春。臉上的膠原蛋白,眼角眉梢的細細皺紋,只是給別人看——也是別人唯一能一眼看到而且最在意的。可是心里的快樂與歡喜,只有我們自己體會最深,最切,最有滋味。十八歲再好,我也不想回去了。
我沉溺現下,醉心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