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距離我們的出發地約420公里,這是個不遠的距離,如果有高鐵兩小時就可以到,和去上海一樣的方便,然而當我點開購票網站時才發現,亳州的高鐵站預計2019年建成……
綠皮火車時速120km/h,是高鐵時速的一半,窗外的風景一幀一幀是從未有過的清晰;
每站停靠7分鐘,如果愿意的話可以下車活動下腿腳,也可以買一些零食,這是習慣了高鐵出行的我們已經遺失了的經歷。
同行的“95后”小伙子直呼沒坐過綠皮火車,而我仔細想想,上一次坐車居然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不經意間,時光流逝,曾經連接起大江南北的綠皮火車竟也變得離我們遙遠了起來。
上午8點,我們走進了人聲鼎沸的亳州藥材市場里,人多到轉個身都有可能碰掉一塊藥材的地步,卻被向導姑娘告知:“這不是最高峰的時候呢,早上四五點早市剛開時人是最多的,上萬人涌入這里采購藥材,全中國的中草藥有一大部分都出自這里呢?!?/p>
說起來,家附近的老人們常常會定期相約去醫院開一兩副中藥調理身體,社區醫院里輪流來坐診的醫生永遠是中醫最受歡迎,每當路遇那些拎著中藥回家的老人們,我都暗自感慨“玄學,玄學,都是玄學”,“調理”“養生”離年輕人多少還是有些距離,想到老人們手里拎著的中藥是出自眼前這個超級大市場,竟然有點恍惚,“中藥”“中醫”變得不是那么遙遠了。
這里不是旅游景點,各家老板們對待游客裝扮的我們也沒空接待,我們樂得自在。起初,“土大黃”“沒藥”“陰起石陽起石”“鳥不宿”等有趣的中藥名稱令我們好奇又好笑,這些藥材從名稱到用途我們一概不知,只能先拍下照片之后再上網搜索。轉身間,路過一個攤位,看到了一盒“橘絡”擺在顯眼處,“這也算是中藥?!”我不禁感慨道,“當然!這東西專治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的?!崩习逖鄱疾惶б幌?,想來是見多了我這種“不識貨”的人。突然想起小時候我一到春天就犯咳嗽,嚴重時還會發哮喘,外婆總是有空就剝橘子,然后說著“橘子筋是好東西”,要我連著“橘子筋”一起吃下肚,這個記憶深刻到我腦海里至今還存著橘絡澀澀的口感,和外婆的笑容。

原來,中藥離我是這么近,早就悄悄潛伏在了我的兒時回憶里。

每一座古城都會有一個城門,千百年來守護著這座城市,然后在現代社會成為一個熱門的景點。亳州當然不例外,它的城門矗立在城區“北門口”,北門口不是街,也不成巷,卻統領著亳州城諸條老街。在亳州人心中,北門口是進入老街的入口,是領略老街文化的一扇窗口。城門始建于春秋時期,由于頻繁的戰爭,到20世紀50年代初,北門城樓成為一片廢墟。1986年亳州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后,在原址重建了城北門和城樓。
如今,城樓“不按套路出牌”地被商家和店鋪占據,完全沒有旅游景點的“意思”,最初目睹此景的我們被震驚得說不出話,待走近城門:老人們坐在城墻邊上曬太陽聊天,穿著睡衣外套的婦人從店鋪里走出手里拿著剛剛買到的雜貨,小孩子們流連于城樓內的玩具店……

如果說,城門在古代是守護著一座城的存在,那么如今,亳州北城門的一磚一瓦都融入了城市生活,它不是需要買票進入的收費文物景點,而是市民們生活中的尋常巷陌,它鮮活地“活在”這座城市里。
城門不遠處的大道中,一座華佗正在疾走的雕塑矗立著,身體向前微傾,似乎正在向下一位患者家中奔去,身邊是滾滾車流,前方還有市民們送上的貢果。說來很神奇,華佗的家——華祖庵位于亳州城中心,華佗的雕像遍布了城市各個街道,亳州人在身邊就能尋求到神醫的庇護,哪怕僅僅是心理上的也已足夠。
關于這座城市,還有太多值得一說的,有技藝精湛的花戲樓,有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曹操運兵道等等,但無論哪一個,都必須要親自前往才能被震撼、被打動,希望你也有機會去這里看一看。



