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欣 徐志軍 楊潔 李端奇 江漢青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廣東湛江524013;第一作者:xujianxin0713@qq.com;*通訊作者:yangjie418529@163.com)
近年來,為提高農田經濟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稻田種養結合等綠色高效生產模式在我國迅速興起,并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遼寧等多個省份進行了成功實踐[1]。當前,我國已經在傳統稻田養魚基礎上發展了“稻-魚”、“稻-鱉”、“稻-小龍蝦”、“稻-蟹”、“稻-鴨”等多種共作、輪作和連作模式[2],從而滿足了不同生態條件下生產的需要。
目前,在我國水稻與單一禽類或水產品進行共作的種養模式已經比較成熟[3-6]。這類模式利用禽類或水產食性雜及運動量大的生活習性,通過禽類或水產的取食和活動,達到為稻田除草、治蟲、驅蟲、肥田的效果[7-9]。同時,稻田也為禽類和水產提供活動、休息、避暑場所和豐富的食物。由此生產出的稻米、禽類、水產品綠色安全,生態效益顯著。但單一的稻田生態種養模式在稻田病蟲草害的防控、生態經濟效益方面還難以兼顧[10]。除此之外,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綠色環保生產的要求,稻田生態種養面臨著從單一禽類或水產品種向多物種混養、多級食物鏈構架的更加復雜的系統轉變,從而更加有效的利用系統食物和空間生態位[11-12],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對各生態位充分利用的稻田種養模式進行探索。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指在同一塊稻田中,在進行水稻生產的同時,利用稻田濕地資源發展中華鱉、魚、鴨的養殖,從而實現對空間生態位的充分利用,既能有效的防控稻田病蟲草害,又可以使稻田經濟效益最大化。本文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稻田種養結合研究團隊多年來在廣東省湛江市構建的“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進行解析,介紹這種模式的技術流程并探討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稻田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如鱉)在稻田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如蟲、草)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稻田復合生態系統是稻田各個生態位上不同種群的有機結合,在時間上利用水稻生長時期和禽類、水產生長周期的合理搭配,在空間上物種間互不影響、各占其位,既保證了水稻生長不受干擾,又為禽類與水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圖1)。稻田生態系統綠色生態循環生產的關鍵在于構建完整的食物鏈,因此還需要在稻田中種養一些不影響水稻生長的天然餌料。在“稻-鱉-魚-鴨”復合模式下,田螺和底層小魚的投放為中華鱉提供食物補充,浮萍的投放為鴨和魚類生長增加了食物供應,從而更好地維護系統的平衡和有效的降低飼料投入成本(圖2)。
2.1.1 共生田選擇
選擇水源條件好、水體干凈,無化工、養殖污染,排灌方便,土質良好、土地平整的水稻田為宜,單塊養殖區控制在1~2 hm2。

圖1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圖

圖2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下的主要食物供應鏈
2.1.2 共生田改造
環形溝:沿稻田四周開設上邊3.5 m、下邊2.5 m、深1.0~1.5 m的倒梯形養殖溝,作為鱉、魚、鴨生活與休息的場所,在稻田地勢高的位置設置進水口,在地勢低處設置出水口,進出水口均用鋼絲網隔離。防逃設施:在田地四周用磚塊或石棉瓦建造地基0.5 m、高出地面0.5 m的圍墻,并建好進水閘口和排水閘口防逃設施。筑埂:利用開設養殖溝挖出的土方在稻田四周壘設高0.3 m、下邊0.8 m、上邊0.5 m的梯形小田埂,便于工作人員投放餌料及檢查田間情況,亦便于分別控制稻田與養殖溝內的水位。鴨舍:在稻田中間位置壘設高0.5 m、下邊3 m、上邊2 m的梯形大田埂,修建鴨舍,供共生鴨育雛以及半成鴨的遮陽避雨。
2.1.3 共生田消毒
改造完成后對整個稻田進行消毒處理,施用生石灰1 400~1 600 kg/hm2,殺滅共養田內有害病源菌。每年年底利用空閑時間對稻田進行全面消毒1次。
2.1.4 水草移植及小魚、田螺投放
在環形溝內移植適量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沉水水草,移植密度不宜過大,同時投放適量的小魚和田螺。水面移植適量浮萍,覆蓋面積不宜超過水面的1/3。
2.2.1 品種選擇
選擇高產、優質、抗病的當地主栽品種為宜。特別要注意抗倒性,以抗倒性好、分蘗力強、熟期適中的品種為佳。
2.2.2 播期選擇
早稻應在清明前后育秧,4月底移栽。待早稻收獲后,于7月初播種晚稻,7月下旬移栽,移栽后15~20 d內將田內水位保持2~3 cm,利用高溫迫使共生鱉轉入養殖溝生活,保證稻秧剛移栽時少受共生鱉爬行的影響,之后加深全田水位至15~20 cm。
2.2.3 種植密度
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大壟間隔40 cm、小壟間隔20 cm,株距16 cm,1叢2株,保證農田基本苗數在20萬株/hm2。
2.3.1 共生鱉的飼養
早稻移栽后15~20 d,按照密度1 500~3 000只/hm2投放中華鱉,放養規格為平均體質量500 g,注意雌雄分開飼養,避免共生鱉性成熟后,雄鱉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傷感染,從而影響銷售品質。
2.3.3 共生魚的飼養
