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時光,惠山鎮上安靜愜意。走到美食街與繡嶂閣交叉口,站在戲臺前,向右是錫惠勝境的第一道門,向左進入古鎮祠堂群。這個地方適合慢慢地走,慢慢地發現,不經意間,可能就會撞見趙紅育大師的精微繡工作室,又或者是捏戲文上彩的老藝人。走得累了,找家臨水的茶室坐下,陽光溫柔地灑在臉上,舒服。點一杯二泉茶,配上油酥餅,依河話閑,聊一聊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惠山食記
我們到的正是時候。正午,該用餐了。從“惠麓鐘靈”的門頭下進來,就是美食一條街。
來無錫要吃小籠包。無錫的小籠包,與揚州不同,沒那么鮮膩,適合我。我們去吃的那家叫“秦園小籠”,一個老牌的鋪子。他們家的鮮肉小籠包是招牌,皮兒薄,味美。戴白袖套的阿姨,把兩籠鮮肉小籠包端上來,招呼我們趁熱吃。揭了蒸籠,蒸汽裹著香氣兒撲面而來,有點甜。
吃小籠有講究。先咬上一小口,啜出湯汁,待到鮮嫩的味道在舌尖上綻開,再吃包子。吃的時候,大多人喜歡擺個小碟,兌上些醋,蘸著吃。可不要蘸多了,這樣肉餡里面的鮮和皮兒內的精華才不會被蓋住,醋的香味也能幫助解去些許油膩,剛剛好。
小籠包的隔壁,是賣豆腐花的,也是老鋪子。地方不大,有上下兩層,下面是配制豆腐花的柜面,支了幾張桌子;樓上是加工豆腐腦的作坊。老板人好,領我們去看豆腐腦是怎么做成的。通過木樓梯,就看見作坊了。大豆、測量的簍子、制漿機、還有凝固靜置豆漿的木桶,滿滿當當的,有序排列。量豆、沖洗、打漿,一氣呵成。打漿機的樣子很像老式的雙缸洗衣機,也會發出轟隆隆的聲響。老板邊做邊傳授經驗,點鹵是關鍵,老師傅拿捏準,制出來的豆腦爽滑、不散。
就著熱騰騰的豆腐腦,店里的阿姨,迅速地撒了料,蔥花、紫菜、蝦皮,還有醬油。醬油要好,老板說過,“秘密就在醬油上。”這里的醬油是自制的,甘甜,配合嫩滑的豆腐花,好吃。
山色溪光寄暢園
出了美食街,右轉,就是錫惠勝境。進門就是一片花燈,紅彤彤的,陪我們游逛的姑娘說,新年要到了,應節。
關于錫惠勝境,我是知道的,這里是乾隆皇帝最愛來的地方,六下江南,來此七次,尤其是惠山寺下的寄暢園,每次必游。
寄暢園,原是惠山寺的一處僧房,被明朝重臣秦金改建成了一座疏野小園,“鳳谷行窩”。后來,秦氏家族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秦耀,拓建了舊園,并取王羲之的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名園。
秦耀是有想法的人,他用文人作文的手法造園。他喜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做了山間的桃花洞;他在合貞齋前植孤松,向陶淵明致敬;知魚檻出自《莊子》的濠上之樂……所建景致幾乎都有“故事”。改建后的寄暢園聲名大作,但秦耀去世后,園子被劃分,直到秦松齡再建合并。
再造此園的,是疊石大師張南恒的侄子。他為秦松齡建高樓,借景園外;把嘉樹堂前的知魚檻和涵碧亭移開,借來錫山塔;更加讓人稱奇的是,開山辟谷,用黃石筑成的“八音澗”。
“八音澗”的妙在于山泉曲折,聲聲不同。我們被帶著穿過一回。循窄路進山谷,泉水涌在腳下,沖刷澗石,淙淙作聲。后頭,谷道收窄放寬,轉左向右,泉水也跟著變出各種調子,仿佛八音悅耳。
在園子的東北隅,我們找到了寄暢園舊物,“美人石”,這是百姓的叫法,乾隆可不同意。又是賦詩又是作畫,欽賜了“介如峰”的名字。
那些祠堂里的故事
沒有到惠山之前,我竟然不知,祠堂還能助學,演大戲,做庫房。我想看看古鎮的祠堂群,只是想去了解它里面的故事。到了那邊,我才知道,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前,竟沒有去過岳陽樓。僅是憑朋友的描述、和圖樣,便作出了大氣的《岳陽樓記》。文章里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現在還在花園的墻壁上。
祠中有像,有廊,還有方亭。方亭叫浚泉亭,亭內有井,頂上有斗拱,層層疊疊。你絕對猜不到這些斗拱是做什么用的。擴音!浚泉亭原是戲臺子,給祖宗先人唱,給宗室朋友唱,當然要有好聲音。
街邊那些祠堂都是有故事的。穿過楊藕芳祠長長的過道,想起《京城81號》電影里的朝內81號老宅,聽說預告片在這里拍的。楊藕芳是洋務運動的新興派,也是無錫榮家的姻親。所以宅子豪氣,也洋氣。正堂是老上海洋樓的模樣,通道迂回,上下貫通。后院,隔著一個長橢形的門洞,便是顧可久祠堂。顧可久是海瑞的老師,清廉的好官,祠堂自然簡樸了些。除了從顧氏舊園移來的湖石“丈人峰”,還在東邊修了拜石山房,西邊建了松風亭。祠堂里遺留下來的東西不多,倒是惠山老祠堂的舊照存了一些,從照片依稀可見那時舊光陰。
祠堂里的故事,悠遠綿長,能陪伴走過來的,大概只有街頭的那些老牌樓了。我們在祠堂間穿梭,看見那個最大的“人杰地靈”牌坊還在,這很好。
午后一杯二泉茶
我們熟悉阿炳先生《二泉印月》的調子,但這曲子本沒有二泉的名字,二泉是茶圣陸羽評出來的。陸羽將惠山下的一處活水定了天下第二,從此“天下第二泉”的名頭就響了起來。
好泉遇好水,就像千里馬遇伯樂,能激發茶的好滋味,于是,有了二泉,來惠山喝茶的人多了。
沿著古鎮河邊,一路擺滿了桌子椅子。這是惠山最好的氣氛。只一杯茶,大家就能聊起來。喝上一口,開說:剛去了中國泥人博物館,門口是吉祥物阿福阿喜,樓上有捏戲文的“細貨”,比如關羽提刀上馬,鐘馗嫁妹,百花仙子對鏡簪花……再配上酥香松脆的油酥餅,二泉茶里的韻味,慢慢起來了。
當頭的陽光,也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