初識蔣壩,那是在一個陽光的午后。
我們乘坐的汽車沿著洪澤湖的支流岸邊,緩緩駛進一座幽靜的小鎮。透過車窗看往窗外,小巧的街道,低矮的民房,坐在門口悠閑忙著農活的老鄉,以及蹦蹦跳跳、咧嘴大笑的孩子,盡入眼簾。這樣的場景讓我們感到溫暖,卻也感到陌生,來不及問到陪同我們的徐姐這是哪里,徐姐莞爾一笑:這里就是傳說中的蔣壩古鎮。
原來這就是傳聞中赫赫有名的蔣壩古鎮??!也是,只有歷經深厚的歷史傳說和人文積淀才能保持小鎮這樣樸實無華的溫馨景象。這一刻,倒是讓我對這個地方充滿了期待和想象。
蔣壩古鎮,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因其毗鄰洪澤湖,河道縱生、水網密布,南來北往的船只紛紛登岸于此,商賈繁榮,而誕生了這座古鎮。古時的蔣壩碼頭,舟楫登岸轉貨,客商云集,真是印證了“十里聽響,五里聽舟”的壯觀寫照。
飄忽的思緒還未回過神,我們已經走進了蔣壩老街。連廊長亭,古道牌坊,自聳立在道路入口的“蔣壩老街”牌坊蔣壩進入,沿著一條“丁”字形的青條石街道徐徐前行,一排排徽派仿古建筑映入眼簾,恍惚間,讓人有種時光穿越千年的“錯覺”。這些房子都整齊劃一地排列在道路兩旁,房子雖然被翻新過,但是時光和歲月刻下的雋永痕跡依然深深地烙印在這些老房子里,散發出一股溫馨、溫暖的氣質??涌油萃莸氖迓罚唏g吱呀的老式木門,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所承載的那段歲月與過往。慢慢走過一間間老房子,不時還會看到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拿個小板凳,坐在門口,三五成群,或嬉笑談天,或安靜地享受這午后陽光,溫暖的陽光照耀在臉上,一臉的滿足和幸福。前面還有一位老奶奶搬出自家制作的竹床,用清水仔細擦洗,預備著夏日躺臥其上享受清涼。這里的一切都是顯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在哪里呢?這已經被我們淘汰的生活方式卻在這里的家家戶戶輪番上演;而熟悉又在哪里呢?我努力在腦海里思索這樣的畫面,是的,小時候在老家奶奶家過暑假就是這個樣子!難怪讓我覺得如此熟悉,這簡直是刻印在我記憶里老家那快樂生活的真實再現!
街道的兩旁還有很多窄窄的小巷子,各種小巷曲折蜿蜒,仿佛是潘多拉神話中的迷宮,也讓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和小伙伴在小巷子里追逐打鬧、捉迷藏的情景,真是讓人倍感親切。鎮上的村支書說讓我們緊跟著他,他帶我們去看一個好東西。我們眼中充滿了好奇,這里還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

沿著小巷,穿過兩戶人家,幾棵枝繁葉茂的枇杷樹立在旁邊,碩果累累。又穿過兩個小拱門,便看到隱秘其中的清幽小院——茶庵了。只見院內正中一座香鼎傲然挺立,小小的庵室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布置得十分干凈利落。這個茶庵是為了紀念貞守夫家、夏日為行人施茶的盧貞女。日行一善,必有善果福報。在如今這樣浮躁的社會,行善事、起善念,確實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品德。

在蔣壩老街不遠處,還能看到停滿船只的碼頭。洪澤湖水域面積廣闊,有眾多支流水網河道,也因此,蔣壩古鎮千百年來一直都是繁忙的水運中樞。各式各樣的船只??吭诖?,大小各異、新舊有別,帶給這小鎮別樣的繁華與活力。船上的船家女,戴著遮陽帽,一手叉腰,利索地指揮著船只的方向,英姿颯爽。很多船只上還養著雞鴨豬狗等小動物,站在橋上看著那些小動物在床上恣意奔跑,我們不由地笑出了聲。
蔣壩除了這座古韻綿長的古鎮外,距離其不遠處的“最美三公里”也是此行重要的快樂目的地。這“最美三公里”呀,就是洪澤湖大堤靠近蔣壩古鎮的三公里風光帶。沿著“最美三公里”自駕前行,路邊各色花海熱烈綻放,遠處的洪澤湖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金光,不時有群鳥紛飛,讓我們懷疑,我們是不是來到了大海邊?湖岸用巖石修葺起了長長的棧道,漫步其中,花海芬芳和清爽湖風迎面撲來,也吹進了我們的心房,滿滿都是這份快樂與幸福。
在蔣壩,真想就這樣一直待下去。兒時在巷弄里的歡聲笑語、在湖邊玩水吹風的輕松自在,那回憶里的快樂時光、記憶里的快樂老家,完美出現在這座快樂的小鎮。