放養品種為草魚、鳙魚,放養密度為750~1 500尾/hm2,放養規格為平均體長7~13 cm;第1批魚苗在2月初投放,第2批魚苗在6-7月,也就是第1批成魚收獲后投放。
2.3.4 共生鴨的飼養
放養品種為瘤頭鴨或麻鴨,放養密度為200~300只/hm2。第1批鴨苗于3月底育雛,待鴨苗長至25~30日齡、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第2批鴨苗于7月初育雛,待鴨苗長至25~30日齡、晚稻移栽后放入大田飼養。
2.4.1 日常管理
對稻田進行定時檢查,檢查稻田水質、共生對象進食情況,根據水質適時換水,保證每隔1周左右換環形溝內1/3的水量,及時清除殘渣剩餌、動物尸體和環溝內的漂浮物,檢查防逃設施、鴨舍,及時維修。
水稻移栽2周后,加深全田水位至15~20 cm,至水稻收獲前15~20 d將田內水排干擱田,促進水稻籽粒灌漿及加速成熟。與此同時,養殖溝內保持0.9~1.3 m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質,使田內的共生鱉由于干熱轉入養殖溝內生活。
2.4.2 飼料投喂
放入幼鱉后每天投喂2次飼料,每日9∶00-11∶00和17∶00-18∶00各投喂1次,飼料量為鱉體質量的0.5%~1.0%,同時應結合當天溫度情況適當增減餌料飼喂量,以投放的飼料在1.5 h內吃完為宜。飼料由小魚、小蝦、玉米粉、麥麩、動物內臟等配制而成。共生魚投放相同飼料。
鴨苗1~30日齡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充分供給全價飼料,31~6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30~50 g,61~9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80~100 g。

表1 不同稻田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比較(元/hm2)
2.4.3 病蟲害防控
由于“稻-鱉-魚-鴨”共生模式的水稻種植密度較小,稻瘟病以及紋枯病發生很輕,加之共生鱉、魚、鴨能大量攝食田間稻蝽、稻螟、稻飛虱,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特別防治。
養殖溝內或田間一旦發現死鱉或死魚要及時清理,平時養殖溝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在高溫季節,針對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藥,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共生鱉與共生魚發生疾病。鱉的主要危害性病害為白斑病、紅脖子病和甲殼穿孔病,要及時用藥預防。
定期潑灑15~20 mg/L的生石灰或2 mg/L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每月消毒1次,5-6月和8-9月雨水多、突變天氣情況多,適當增加消毒次數,保證水質的透明度在0.2~0.3 m,溶氧量在4 mg/L以上,化學需氧量在10~20 mg/L,氨氮不超過5 mg/L。
2.4.4 適時收獲
第1批共生鴨與第1批共生魚于6月中下旬收獲;早稻于6月底或7月初收獲,水稻成熟時,使用收割機快速收割。
第2批共生鴨于10月初收獲;晚稻于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方式與早稻相同;第2批共生魚與共生鱉于11-12月根據市場需求捕獲上市。
從表1可見,“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高達187 339.0元/hm2,顯著高于其他種養(植)模式。在廣東地區進行“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一般可以進行兩季水稻栽培,而在我國大部地區的推廣的“稻-鴨”、“稻-魚”、“稻-鱉”生態種養模式多只種植一季水稻,因此,“稻-鱉-魚-鴨”模式水稻產值比“稻-鴨”、“稻-魚”、“稻-鱉”模式分別增加15 451.5、15 601.5、10 623.0元/hm2,比常規雙季稻模式少8 995.5元/hm2。從成本上來看,常規雙季稻種植模式水稻的生產成本最高,僅化肥和農藥成本就高達10 494.8元/hm2,“稻-鱉-魚-鴨”共生模式水稻為雙季,因此水稻生產成本要略高于常規雙季稻模式以外的種養模式。綜合分析表明,水稻收益表現為“稻-鱉-魚-鴨”模式>雙季稻>“稻-鱉”>“稻-鴨”>“稻-魚”。
從表1可見,“稻-鱉-魚-鴨”模式下的水產品(禽類)產值要顯著高于其他3種種養模式,并且“稻-鱉-魚-鴨”、“稻-鴨”和“稻-鱉”模式在生產水產品(或禽類)的同時,還會帶來附加收益,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稻-鱉-魚-鴨”模式與“稻-鱉”模式相比,產值增加75.25%,這一結果得益于對稻田的充分利用。而從成本上來看,“稻-鱉-魚-鴨”模式>“稻-鱉”模式>“稻-鴨”模式>“稻-魚”模式,稻鱉種養的特殊性決定了“稻-鱉-魚-鴨”模式和“稻-鱉”模式的高成本、高收益的特性。綜合分析表明,水產品(禽類)養殖效益表現為“稻-鱉-魚-鴨”模式>“稻-鱉”模式>“稻-魚”模式>“稻-鴨”模式。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模式,利用鱉、魚、鴨的排泄物為水稻提供優質的肥源,水稻的種植為鱉、魚、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在整個種養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的壓力。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將種植業和養殖業進行深度融合發展的多物種混養、多級食物鏈構架的生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了物種間資源互補的循環生態學機理,實現一地多收,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效益產出,增加了農民收入。