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 要】目的:觀察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及滿意度。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40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比較兩組臨床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腹瀉;臨床護理路徑;臨床效果;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111-01
小兒腹瀉指多因素及多病原引發以腹瀉為典型臨床特征的疾病,其臨床特點主要包括排便形狀及排便次數的改變,合并出現腹痛、嘔吐、發熱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或酸堿平衡紊亂等癥狀。有研究資料表明,小兒腹瀉致病因素較為復雜,與氣候變化、過敏、喂養不當、濫用抗生素、腸道外感染、寄生蟲、真菌、細菌及病毒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好發于年齡≤2歲幼兒[1]。重則引起患兒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因此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工作對于腹瀉患兒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選擇120例腹瀉患兒,觀察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40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兒腹瀉相關診斷標準:伴有發熱、咳嗽以及精神不振等癥狀;大便性狀發生變化,表現為稀便或膿血便等,大便頻次顯著增加;實驗室大便常規檢查未發現紅白細胞。其中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10個月-8歲,平均年齡(3.8±0.5)歲;50例小于<1歲、11例1-6歲、9例>6歲;15例發熱、12例嘔吐、17例腹脹、26例脫水。對照組男37例,女33例;年齡10個月-8歲,平均年齡(3.9±0.6)歲;48例小于<1歲、13例1-6歲、9例>6歲;13例發熱、14例嘔吐、18例腹脹、25例脫水。排除標準:早產兒;其它因素引起的腹瀉或痢疾;伴貧血、佝僂病等并發癥者。兩組年齡、病情及病程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具體過程包括:⑴建立臨床護理路徑組,根據臨床具體情況,由醫護人員共同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主要內容包括醫療條件、入院檢查、健康指導、治療護理方案以及出院計劃等方面;⑵入院:護士主動向患兒家屬介紹醫療條件、術前檢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治療前積極做好充分準備,并向家屬講解有關健康教育知識如疾病發病原因、心理調節方法等;⑶健康教育護理 患者入院后行常規檢查,并通過檢查結果判斷患兒健康情況。積極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向其介紹疾病發病原因、臨床癥狀以及注意事項等知識, 使其對疾病有正確認識, 避免產生恐懼心理。而且家屬了解相關健康知識后可及時應用,這對縮短病程、改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的意義;⑷病情觀察護理 ①嚴格觀察患兒大便次數、顏色等方面;②嚴格檢查患兒是否出現脫水情況,并通過意識、面色、眼窩及排尿情況等方面評估其脫水程度、酸堿失衡等癥狀;③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的變化;④注意觀察嘔吐物氣味等,若伴有腹脹,應考慮為早期腸套疊;⑤嚴格觀察體溫改變,若體溫過高,則可選擇冰袋、脫衣等輔助方法降溫,并及時補充水;⑸補液護理 脫水程度較輕患兒,可選擇ORS補鹽液進行治療,若脫水程度較為嚴重則應及時建立靜脈通路,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確保患兒內環境的平衡;⑹飲食護理 積極建議進行母乳喂養,并注意降低哺乳時間以緩解患兒胃腸道的壓力。小于半歲者可停止添加輔食,大于半歲者可行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待病情改善后可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⑺出院前 應對患兒家屬進行相關指導,指導其護理方法,改善其保健意識;囑咐患兒家屬按時給藥,不得替換藥物、降低劑量等[2]。
1. 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臨床情況對比研究 觀察組住院天數(4.51±1.04d)、住院費用(1573±152元)與對照組[分別為(5.83±1.34d)、(2824±186元)] 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
2.2兩組其它情況分析研究 觀察組68例(97.14%)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良好,對照組52例(74.29%)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良好,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71%(67/70),對照組為70.0%(49/70),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腹瀉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疾病,它往往是因腸道感染細菌而引起,其中兒童是腹瀉的高危人群。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改善,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要求的越來越高,引入優質有效的護理模式為患者服務是以后醫學發展的方向。臨床護理路徑是指以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護理服務為目標,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3],針對某一種疾病,由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共同制定的,包含嚴格護理程序的護理計劃。傳統的護理措施僅僅是按照醫囑進行護理,屬于被動進行,護士的目的性不夠強,往往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主動性; 而與常規護理方法不同的是臨床護理路徑這一護理方法由于設計出了科學有效的護理計劃,護士的目標明晰,并且可以根據護理路徑表格及時予以修正和完善護理工作,使護理行為更為規范化標準化。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規范小兒腹瀉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增加護理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加速患兒康復進程,使患兒獲得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發現,觀察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患兒住院時間,促進患兒的快速康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桂銀.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 (33):183-184.
[2]鄭義蘭.對腹瀉患兒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 16(16):21-23.
[3]趙國霞,于玉梅,劉建軍,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18,3(2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