茶葉是春天最新的翅膀,沿著故鄉的山坡曼妙地飛。捉住,像捉一縷很柔很柔的春風,又像是,突然被鄉愁輕輕握住。純料或單株,怎么品都只有鄉土的味道。殺青、揉捻和理條,都脫不掉云南茶葉天賦的山水。
這個春天我在茶山,走完昔歸,再上景邁山;品盡勐海大葉種茶,再飲雙江茶之源的甘露……我喜歡用人間煙火,煨煮千年古茶,東風駘蕩,一杯清;列除掉余寒;有客遠方來,我備匹性格溫和的馬。
我不敢在云南的每一座茶山,說起自己的年輕,同樣,一盞古茶面前,那種古法讓我不敢稱老。就在這里,那么多人把茶供養在武王伐紂的彩云之南;就在這里,我向學濮人,身披蓑衣,我以茶的涼清熱,用茶的素除葷。雷電在茶山虛晃一槍,周遭的茶樹忙著呼吸。
云南的茶山春深似海,云南的茶農揮汗如雨。
母親采茶的手,伸進一場春雨,觸摸到一棵茶樹忽高忽低的酸堿。
父親還會在茶園,搭一間潦草的小屋,喝茶,迷糊。
妹妹的手,放下放下針線,正在茶樹冠上起舞。
苦澀的人世,需要像茶一樣烹煎,才有泛甜的秘密。
不用門票,云南的每一座茶山恭候你入席。
擺一口炒茶的鐵鍋,帶一部茶經,
一片茶葉里,有云南茶農的飲食起居。
此刻,我選擇煮茶的方式,宴請諸神。
春天把天空擦得干凈而藍。
齊眉,奉上一盞,化濃霧為白毫,降山雨為回甘。
不用刻意,凡人無法參破苦諦,只能盡享一片茶葉所賜的曼妙清歡。
春風啊,讓一片葉子下樹,
端起茶杯,愿你喝出一啜飛天的春意盎然。


南潯印象
溫柔似水的江浙一帶似乎永遠都不會缺少古鎮的身影,所以,自小開始就經常和這些古鎮打照面,久而久之難免有點審美疲勞。所以,在初聽到這次的目的地是南潯古鎮的時候,相信我們幾個的內心都沒有太多的期待和向往。畢竟,在常人的眼中,古鎮嘛,還不都是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那些個樣子……
從南京到南潯,接近3小時的車程,我們這些對古鎮的固有印象在達到南潯之后就被改觀了,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南潯都是一個“非典型”的古鎮。首先,它是古鎮,這里有遠離都市浮華的安逸、有臨橋而建傍河而市的小店商鋪。和傳統的古鎮一樣,這里詩意而市井,離自然很近,離霧霾很遠。但是,它又帶著一點兒不一樣的叛逆:明明是古樸別致的江南建筑,缺偏偏每家每戶都藏著個極盡奢華的小洋樓;明明看上去靜謐又與世無爭,卻偏偏和清代第一宗文字獄——莊氏明史案息息相關。不僅外美,而且內秀,難怪都說一個湖州城不抵半個南潯鎮。
穿過小巷、踱過一座座橋,你會發現,原來這里的景致似曾相識。別看南潯這么一個小小的古鎮,居然有很多電視劇都是在此取景的:《花落夢深處》《新上海灘》《天下糧倉》……就連熱門美食綜藝《十二道鋒味》都曾專門做過一期“潯蹄”記,來南潯古鎮體驗地道的江南小吃。也正是這種熟悉的感覺讓南潯變得更加親切、也更加個性。
只可惜因為時間的原因,并沒有感受到南潯古鎮的夜景。這里少了那種商業化的浮華,相比夜里的會更加寂靜,也更適合放空自己心中的煩躁,在這小河間隙的光影流連里尋覓那一絲傳承千年的江南柔情。看來,下次來到南潯,或許可以更好地體驗江南水鄉的柔美。

