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孟
在紅木飄香的國畫大師李耕故里仙游縣度尾鎮,“夕陽紅”調解隊可謂遠近聞名,鎮里2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經常有各種糾紛,老百姓解決不了的大小事都會找到“夕陽紅”調解隊。3年多來,七旬調解員的陳啟濤隊長帶領一班老驥伏櫪的退休老人,行走在農村矛盾糾紛調解的第一線,共受理化解了各類民間糾紛200多件,調解成功率達98.5%,筑牢了農村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贏得了群眾的夸口稱贊。
讓矛盾不出村、不出鎮。2014年3月,曾在度峰大隊、度尾公社、鯉城鎮工作過,時任度尾鎮鎮綜治工作協會會長的退休老黨員陳啟濤,熱心請纓,牽頭成立了度尾鎮“夕陽紅”調解隊,并因基層工作經驗非常豐富,調解矛盾方法獨到,而且深得居民們的信任,眾望所歸地擔任隊長,勇當調解室里的首席“急先鋒”。在德高望重的他影響下,12名威信高、有一定影響力、責任心強的退休人員主動加入,他們既有熟悉民情風俗的“本地通”,又有精通法律及擅長語言文字表達、善于做農村工作的能人,可謂人才濟濟。他們的善舉得到鎮里和縣司法局的鼎力支持,度尾司法所騰出20多平方米辦公場所、縣司法局擠出資金3萬多元,建立了辦公場所,配備了必要的辦公設施,并制定了定期培訓、不定期案件會商、案件受理、案件檔案管理等一套可行管理制度。
農村需要調解的糾紛千差萬別,工作難度很大,怎樣才能把調解工作做好?陳啟濤頗有感觸的說,調解“不跑調”,必須堅持情理、道理、法理,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則,才能做好調解工作。據此,他自覺地自我充電,有空就學習法學、醫學、心理學等知識。還組織隊員積極參加人民調解員培訓等,熟練掌握了調解技巧,把滿腔熱情傾注在矛盾糾紛調解上,始終以第三方居中的立場積極化解各類民間矛盾糾紛,使得全鎮百姓都知道了他們是真心服務群眾,也都認可了這支調解隊。
陳啟濤任調解隊長以來,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中去,千方百計地把各項調解工作做好。如度峰社區有個李姓居民雇用鄰村的吳某鋒在實施度峰社區文化綜合樓建設工程建設時,由于吳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不慎從第五層樓梯上摔落到第三層平板上,造成重傷,花費醫療費用18萬元,且需要后續治療。為此,居委會、司法所、派出所等調解了好幾次,始終沒能得到解決,如果索賠走司法程序,立案、開庭、生效,不僅花費訴訟成本,而且耗時長。調解隊長陳啟濤獲悉后立馬趕去啟動訟前調解,經過5個工作日的反復輾轉說服,當事各方終于達成和解協議,工程業主承包方同意向吳某賠償總額24萬元,讓大家心服口服,避免了一起訴訟案件發生。

名聲在外,不僅很多鄉里鄉親的鄰里打架、婚姻糾紛,甚至外來工也都有事就慕名而來尋求陳啟濤調解幫助。貴州人小楊通過“包工頭”到潭邊社區吳某家裝修房屋,不慎摔倒致“右肋骨骨折,右下肺挫傷”被送往縣醫院治療,業主吳某墊付醫藥費8000元,后因醫療費支付無著落,楊某不得不停止繼續治療,就向“夕陽紅”調解隊求助。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異鄉子弟,陳啟濤視他人為親人,立即召集潭邊社區主干和業主吳某到司法所進行調處,調解中吳某以分攤責任共同墊付醫藥費為由拒絕再付現金,“包工頭”以無抽取管理費為由,不承擔賠償責任,彼此言辭激烈,現場氣氛很緊張,很難繼續調解。但陳啟濤并沒有氣餒,繼續做雙方的工作,堅持不懈做“和事佬”,一邊安撫當事人情緒,一邊積極協調賠償問題,采取“背靠背”的辦法,聽取雙方各自的想法,并不厭其煩上門勸解吳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吳某最終同意把病人送到縣醫院繼續治療,并墊付全部醫藥費,使小楊能夠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