這種種養模式既有利于稻田生態安全,又能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稻米和水產品(禽類),對改善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將原有單一的稻田種養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空間,通過構建多層級、更加復雜的稻田生態,實現對土地和水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在這種模式下水稻為鱉、魚、鴨提供活動、休息的場所,并利用根系吸收水體內過剩的營養物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鱉、魚、鴨捕食農田害蟲使水稻全生育期不用噴施任何農藥,同時它們的糞便又可為水稻提供有機肥料;魚可取食鱉、鴨殘餌及糞便,保證農田環境質量,魚、鴨可取食稻田雜草,鱉在稻田內爬行也會抑制稻田雜草的生長,從而實現稻、鱉、魚、鴨互利共生、相互依存。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是一種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新模式,具有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避免了傳統生態種養模式下“夏田冬塘”對資源的浪費,在廣東、廣西等雙季稻地區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對規模化和物種多樣化種養模式的研究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種養基地,可以探索出一條稻田養殖生態安全、糧食穩產增產的新途徑,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提供優質水產(禽類)的同時,促進對農田生態的保護,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田利用率。
“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作為一種具有科學合理性的新型技術模式,在推廣應用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種養規模。與單一的稻田種養模式在較小規模下就能實現相比,“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需要較大的規模來實現生態的高效循環,一般來說,一個種養基地規模以3 hm2左右較為合適。第二,投資成本。“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與其他種養模式相比,在基地建設方面的投入大致相當,但鱉苗的價格要顯著高于魚苗、鴨苗等,生產中所需飼料投入也較高,具備高投入、高收益的特點,風險相對較高。第三,種養技術。“稻-鱉-魚-鴨”復合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盈利的前提是較好的種養技術的水平。這需要經營者解決好復合生態種養的各個環節,如中華鱉、鴨、魚的疾病預防,水稻收割前使鱉、魚下溝等,使水稻生長和水產、禽類飼養相協調。第四,市場開發。這種模式下生產的稻米、水產、禽類、蛋類都是綠色、無公害的,具備很好的價值增值空間。經營者應當注意宣傳、尋找理想的銷售渠道,并且對產品進行適當開發,提升附加值。
[1] 李應森,王武.稻田生態種養殖新技術研究[A]//第二屆全國現代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論文集[C].武漢:中國魚類學會,2010.
[2] 李娜娜.中國主要稻田種養模式生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3.
[3] 甄若宏,王強盛,沈曉昆,等.我國稻鴨共作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技術展望[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4,20(4):64-67.
[4] 吳雪,謝堅,陳欣,等.稻魚系統中不同溝型邊際彌補效果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18(5):995-999.
[5] 周愛珠,劉才高,徐剛勇,等.稻、鱉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探討[J].中國稻米,2014,20(3):73-74.
[6] 陳燦,黃璜,鄭華斌,等.稻田不同生態種養模式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中國稻米,2015,21(2):17-19.
[7] 甄若宏,王強盛,張衛建,等.稻鴨共作對稻田主要病、蟲、草的生態控制效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7,30(2):60-64.
[8] 俞水類,吳慶齋.稻田養魚對水稻病蟲草害控制效應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報,1989,5(3):113-116.
[9] 強潤,洪猛,王家彬,等.幾種種養模式對水稻主要病蟲草害的影響[J].農業災害研究,2016,6(5):7-9.
[10] 周江偉,黃璜,劉貴斌,等.免耕稻鱉魚螺生態種養模式發展前景探討[J].作物研究,2016,30(6):661-665.
[11] Wahab M A,Kunda M,Azim M E,et al.Evaluation of freshwater prawn-small fish culture concurrently with rice in Bangladesh[J].Aquacult Res,2008,39(14):1 524-1 532.
[12] Ahmed N,Allison E H,Muir J F.Rice fields to prawn farms:a blue revolution in southwest Bangladesh[J].Aquacult Int,2010,18(4):55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