“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潯走一走?!毕鄬τ跒蹑?、西塘、周莊這些大眾知名的古鎮來說,南潯似乎顯得要小眾一些,雖然安靜低調,但它的歷史人文底蘊卻并不少。輕輕地翻開塵封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座地處湖州的小小古鎮距今已經有了千余年的歷史,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榮光,而且不走尋常路,極具個性。畢竟,不是每一個古鎮都能有勇氣給自己冠上一個“天下難尋”的名頭的。至于南潯為什么“難尋”?只要你來逛一逛就會知道了。
南潯位于湖州市,毗鄰江蘇,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這里古跡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擁有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獨具江南風情的明清古建筑群——百間樓等一批歷史遺存;雙林鎮被譽為“古橋之鄉”,是全國古橋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善璉鎮被譽為“湖筆之都、蠶花圣地”。景區沒有太多的現代商業文化喧囂,有的是相當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原生居民的生活狀態始終未改,河中的浣洗,河邊的早茶,都是現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

這里還有著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頔塘古道。穿鎮而過,一幅江南畫卷顯現眼前,這就是開鑿于晉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頔塘,是京杭大運河浙江段的一條重要支流。南潯古鎮也因此成為湖州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地和國內首個整體榮膺世界遺產的江南古鎮。
更有特色的是,這里的宅院和尋常古鎮不同,它們更像是留洋歸來的十三姨,中西合璧、大氣、優雅中帶點叛逆。歷代經營蠶絲出口的南潯商人有更多的機會到海外游歷,接觸西方文化。因此,當他們設計自家宅院時,自然地吸收融入了西洋建筑風格。他們把大門,圍墻,屋頂等外人能看到的地方都設計成中式風格的建筑,可走進里面,小洋樓、西式柱子等建筑會讓人感到別有洞天。
尋尋覓覓,難尋南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南潯的故事吧……


泉州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這次泉州之行回來后,我們采風小組意猶未盡,仿佛經歷了一場令人感嘆不已的夢。
千年的古剎,遮天的榕樹,別致的紅磚房,以及小巷里的煙火氣息,泉州似乎處處有讓人置身于“不一樣”的境地,而這份“不一樣”中,又有著熟悉的畫面。后來分析,這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的泉州所展示出來的獨特魅力。自古代起,泉州就因海上絲綢之路而聞名世界,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許多外來文化因此融入了泉州。在本土文化里夾帶著異域文化,這大概就是泉州的“不一樣”之處。
走在泉州古城里,最大的感覺就是滲透在各個角落里的煙火氣息。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里流淌著泉州人世代相傳的那份安逸和祥和。這大概與遍布泉州的無法統計數量的各種寺廟有關,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信仰之城,對神靈的膜拜,其實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在泉州,信仰和生活已經融合在一起,在煙火弄堂里,在盤根錯節的榕樹下,過上神仙的日子,這是泉州人的生活日常。


