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霞
摘 要:針對有些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創新能力較低、思路不靈活等現象,結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從三個方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初步的探究與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素材;思維能力;探究;實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生、教師以及課程設計等角度提出了許多新理念,希望達到改進數學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數學的感知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目標。而現階段有些小學生思維模式僵化、解題思路不靈活,這都是創新能力不足的表現,因此,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新理念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參考以下三種策略。
一、發現生活素材,使課程生活化
創新是從實踐活動中提煉得來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生活結合,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將生活中的素材納入課堂,并與數學知識相結合,讓數學課程生活化。
在日常教學中十分注重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希望學生通過發現生活素材,更好地感知數學,從而激發創新能力。比如“圖形的運動”這一課,主要講的是圖形在平面上的旋轉和平移,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課下到生活中去尋找運動著的物體,觀察它們的運動特點,結合課本的內容,試著理解旋轉和平移兩種運動。講授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問題導入新課,先提問學生:“同學們,昨天找到了哪些素材呢?你們發現了哪些進行旋轉運動的物體?”大家紛紛提出了鐘表、風車、筷子、圓規、開瓶過程中的瓶蓋等,我又提問:“這些旋轉運動有什么共同點嗎?”大家一致認為物體的旋轉都是圍繞著某個固定的點進行的,由此可見,在預習時他們確實認真地對生活素材進行了觀察。講授新課之后,我讓大家回憶昨天找到的生活素材,任意選擇四個旋轉角度在同一張紙上畫出它們旋轉的過程,學生馬上開始思考,很快就畫出了許多物體旋轉的圖像。這樣大家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和發現,不僅對新課的內容進行了強化,同時又不局限于課本的內容,將生活中新的發現帶入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素材并聯系教材內容,可以讓學生把知識帶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知識,進而產生新的發現,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不錯方法。
二、尋求多種思路,鼓勵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入手來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帶領學生一起解數學題時,我會鼓勵大家尋找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幫助他們靈活運用知識。
比如,“用方程解決問題”這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在題目中找到等量關系、設定未知數x,利用方程式解決題目問題。這樣的題目有至少可以有兩種解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大家把思路打開,試著多找幾種解題辦法。有一道題是這樣的:小A和小C一共有40張郵票,小A的郵票張數是小C的三倍,求小A和小C各有多少張郵票。我讓學生先自己在紙上做這道題,然后瀏覽每個人的思路,發現學生出現了兩種思路:第一,將小A的郵票數設為x,列出方程x+■x=40,然后求解;第二,將小C的郵票數設為x,列出方程x+3x=40,然后求解。于是我找到兩個思路不同的學生,讓他們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解題過程。待大家都算出得數后,我對兩種方法逐一進行了講解,然后我問大家:“剛才哪位同學分別用這兩種方法都算出了答案?”班里只有一兩個學生舉手,于是我表揚了他們,并發給他們自己提前準備好的獎品。我告訴大家要善于思考,找到的解題方法越多越好,然后要注意比較,找出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時間久了,做題效率自然就會提高。通過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思路,可以避免他們產生思維定勢,讓他們不拘泥于課本提供的方法,幫助他們創新思維能力。
三、合作探究,動手實踐
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對新課進行合作探究。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讓學生自由結成四人小組,讓小組成員合作對圓錐的體積進行探究。我提供給他們的輔助工具有:底面積和高都相同的圓柱容器和圓錐容器,水。學生自行分工并設計探究步驟,目標是利用圓柱的體積公式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有的小組把水注滿圓柱容器,然后向圓錐容器中倒水,記錄下可以倒滿圓錐容器多少次;有的小組用水注滿圓錐容器,然后倒入圓柱容器,記錄下多少次能倒滿。最后大家都探究出圓錐的體積是它同底同高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由此推導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合作探究這種開放式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更多的想法,促進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大膽創新,進而提高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使課程生活化、提高思維創新能力以及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只是新課程理念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三種有效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多下工夫,大膽創新,認真鉆研教學策略,爭取找到更多、更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輕松地學習數學。
參考文獻:
[1]胥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6).
[2]劉明星.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法的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2).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學校新課程理念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系列論文,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59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