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安,陳鈺
(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武漢430065)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過大的現象[1]。關于老齡化的判斷,還有學者提出,老齡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老年人(根據聯合國規定,老年人是指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也稱老年比或老年系數)的提高過程或者人口平均年齡(通常由年齡中位數來表示)不斷提高,就表明這個國家或者地區進入了老齡化階段[2]。按照聯合國的標準,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言,只要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7%,就表示其進入了老齡化時代。這種標準得到了我國乃至于全世界的廣泛認可,各個國家和地區由此根據此標準判斷其是否進入老齡化時代[3]。所以,本文用這一標準對老齡化進行界定。
根據1964—2010年歷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特別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由于自從2000年開始,65歲老年人人口比重已經超過7%,60歲人口比重已經超過10%,已經充分地表明我國自從2000年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22億,占人口總數的16.1%,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1.44億[4]。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的這一人口特征趨勢是因為兒童死亡率降低的同時生育率下降[5]。
中國老齡化現狀主要體現為老齡化加速、兩性老齡結構失衡、地區老齡化失衡三個要點:
世界衛生組織撰寫報告稱,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要遠遠快于很多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在以后的25年里,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預計劃將增加1倍以上,將從2010年的12.4%(1.68億元)增長到2040年的28%(4.02億元)。相比之下,法國、瑞典和美國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從7%翻一番分別用了85年和69年之久。這一現象表現為我國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總和生育率、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長。
1.人口自然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加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或者期中人數之比。本文根據《2016年統計年鑒》,以五年為間隔,1985—2015年自然增長率變化情況繪制下頁圖1。
自然增長率變化函數的趨勢線以十分傾斜的角度向下蔓延,其擬合較好的一元一次曲線表達式為:y=-1.8486x+16.311。趨勢線的斜率絕對值達到了1.8486,表明自然增長率下降的幅度較大。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意味著我國的總體人數變少,導致我國老齡化加速。
2.總和生育率低迷。總和生育率,也稱總生育率,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這種生育率計算方式,并非建立在真正一組生育婦女的數據上,因為這涉及等待完成生育的時間,而是基于婦女的育齡期(數據來源于百度百科—總和生育率)。因此,總和生育率可以直接用來比較相同年齡結構的女性的生育率。在人口分析上,總和生育率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意義的指標[6]。根據聯合國數據,以每五年為一調查對象,1985—2010年繪制下表。

圖1 中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單位:‰)
關于我國的總和生育率的準確計算,在我國一直都有爭議。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1%人口抽查結果,表示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關于總和生育率這一持續了二十多年的爭論達到高潮。人民日報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生育水平是全球最低[7]。各位學者一致認為,雖然由于出生人口漏報等非抽樣調查誤差導致中國統計局的結果較實際情況偏低,但是中國確實已經處于低生育階段(具體多低觀點各異),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不會改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8]。
這個指標的持續低迷對我國社會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使得我國養老困難,也使我國經濟陷入死循環。

中國總和生育率[9](單位:%)
3.平均預期壽命持續走高。平均預期壽命,指同時出生的一批人若按照某一時期各個年齡死亡率水平度過一生平均能夠存活的年數,是綜合反映人們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標。根據我國統計年鑒整理可得我國預期壽命在1981—2015年間變化(見下頁圖2)。其線性趨勢線為y=1.4436x+66.031,其擬合程度極好,R2達到了0.9877。斜率達到了1.4436,表明平均預期壽命的走高較平穩地增長。
從世界范圍來看,2010年全球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69.6歲,其中高收入國家及地區平均為79.8歲,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平均為69.1歲。可見,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雖然比高收入國家及地區平均水平低5歲左右,但是不僅明顯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及地區,更加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從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3.43歲,比世界平均提高2.4歲,快了1歲左右。

圖2 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變化(單位:歲)
兩性老齡結構失衡表現為男女性之間的老齡結構差異,就中國人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而言,男性少于女性。由此數據可得出,男女性各自的平均預期壽命(如圖2所示)。當期望壽命在男女之間的差異在多數高收入國家逐漸縮小的時候,這一差別在中國將繼續擴大[5]。
男性壽命比女性短也就等同于在固定年齡段的老年人中,女性占的比重比男性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得到在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男性8 607 680人,女性有9 051 022人,女性占比為51.26%(取4位有效數字),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占60%以上[10]。這表明,隨著老年人年齡增長,男性死亡率較女性死亡率更高。據聯合國估計,這一比例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將不斷增加。

圖3 男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差別(單位:歲)
地區老齡化失衡表現為,我國地區之間的老齡化程度存在差異。例如,將我國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個地區,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老齡化程度就有所不同(見圖4)。