在我眼里,這座城市多樣文化的包容和接納,最明顯的就是宗教了。
在承天寺,有一座石刻,上面居然同時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混合圖案,這反映了早在千年以前,這里的宗教流派就已經和諧相處了。距離關帝廟大約300米處就是伊斯蘭教的清凈寺。在泉州,各宗教廟宇之間的包容、互通,簡直是人間奇跡。
那天下午,我在關帝廟仔細地觀察過來來往往的香客,因為我發現了諸多與外地寺廟不一樣的地方,這讓我非常震撼。進門燒香的,竟然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有小情侶,有三五結伴的兄弟,有穿著時尚的閨蜜,他們熟練地在廳堂里做著各種程序,若無其事地來,若無其事地離開,沒有凝重之感,只有輕松愉悅的神情。
泉州是一座宗教之城,將信仰揉進生活,這大概是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去廟里燒一炷香,就像我們路過便利店時,去買瓶飲料一樣,那么自然。
——松哥
不論是海風吹過滿頭香的蟳埔女,或是吃苦耐勞守家園的惠安女,她們都已成為泉州亮麗的風景線。不過,泉州令人眼前一亮的不僅有民俗風情,還有街頭琳瑯滿目的小吃、美食。
“光是小吃就有300多種?!弊屓寺勚褚徽?,尤其是我這樣的吃貨。面線糊、牛肉羹、崇武魚卷、元宵、潤餅菜、海蠣煎、芋泥、肉粽、土筍凍、面線糊、醋肉、滿煎糕、花生湯、石花膏、四果湯、姜母鴨、閩南菜糅、咸飯……短短幾日中,掐指一算,大約吃了20多種,十個手指頭根本不夠數,這還僅僅是十分之一,不由感慨,在泉州生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呀!
許是因為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讓泉州成為各種文明的交匯地。也將不同風俗融入生活的點滴,從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到蟳埔女打扮的異域風情、惠安女身著的特色服飾,或許都曾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
風從海上來,為泉州帶來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如今,更留下了海納百川的包容,叫人回味無窮。
——凌凌朱
初次到福建泉州,這里給我的印象就像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他們講著閩南語,像我們家鄉講著自己的方言一樣。他們相互之間即使是第一次見面的人也會很自然的交流著,遇到問題即使在路邊也可以拉著當地人詢問,他們會很熱情地告訴你。在承天寺內,我們一行人在拍攝一座石雕,旁邊路過或是晨練的老爺爺很熱情的講解這座石雕的歷史,給我的感覺熱情、親切。
老城區,一個充滿濃濃古樸氣息的大景區!說她是大景區一點也不夸張,觀光游覽車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街道和一些寬敞點的巷子里,招手即停,方便得很。老城區內還保留著歷史遺留下來的氣息,原來的房子,原來的巷子,人們依然居住在這里,生活氣息濃郁,行走在其中,忽地也把自己當成泉州人了!
——葉子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臨三門灣,并與臺州的三門、天臺相連。

寧波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國大運河南段出???,更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寧波老外灘的歷史比上海外灘還要早20年。在這里,歐陸風格的建筑隨處可見,比如1872年建造的江北岸天主教堂、1880年建造的英國領事館舊址等,都是“海上絲綢之路”遺跡之一。然而,很多“海上絲綢之路”遺跡如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早在七千年前,寧波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屬百越地,寧波的名稱為“鄞”。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鄞、酆、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酆、慈溪、奉化、翁山4縣;唐長慶元年(821年)州治遷至三江口(今海曙區),并建子城,為其后一千多年來城市的發展奠定基礎。

事實上,在經歷光陰洗禮后的城市,有許多在歷史上發揮作用的海絲設施早已停止了曾經的功能,但其在當初帶來的多種文化效應已經滲透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我們今天無論在哪座城市,所能見到海絲史跡并不多,但諸多當地文化其實都是受海絲影響的。所以,我們這次尋訪不僅僅局限于對史跡的追蹤,更多的是感受這座著名的港城如今的人文魅力。
寧波博物館、天一閣、老外灘,這些文博場所最能體現出寧波曾經的輝煌和今天的成就。也是最能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給寧波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接下來,就跟隨小編的腳步,去感受港城寧波的人文魅力吧。


提起新疆,你的腦海中會想到什么?
是漫漫戈壁、遙遙雪山、莽莽草原,還是維吾爾族的姑娘、哈薩克的小伙兒、草原上的牧羊人?
懷揣著一顆探索之心,歷經7小時15分鐘的飛行(其中一小時在烏魯木齊轉機),凌晨1點半時,飛機終于降落在伊犁河谷的盆地中央——伊寧市。
步出機場,迫不及待地抬頭仰望,天空是一片深邃的藍,清凈而透亮。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寧,此刻已是夜幕低垂,宛若蒙上了一層面紗的女子,只留下星眸在夜空閃耀。如此情境,倒叫人心生好奇,為何被譽為“塞外江南”?
縱橫特克斯
環顧四周,整座城市四面環山,“你看,北邊那兒是烏孫山,抵擋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南邊那兒是終年積雪的天山,阻擋了來自塔里木盆地沙塵和熱浪的侵入。所以,我們這兒冬暖夏涼,就像被一個天然的保護罩保護了起來?!碑數嘏笥研ρ浴?/p>
迷宮般的64卦街道布局、神奇的《易經》方位學說,以有形的方式呈現于特克斯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軸軸遞進、環環相扣、路路相通的放射性格局,與周邊的山勢巧妙結合,自然應和了中國傳統的堪輿風水,故被稱為“有形的《周易》、凝固的《易經》。”
同時,這里也是新疆乃至全國的著名避暑和旅游勝地,于2007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太極壇高處有一塊擴音石,站于其上說話,能體會到音響環繞之聲。坐在其中,感覺五蘊六識皆有所動,更覺玄妙。而玄之又玄的,豈止太極壇上的擴音石。那眾妙之門,想來早已存在于天地之間。

