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南,有一種人文詩意的風景始終在召喚著我們,讓人們保持著魂牽夢縈的一份牽掛。以世界三大奇洞之一著稱、以梁祝化蝶傳奇愛情故事聞名、以國寶級保護文物國山碑和“活化石”銀縷梅稱奇、以中國最大的陶吧和53尊觀世音紫砂塑像為罕見的國家AAAA級宜興善卷洞風景區,便是這樣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當人們穿過時間隧道,走進這個被稱作“萬古靈跡”的善卷勝地時,一時間相信了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力量。
到善卷洞去。這簡短的一句話,對行者來說,他們在乎的決不僅是“逍遙于山水之間”。他們的感悟和收獲,甚至在游覽觀賞中對自然和生命的詮釋,也非語言所能詳盡。他們在乎的是對善卷洞自然和歷史文化的探求,是游覽過程中內心的善和對自然的感知不斷被喚醒,不斷被愉悅。
陶都風,本名范雙喜,作家、詩人。江蘇宜興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無錫市詩歌學會副會長、宜興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散見于《上海文學》《天津文學》《詩刊》《揚子江詩刊》《星星詩刊》《雨花》《文匯報》《文學報》《解放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著有長篇小說《不談愛情,別傷心》;詩集《憂傷與溫暖》《抵達》;主編《云游宜興》《詩游宜興》《行旅宜興》《風從陶都來》《宜興旅游》等;有長篇小說在多家報紙連載。


“萬古靈跡”是唐代昭義節度使李蠙對善卷洞的奏稱,也佐證了善卷洞在歷史上的地位。大幾美麗的地方都有著美麗的傳說,善卷洞也不例外。據《慎子》等古書記載,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堯舜時期,有一位聰明賢達名叫善卷的詩人,舜帝要將“天下”禪讓給他治理。他慨然回答:“我逍遙于天地之間,心意自得,又何必要天下呢?”他不但不肯接受,還認為舜帝輕薄了他,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忙到河邊把耳朵洗了一下。為避舜帝的糾纏便向南方逃走,最后在宜興找了個奇異天成的山洞隱居避世。后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山洞稱為“善卷洞”。
善卷洞有著漫長的歷史,但到底存在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楚,能說清楚的是該洞的雄偉壯觀和奇異瑰麗。走進這個經海底水流長期沖刷而成的喀斯特洞穴,仿佛走進了一個沒有海水的海底宮殿。善卷洞有上、中、下、水洞組成,洞洞相通,層層相連,錯落有致,宛如一幢石雕大樓,使人嘆為觀止。
當我的腳步繞過恰似中流砥柱之勢的“砥柱峰”巨大石筍,便踏進了氣勢恢弘的“獅象大場”大廳。左“青獅”右“白象”的兩座巨大石壁恰似鎮守善卷洞府的哼哈兩將,年年月月在守護著善卷洞的平安與尊嚴。登石階至上洞,又是別一番洞天景象。這里平均溫度為22℃,冬暖夏涼,四季如春,云霧彌漫,稱“云霧大場”。周圍鐘乳林立,形成了坐馬立羊、噴水烏龍、荷花倒影、白鶴蒼鷹等景觀,美不勝收。在云霧繚繞的上洞慢慢欣賞,恍如已離開了塵世,到了一個神仙居住的地方。
善卷洞的下洞好像一條狹長的走廊,地上流水潺潺,頭頂各種象形的動物和植物眾多,形成了“又一天”的景象。對面石崖上有一道瀑布,水從上面沖擊而下,水擊石,石拋水,相互沖擊,濺起串串飛珠玉液,較之一般的天然瀑布另有一種風韻。
水洞是一條120米長的地下溪河,也是善卷洞另一精華之處。水晶宮里“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槳往天上撐”堪稱一絕。水晶宮內水道彎曲、清涼幽深。船行其中,聽曲水流聲,看燈光倒影,如游人間仙境。轉過水洞三灣,眼前豁然開朗。舍舟登岸,一道水幕自崖邊而降,清涼之氣撲面而來,清風下竹林搖曳,綠蔭蔽天,鳥語花香,轉眼就到了另一個世界,莫不使人神清氣爽。
難怪當年的先哲詩人善卷老人寧愿放棄舜給他的天下,也要隱居在“得江南山水之靈氣,集吳越文化之精華”的這個溶洞逍遙自得。的確,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早已經消磨了人的自然本性,而生活與事業的打拼又使人身心疲憊。回歸自然,放逐心靈,寄情自然山水又何嘗不是一種最明智的選擇呢?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盡管我只能記得零星的極少歌詞,但梁山伯與祝英臺甩著水袖那婉轉凄美的對唱還縈繞在耳際,那俊美的打扮,婉轉的唱段,眼中的顧盼,都在經典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化蝶》唱詞中,給世間留下了一個個絕美的意境,也喚起了世人對忠貞愛情的無比向往。
小時候,我不知道這個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凄美愛情故事的“梁祝故事”發源地竟然就在宜興,而且就在善卷洞風景區內。出善卷洞水洞,信步至善卷后院,這里杉柏長青,古木成林,綠蔭蔽天。迎面四角亭內有唐代司空李蠙所書“碧鮮庵”之巨大石碑,過碑亭,便是移步換景的仿古建筑群碧鮮園。這里便是國內梁祝故事記載最早,記述最豐,遺跡最多,史據最清的遺存地,也就是傳說中千古愛情絕唱的梁祝故事發源地。
各色的樹木、花草和叢叢簇簇的嫩竹展現著原生態的蔥蘢美,翩飛的蝴蝶和小鳥又隱約透出無限的生機。這里,有吳冠中畫筆下的黑瓦白墻,飛檐雕梁;有錢松嵒的假山重疊,錦魚戲水;更有陳維崧筆意下的涼亭石橋,繡球翠竹,云影天光。園中的“祝英臺讀書處”古樸而典雅,靜謐而幽然,好一個江南園林風格的讀書之處,我疲憊浮躁的身心一下子變得恬靜而愉悅。恍若也明白,梁山伯和祝英臺當年為什么會選擇在這里讀書——這里清香縷縷,彩蝶翩躚,精巧而靜謐,恬淡而詩意的環境,可以與花草為伍,傾聽鳥兒和內心的聲音,完全是溫馨家園的感覺。

