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昭暉 王利群 楊迎春
1.內蒙古電力供用電稽查局 內蒙古包頭 014030
2.包頭市供電局新都市分局 內蒙古包頭 014030
3.烏蘭察布電業局大用戶管理處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1)通過營銷信息系統所反映出的長期零電量或報裝容量大、發行電量小的用戶,以及電量、負荷異常波動,與抄表人員掌握的實際用電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的用戶(排除受市場不景氣等客觀原因造成減產電量突減的用戶);(2)通過計量監控系統所反映的計量裝置運行異常,失壓、斷流的用戶;或在營銷信息系統中頻繁發起計量裝置故障工單票、換表工單票用戶,特別是通過電能量信息采控系統排查出的用電負荷集中在抄表例日前后、長期三相不平衡、計量裝置故障告警事件反復發生、存在反向電流等問題的用戶;(3)營銷信息系統線損報表中所反映的累計線損率超過15%的都可做為重點分析對象,尤其專變電量所占比重大的線路,特別是高壓線損較大的線路上所帶專變用戶;(4)歷史上有被查處過的竊電記錄的用戶以及被多次舉報或被曾經被列為重點嫌疑對象的用戶;(5)餐飲、娛樂、洗浴、網吧等商業用戶,冶金、化工等小規模高耗能用戶、采礦、選礦、石材、塑料等加工業用戶,以及磚廠、修路基建等其他具有地域性、行業性、季節性特點的或竊電高發用戶;(6)長期不發行電量電費的用戶。
(1)充分利用目前運行的營銷信息系統、采控系統、稽查信息系統,開展數據分析比對時,要考慮各系統設計方不同,受數據控制組件、業務邏輯關系等因素的限制和人為業務流程數據錄入超前、滯后或差錯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數據不統一、口徑不一致情況。例如:在營銷系統發起更換客戶計量裝置的工單票,實現換表數據變更后,采控系統需人工同步數據下發參數。如未在采控系統同步下發參數,則不能實現對該用電客戶的數據采集工作。因此,在排查分析選取重點稽查對象時,要排除干擾因素,確保數據真實準確[1]。
(2)建立內、外查相結合的工作流程。竊電行為具有隨機性、間斷性和必然性,用電檢查具有周期性、突擊性和偶然性。應用營銷采控系統、營銷管控系統、營銷稽查系統及日常業務流轉的營銷信息系統中大量的客戶用電信息,以數據變化為依據,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數據分析、查找異常,縮小反竊查違工作范圍。
因此,需要由專業人員關注信息系統網上數據,以內查的方式,通過分析排查,確定存在異常用電客戶,再安排外查人員現場核查落實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內、外查相結合的工作流程,使得稽查工作有進度、方向、有目標。
利用營銷信息系統線損報表統計功能,選出高損線路,分析判斷高損原因。排除以下因素:(1)理論線損高;(2)客戶線路信息所屬關系對應錯誤;(3)線路負荷切改、電量互帶;(4)新送電客戶未在營銷信息系統完成建卡立戶環節。針對線路線損仍然偏高,選出其中一條,例為重點稽查和檢查線路。
根據線路線損報表中所反映的重點被查線路的高壓線損率和低壓線損率,判斷線路損失電量在高壓專變客戶還是低壓中小客戶,依此確定檢查方向在高壓專變客戶或是低壓中小客戶。
線損報表的數據常常會受到臺區客戶的匹配、電量的調整、抄表狀況等因素影響而與實際不符。因此,要先判斷線損報表中所反映的高低壓線損率是否準確,公變臺區考核表抄錄電量是否真實、準確,臺區考核表是否運行正常,作為參考分析點,在此基礎上確定真正的高損臺區或高損線路。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對用戶各類用電數據進行實時和定時采集,例如:電能數據,正反向有功總電能示值、無功電能示值、最大需量等;交流量數據:電壓、電流、瞬時有(無)功功率、各相瞬時有(無)功功率、平均有(無)功功率等;電能質量數據:電壓越限情況記錄、三相不平衡度、諧波電壓含有率等;事件記錄數據:終端和電能表記錄的異常運行情況工況事件,包括斷相、超負荷等;線損數據,每個臺區區線損計算數據及其合格情況數據;綜合報表。
重點是在同一時刻,凍結采集各表計的電量數據并進行分析,準確判斷竊電是否發生及竊電發生的位置。利用采集系統電能量的在線監測功能,通過遠程抄表實現的電量日統計、線損日分析功能,可實施在線監測、實地檢查,及時發現非正常用電情況,為發現竊電行為提供有力手段。工作人員可通過異常報警功能為突破口,加以數據分析來縮小用電檢查范圍,實現多項用電異常類型的監控,鎖定竊電嫌疑對象。
(1)利用采控系統對稽查線路所帶專變客戶逐戶電壓、電流情況進行分析比對。
以營銷采控系統異常客戶數據截圖為例:

由采控信息系統看出:該戶自2011年7月7日16點,該戶計量表A、C兩相同時失常。核查營銷信息系統,售電量自2011年7月電量明顯下降,直到2014年6月,計量恢復正常之后電量又明顯上升。由此可以判斷,該戶在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間,用電異常,存在漏收電量電費情況。

(2)利用采控系統電量異常情況篩查等功能,查找異常客戶,縮小用電檢查范圍。如下截圖:

(3)利用營銷信息系統售電量數據變化對比查找重點嫌疑戶。用戶檔案信息是營銷信息化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完整、準確的用戶檔案資料,是正確進行用戶售電量分析的前提條件。通過對比分析用戶基本信息和用電量,能夠及時發現異常情況,提高非法竊電行為的發現率。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用戶檔案,還方便管理用戶用電設備,及時獲取人為因素、非人為因素造成的供電線路(設備)損壞情況,進一步分析有無非線性負荷和沖擊負荷等異常情況,并據此制定有效的防竊電措施,保障用戶正常用電。

例如:以上圖示為某電力客戶在2015年至2016年營銷信息系統售電量曲線顯示的用電量波動異常情況,明顯波動較大,經現場檢查,發現該戶存在竊電現象。
(4)低壓中小客戶:隨著專變信息采集終端安裝的普及,絕大多數專變客戶都在系統監控范圍內,低壓中小客戶未安裝信息采集系統的卻在數據監控之外,仍存在一定數量的竊電現象。因此,對于低壓線損率高的重點稽查線路,選取高損臺區做為重點核查范圍。了解所帶客戶地理位置、負荷性質,關注商業網點、洗浴、餐飲等客戶用電量與容量是否匹配,是否存在電量波動異常情況,以確定檢查方向[2]。
反竊查違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必須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支撐作用。要積極應用已經建立成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和營銷信息系統、及稽查信息系統,利用營銷信息化平臺支撐功能,進行海量營銷用電信息數據的過濾分析,實時監測數據缺相、失流記錄以及三相負荷不平衡率等情況,對功率因數異常、線損較高的臺變,以及電量突變和長期電量為零的客戶進行用電信息分析比對,對篩選出可能存在竊電隱患的客戶進行重點跟蹤,確保查處準確及時。完善信息采集系統異常監控、事件告警、異常判斷及處理工作流程。實現責任到人、層級負責。建立不合理用電信息及時發現及反饋跟蹤制度,由監控人員定期提供反饋給用電管理人員,以完成對疑似竊電用戶處理的閉環管理。具體梳理各信息系統中易出現的數據差錯點、不同步的節點。建立相關考核制度,規范信息系統數據錄入、采集中各個環節工作標準,確保信息系統數據統一、完整、準確,使營銷信息系統、采控系統、稽查信息系統數據形成同步機制,為分析排查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本文提出依靠信息化平臺挖掘海量營銷用電信息數據的方法,解決了供電公司反竊查違缺乏有效信息化支撐的問題。該方法綜合利用營銷系統中現有海量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對線損率異常線路或臺區進行深度挖掘,識別出可能存在的竊電行為,為供電公司反竊電稽查提供竊電預警和數據支持服務,提升供電公司反竊查違信息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