圖4 中國城鄉人口老齡化趨勢比較
由于城市的經濟條件好于農村,在1993年我國農村的老齡化程度低于城市,但是在1995年,農村的老年人比例開始超過城市的老年人[12]。中國農村的老齡化程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超過中國城市,這種現象在人口學上成為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倒置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造成的,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老年人由于生理或者心理的原因而留守在農村地區。另據統計發現,在2008年,中國城市和農村65歲及以上的老人分布占人口總數的9.66%和9.79%[13]。據估計,至少在未來20—30年之間,這一城鄉倒置現象不會得到改善。但是,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是初級社會的規律性現象,未來由于我國制度和經濟條件的高度完善,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鄉的老齡化發展程度將會趨向一致,城市的老齡化水平會反超農村的老齡化水平。
老齡人口由于年紀漸漸增大的原因,會面臨身體和心理上的負擔沉重,以及經濟上的壓力。
第一,心理負擔加重。由于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快,社會上對于老人的態度并沒有完全端正,由于老人勞動力弱或者完全喪失,使得老人難以得到尊重,甚至打罵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對老人造成了心理傷害。以及由于城鎮化的加快,造成老人留守現象嚴重,形成“空巢老人”現象。據統計,2010年,“空巢老人”至少有6 200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3[14]。
第二,身體負擔沉重。由于中國老齡化的加速直接導致的就是人口的健康狀況的改變,由于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諸如心臟病、癌癥、關節炎和老年癡呆癥等慢性病患者的數量也持續增加。據聯合國估計,由于中國老齡化的影響,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不同性別患有1種及以上慢性(也稱為非傳染性)疾病的人數將會持續增加。同時,還會對我國的衛生資源和衛生服務體系提出巨大挑戰(見下頁圖5)。
第一,改變對老人的歧視心理。減輕老人的心理負擔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于老人的歧視心理,建議國家需要多開展關于尊重老人的心理講座,同時多開展慰問老人的愛心志愿活動,將愛心和溫暖送進老人家,從根本上改變老人面臨的輿論環境。
第二,“醫養結合”以緩解老人的生理疾病。“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在更新養老服務內容之后,更加重視老年人健康與醫療服務,以區別傳統的單純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養老服務[16]。建議首先在政策方面,要積極鼓勵“醫養結合”養老方式的培育,同時鼓勵民間資本流入養老服務業,開辦老專門針對老年人服務的社區醫院或者護理機構,支持養老機構來設置醫務室、護理站,為老年人提供養病和休息的一體化服務[17]。同時,要加快全國范圍內的醫保通用,方便老人異地就醫。
第三,加大衛生投入滿足老人就醫需求。由于政府財政撥款不足使得醫療機構盈利來源就是醫院和衛生本身,醫生在看病開藥的時候就會為自己爭取利益,導致患者的經濟負擔變重。醫院很難再承擔救死扶傷的使命,而是一個謀取利益的場所。政府需要適當加大衛生投入,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18]。

圖5 中國老齡化的影響——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不同性別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數[5]
參考文獻:
[1] 耿慶霞.淺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J].中國城市化,2016,(4):65-67.
[2] 鄔滄萍,姜向群.老年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符瓊.人口老齡化研究述評[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3,(3):93-96.
[4] 政策研究室子站.發改委:發展養老服務業繪就魅力夕陽紅[EB/OL].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網站,2017-01-05.
收集素材是編寫案例庫的基礎性、前提性工作。高質量的案例需要充足、詳實的素材。在案例庫建設中,素材收集耗費了課程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困難的階段。其次案例不能機械的堆積在一起,需要有條理的整合,整合的前提是有一個平臺,即有合適的案例庫框架。
[5]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R].2016.
[6] 楊鑫,李通屏,魏立佳.總和生育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07,(6):59-62.
[7] 中國網.生育水平全球最低,去年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EB/OL].中國青年網,2016-12-04.
[8] 和訊名家.生育水平全球最低,聚焦人口總和生育率真相1.047到底離實際有多遠[EB/OL].和訊網,2016-11-23.
[9]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New York,2013.
[10] 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全國人口普查公報[R].
[11] 杜鵬,王武林.論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J].人口研究,2010,(2).
[12] 謝建軍.試分析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城鄉差異轉變[J].知識經濟,2014,(13):62.
[13] 謝曉梅.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分析[J].商業文化,2015,(18):25-26.
[14] 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變化[J].中國社會保障,2013,(11):13-15.
[15] 黃毅,佟曉光.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1):53-55.
[16] 黃佳豪,孟.“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17] 曹清.衛計委:中國老齡化較快給衛生服務資源帶來巨大挑戰[EB/OL].全國老齡辦官網,2016-03-08.
[18] 鐘一范.醫療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6,(2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