千古絕唱的梁祝愛情故事傳開后,在祝英臺殉情化蝶之日的每年農歷三月廿八,也就成為了宜興民間傳統的觀蝶節。這天,善卷后洞的山坡上,依巖而建的蝶亭碧鮮庵前,五彩繽紛、姿態各異的成千上萬蝴蝶在天空飛舞,在花草間追逐。而方圓數十里內的人們紛紛成群結隊來到善卷洞踏青、燒香拜佛外,水洞口處觀蝶,憑吊梁祝。據此,旅游部門和景區也因勢利導,每年春季都舉辦別具一格的“梁祝文化旅游節暨觀蝶節”,成為了宣傳宜興旅游,弘揚民俗文化的有效載體。

說起善卷洞風景區可謂是廣為人知,但景區西北約二公里的離墨山上矗立著一個國家級保護文物一一國山碑,卻是鮮為人知,這不免讓人感到有點匪夷所思。
“離墨山上,望煙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孫吳封禪處,漫說銀象玉碧,紫氣黃蓋。一壑云樹,杳杳歸啼血。周郎應嘆,枉煞江東豪杰……”九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蘇軾,面對宜興離墨山巔一座奇異壯觀的封禪碑,發自肺腑地吟唱出了這首令人稱絕的壯麗詩篇,把國山碑這座“悄然神物”提到了無比崇高的境界。要論封禪碑,國山碑在國內也算不上是第一,要論面積大小,它也不算是雄偉壯觀,但為什么蘇軾會把它稱作是“悄然神物”?答案或許是來自于他對帝王的服從,對大自然的崇拜,對歷史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皈依。

國山碑,又稱“江南第一碑”,在我國現存極少的古代封禪碑中,它的歷史和人文價值無疑是獨樹一幟的。據宜興縣志載: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陽羨縣向吳王上表發現“石室”(即善卷洞),是祥瑞之兆。烏程侯孫皓于是派司徒董朝和周處到陽羨縣封禪。碑立之離墨山即稱“國山”,碑稱為“國山碑”。國山碑高2.35米,圍3.25米,篆體碑文為蘇建書寫,內容為祥瑞頌德并記錄了當時的一些史實。歲月流逝,風雨侵蝕,字多泯滅,今能看清的60多字。其書法繼承了周秦書的遺意,筆多圓轉,淳古秀茂,體勢雄健,為篆書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研究漢字發展以及演變的原始性珍貴資料,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碑刻和書法藝術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我曾幾次探訪過國山碑,它雖然給了我不同的歷史回味和文化認同,但那份寂寞蒼涼卻一直凝噎在我心頭,揮之不去。離墨山遠沒有其它名山的峻嶺雄偉或者秀麗,但它卻因了國山碑而擁有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望著渾然凝重、固執而愴然肅立的國山碑,我的心也無言地沉重。一位當地的山民對我說:在“文革”的時候,一群紅衛兵小將曾沖上山,想把這代表著“四舊”的文物毀掉。村民們知道情況后,立即上山硬是把這被村民們譽為“寶貝”的巨石保護了下來。我撫摸著漫漶不可辨識的碑文,內心感到了國山碑與時間對峙、與歷史對峙的滄桑和獨特文化魅力。冬去春來,迎來送往,國山碑默默地矗立在離墨山上,寂寞而孤獨地守著那份幽遠的歷史意韻,以自身的玄秘、肅穆和山野的清麗、靈秀融為一體,喚醒著人類對歷史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