奔馳那拉提
一路美景,亦真亦幻。
連綿雪山攜著大片草原迎面而來,從車窗的擋風玻璃前看去,好像是一幅動態油畫,又或是一幀游戲畫面。記得巫鴻在《時空中的美術》中曾提到幻視、幻覺、幻化的區別,此刻的感覺,正是游離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吧。
既覺眼前似夢,又知此刻非夢。最美的景象,總會模糊界定真實的那條線,讓人迷失其中,徘徊不前。
“不行了,我真是困得要命,但是這沿途美景讓人舍不得閉上眼睛啊?!焙笞耐驴鄲乐?,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路過一片開滿黃花的草原,大伙兒嚷嚷著下車拍照,結果拔了一堆野蔥上車,說是中午加個菜。又路過一片平原,見大群牛羊在路邊吃草,大伙兒又嚷嚷著下車拍照,結果發現有頭黑羊走失,一起去幫牧民追羊。
路上就這樣笑著嚷著,看藍天白云,追牛羊馬群。司機師傅笑言,“你們正好碰上了轉場,所以遇見的牛羊馬群特別多?!薄稗D場?”“對呀!在這里,夏季有夏季牧場,冬季有冬季牧場?,F在正是牧民們轉場的時候,把牛羊馬群從冬季牧場轉到夏季牧場。”
難怪沿途“同伴”那么多。而牧民一般都在隊伍的最后騎著馬,不時揮舞著馬鞭,時而發出口哨般的聲響。“它們能聽懂嗎?”“不知道,但是它們不是在列隊向前走嗎。”
突然,看見隊伍中出現了幾位小朋友,約4~5歲般大,正合力趕著一只小羊羔向前走。那短手短腳的模樣,又與那小羊兒一般高,煞是可愛。



致敬喬爾瑪
“我這一生都無法忘記,那次雪崩時,班長帶著我們在雪地里爬行了幾天幾夜,快要絕望的時候,班長掏出了他僅有的最后一個饅頭,塞在我手里,因為我當時年紀最小。所以,他說‘你一定要活著出去’,而班長的臨終遺愿就是死后能埋葬在這座山里。”說到此處,他停了停,雙眼泛著晶瑩的淚光,仿佛又回到當時的情景里,班長那張被凍得發紫的臉龐近在眼前……
他是喬爾瑪烈士陵園的守護人——陳俊貴。為了一句承諾,他在陵園守護了30多年。并發宏愿,將用此生來守護長眠于此的班長和犧牲的士兵。
喬爾瑪烈士陵園就這樣依偎在群山之中,高達十多米的紀念碑矗立于此,接受著一波又一波人前來祭拜、瞻仰。再次行駛在獨庫公路時,心中滿懷敬意與感恩,車里忽然安靜下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些沉甸甸的。
看著眼前的坦途,想到平均每3公里多就犧牲一名士兵,這條用鮮血和汗水鑄就的生命之路仿佛在腳下無限延伸,直至天際。
魯迅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孟克特古道亦如此。
融合多民族

漫步民俗區,隨處可見奔跑嬉笑的幼童,或是身著校服剛剛放學的少年,他們騎著自行車,如一陣春風拂過身旁。有趣的是,不論多大的孩子,只要和你對視,就會自然微笑,或者揮手說你好,拜拜。他們的面容親切,微笑真誠,讓人感覺如沐春風。這是維吾爾族同胞發自內心的熱情,就如那斑斕的色彩,只覺坦蕩。
放眼望去,不論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還有更多的少數民族都匯聚在了伊犁河谷。不論他們曾因何而來,如今都已在此扎根生活,并展現著各異的風情和民俗,拼接成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用滿腔熱情照亮了祖國的疆土,真正是“裝點江山美如畫”。
離開時,和孩子們揮手說再見,心中對他們的先輩充滿欽佩與感激——正因當年的翻山越嶺,才有了今日的一面之緣。
塞外風景畫
此刻,有人在湖邊拍寫真,穿著大紅色的長裙在蔚藍的湖邊裙舞飛揚,真是好看極了。還有新人在湖邊拍婚紗照,有人笑新郎的西裝嫌大,身后別著一排別針,可是,怎么沒看到他幫妻子一路小心的提著裙角。至深的愛或許不是海誓山盟,而是藏在生活中那些自然而然的小細節。
愛上賽里木湖,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式。
在這里,可以坐在湖畔的草地上,打幾個滾,曬曬太陽;或是于棧道上漫步,看野鴨在湖里覓食,想到高鮭魚的鮮美,不禁咽了咽口水;抑或靠著木欄桿,靜靜遙望遠處的小木船在湖面晃悠;干脆直接四仰八叉地睡在草地上,看著大海一樣藍的湖水向天邊層層涌去,自己的心也隨之飄向遠方……

