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望美術館建在黃公望的故居富春江畔,與背后的富春山融為一體,仿佛重現了《富春山居圖》的美景。美術館與咫尺之遙的富春山水互相輝映,以“三遠法”造境,以山水立館,再造了一片山水。設計師王澍與他的團隊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黃公望筆下風景的290多個村莊,從僅存山居原貌的20個村落里找尋到了靈感,這是他榮獲普利茲克獎后所創作的最大規模的作品。

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建立于1882年,是由西班牙的世界級建筑設計專家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設計的。它具有潔白色的外觀和別致的造型,如大烏雙翼的巨大屋頂代表著卡拉特拉瓦的美學,同時成為密爾沃基的標志性建筑。這個博物館既像一只優雅的白鴿,又像一名現代舞者。當清晨博物館開館時,像翅膀一樣的屏展開以遮蔽建筑,夜晚閉館時這個屏又收回,像是博物館的保護傘。正因為其外形和沖天的姿勢,人們贊譽她是“有生命的博物館”。

在城市中心放這么一條“大海參”,估計也只有奧地利做得出來。雖然這個建筑看來看去都像是海參,但確實是一座貨真價實的美術館。它的超現實主義建筑與紅頂尖塔的古堡、鐘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經典的標志景觀,當地人稱它為“友善的外星人”。

梵蒂岡美術館最早為皇宮,始建于1377年,是歷代羅馬教皇居所所在。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其中的藏品是多個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會收集、積累的成果,除了教皇廳和教皇房間外,還有包括2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繪畫館、圖書館等。

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是英國最大最著名的現代藝術品殿堂,主要展出20世紀以來世界級的現代藝術品,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與圣保羅大教堂隔河相望,連接它們的是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橋。外表由褐色磚墻覆蓋、內部是鋼筋結構的美術館原本是一座氣勢宏大的發電廠,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是它的標志。今天的泰特現代美術館由瑞士兩名年輕的建筑家JacqesHeFzoq和Pierre de Meuron改建而成。

柏林國立美術館也稱老國家藝術畫廊,建于1867年~1876年,由施丟勒設計。國立美術館屬于新古典主義建筑,被認為是19世紀最重要的博物館建筑之一。二戰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經過維修之后,外觀基本維持原狀。從正面看上去,畫廊如同一座雄踞高臺之上的希臘神廟,外形莊嚴。館舍其三層,基座部分—層,神廟部分兩層,第三層從立面上無從分辨。

墨西哥國家美術宮坐落在首都墨西哥城的舊城和新市區的分界線上,是一座由潔白的卡拉拉大理石砌成的歐洲式的巨大建筑,于1934年9月建成。在這里,6.6萬件各種形式和風格的藝術品在這里安家,無論是數量、種類,還是跨度都非常大,包括達·芬奇、塞尚、迭戈·里維拉、雷諾阿、凡高、馬蒂斯、畢加索、達利等大師作品,還有東方風格的屏風擺件、探險家哥倫布和西班牙國王的書信集以及各種宗教文物收藏。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和美國共同完成的項目,由建筑師貝聿銘和kibowkan國際公司于1996年8月在自然風景區附近長崎的山腰建造。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于,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筑80%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與自然環境及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筑。這一設計清楚體現設計者貝聿銘的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當他第一次到這個地方時,就很感動地表白:“這就是桃花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