“鐵關”果子溝
太陽緩緩上升,金色的光芒越來越強,將我籠罩。如何回應這一刻的美呢?突然想到了瑜伽中的拜日式。那就開始吧。摘下口罩,拿掉遮陽帽,脫去外套,迎向朝陽。不需要任何音樂,山風與鳥鳴就是最好的伴奏。在這里,真正感受到瑜伽的美,仿佛以渺小之聲回應著大自然的美妙。對著天山,對著賽里木湖,對著初升的太陽,練我最愛的瑜伽,真是一場身心的洗滌。練完6遍拜日式后,心緒平靜漸漸平靜。
站于平臺,極目楚天舒。想起當年,成吉思汗的二太子察合臺在此率軍開鑿了果子溝孔道。而果子溝的另一個名字——“塔勒奇達坂”,正是指這條北上賽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峽谷孔道。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命次子察合臺臺率軍,鑿石理道,刊木為橋,始成車道。于是,這里成為我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絲路北新道的咽喉,故有“鐵關”之稱。
如今,站于此處觀望,即可看到察合臺率軍開鑿的道路、民國時期的道路、盤山道路等歷史變化的痕跡。撫古而嘆今,讓人對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鑿同行及歐亞大陸橋的興盛多一份認識,多一點感嘆。
去過多次湖(氵+父),一直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安靜的陽羨湖倒映著遠山的身影,騎著單車在清新碧綠的茶園邊穿行,龍山介的溪水潺潺流動,登頂玉女峰俯瞰蒼茫竹海,飲一壺陽羨茶,直把湖(氵+父)當著家。如此這般的湖(氵+父),也許只屬于溫潤的江南。
值得慶賀的是,湖(氵+父)陽羨度假區已升格為國家級度假區,這大概也是眾望所歸的必然結果。盡管,對于湖(氵+父),許多人并不十分清楚這個小鎮有什么“來頭”,然而,但凡去過的人都說湖(氵+父)好——環境好,風光好,空氣好,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度假口碑,并非全靠后天的人工營造,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這塊土地與生俱來的天然靈性。湖汶也是如此。
所謂“湖(氵+父)源訴”,就是給大家介紹湖(氵+父)的“來頭”,這片國家級度假區有你未曾了解的前塵往事。湖(氵+父)不大,但卻是太湖第一源,是紫砂的源頭,是貢茶之鄉,甚至被譽為江南園林的源頭。這一系列的“源頭”奠定了湖(氵+父)的江湖地位。我們希望從今天起,湖(氵+父)不再是傳說,而是你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關于和橋名稱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有佛家賜名的傳說,有范蠡攜西施私奔至此的傳說,也有鄉鄰建橋和睦相處之說。無論哪種說法,一個“和”字,便讓人溫文爾雅起來,而“橋”則展現江南水鄉的生態畫卷。在未去和橋之前,我的腦海里已勾勒出關于和橋的種種畫面,小橋流水,崇文尚教,和善和美。
事實上,和橋的最大魅力在于當地的人文底蘊。從南新老街到化城寺,從東坡海棠園到吳冠中故居,無不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氣息。如果說宜興是“教授之鄉”,和橋則是“教授之鄉”里的“教授之鄉”。和橋自古以來崇文尚教,是賢人輩出的文化大鎮。在歷朝歷代中考中進士、舉人的不勝枚舉。早在清朝時期,民間辦學機構就已層出不窮。新中國成立后,和橋掀起了崇文興教、村村辦學的熱潮。至2015年,僅和橋籍“兩院”院士就有5人,政界廳級以上干部16人,軍界副師級以上干部29人(其中將軍6人),大學校長12人,書畫家11人,專家、學者等超千人,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鎮。

和橋不僅文化發達,經濟發展同樣出類拔萃。和橋古稱鵝洲,地處宜興北端,與常州武進區毗鄰,東接萬石鎮,南連屺亭街道、芳橋街道,西臨滆湖。境內土地豐饒,良田交織,水陸交通便捷,是宜興四大鎮之一,建鎮已有1500多年歷史。每年春秋之交,周圍鄉鄰將稻麥、大豆等糧食作物儲運到此,加工后再運往蘇、錫、常及滬地區銷售。滆湖的水產品也集聚在和橋買賣,南來北往的商貿特別興旺,自古就有“夜和橋”和“小無錫”之稱。如今的和橋,已經成為宜興北大門各業興旺的全國重點鎮。
歷史上的和橋還曾經飽受戰爭的創傷,尤其是在抗戰時期,滆湖的蘆葦蕩成了當年新四軍與日寇戰斗的天然屏障,在和橋發生的大小戰斗有幾十起,其中王母橋樓下戰斗、橫楝樹戰斗、蘆葦保衛戰、西施蕩戰斗、史家莊“六四”戰斗等,給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紅色印記。
如今的和橋在歷史長河中邁步未來,越發彰顯著她的絢麗風姿。
千百年前,前墅古龍窯的火焰熱烈如歌,那是智慧的丁蜀人利用自然山坡筑造的文明,也是宜興最后的活龍窯,延燒至今,薪火相傳。且據考證,只有宜興丁蜀地區的紫砂泥在正確燒制之后具有的雙重氣孔結構,才能讓茶透氣怡香,長儲不餿。
走入丁蜀尋常百姓家后,大抵會使你愛上丁蜀的生活。
多數紫砂手藝人的家就是工作室。案邊各式制壺工具,有些源于生活日常,一物一式,在雙手嫻熟的動作下,幻化出如金如玉的紫砂壺。就這樣,一杯茶,一個清晨,一席話,一個午后,每個日出洋溢著希望,每個日落伴隨寧靜。這樣的生活,讓每每來到這里的壺友羨慕不已,都道:你們丁山人在家也這樣詩意,真好哇!
歲月在河水里流淌,映襯悠悠古南街,斑駁瓦片砌成的墻,見證一個時代的輝煌,那是一段烈火炙烤與寧靜堅守的時光。許多大師從這里走出去,蜚聲海內外,讓這座小鎮煥出熠熠生輝的光。紫砂一廠老的工作車間,現已被隔成一間間小巧獨立的工作室,推開不規則圖案的玻璃門,年輕的笑臉和時尚的擺設和我撞了個滿懷:清華美院紫砂研修班的學生,正在臺前認真創作壺形圖紙,那一筆一畫勾勒出的分明是紫砂更為嶄新和美好的未來……
如果說,文人墨客、工藝大師把精神注進了這片土地,那么,丁蜀如今的暢游勝地,便是當地人張開懷抱,對旅人的歡迎。


很多年前我就聽聞在遙遠的貴州有一座小鎮,那里生活著明朝時期南京人的后裔,他們的風俗文化和周邊村寨完全不同,至今保留著600年前祖輩從江南帶過去的種種習俗,甚至還說著一口地道的“南京話”……
天龍屯堡之行終于讓我親臨現場,見證了在600多年歲月輪回中留下的諸多印跡,也深深體會到中國人對于“尋根”的執著情懷,無論時光如何堅硬,無論相距多么遙遠,割不斷的始終是一份沉甸甸的鄉愁。

天龍屯堡古鎮位于貴州省西部安順市平壩區,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臺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這里地處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筑及娛樂方式與周圍村寨截然迥異,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龍屯堡。
天龍屯堡源于明朝皇帝朱元璋調北征南和隨后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征服西南過后,為了統治西南,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扎下來,隨后,從江蘇、江西、安徽等地把一些工匠、平民等遷至貴州,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執著地恪守世代傳承的文化生活習俗,形成了現今我們稱之為“屯堡文化”這一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
如今的屯堡人始終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600年前從江蘇南京遷徙到貴州安順的。600年前的秦淮風物在天龍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歷史博物館,那獨特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文化活動,讓人恍若穿越時空的界限。本期內容帶你走進天龍屯堡,觀屯堡民居、聽屯堡人的故事,踏尋祖跡,領略明朝遺風,感受高原秦淮的余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