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人類社會建設與發展的基石,推動人民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公共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文化的特殊范疇。公共文化和其他類型文化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公共”二字。公共文化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全部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公共文化的表現形式體現了其公益性、公開性、共享性等屬性。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 建設 均等化
一、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內容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大大增加,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當前形勢下,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但文化建設水平和物質文明發展水平還不匹配,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實現從溫飽型社會轉變為全面發展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一)公共文化事業投入、支出還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投入,應當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相適應。
2005年,我國文化事業費用133億元,到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用已經增長到770億元,近十多年來投入費用大幅度增長。但是從文化事業費用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2005年為0.39%,2016年僅增長到0.41%。這說明我國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并沒有和我國財政支出同步增長,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事業投入。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法制水平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離不開法制手段,只有依靠法律對公共文化建設進行規范治理,才能保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邁向科學化、體系化。在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專門立法已經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相對于其他國家,我國立法方面明顯滯后。美國早在20世紀就通過了《國家藝術和文化發展法案》和《國家藝術和人文基金會法案》,加拿大政府于1988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確定國家為多元文化主義的《多元文化法》。而我們的周邊國家,日本有《美術館對外開放促進法》《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社會教育法》。韓國有《文化基本法》《文化藝術振興法》《地方文化振興法》《大眾文化藝術產業發展法》。俄羅斯有《聯邦文化基本法》等。國外公共文化不僅基本法完善,并且大量針對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專項立法也都對文化立法體系做出了補充,我國的公共文化立法則十分薄弱。2016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及被稱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法”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兩部有關文化方面的法律通過,說明我國文化立法方面不斷進步,但還需要不斷完善立法體系,提高法制水平。
(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發展不均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迅猛,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非均等化的現象也十分普遍。社會階層非均等化、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差異較大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非均等化的主要表現。在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相對發達城市、富裕城鎮,部分地區基層文化服務人員整體素質較低,限制了基層文化活動組織的水平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有些地區文化事業發展已經進入了品牌化階段,而有些地區文化事業不進反退。各地的文化投入支出、文化設施設備建設等方面,也都存在著較大差異。這成為當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導向
(一)轉變職能,加強履行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政府主導,實現服務型政府轉化,全面加強政府職能的履行,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前提。要結合實際,科學調節文化政策,優化創新管理模式,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文化發展鋪平道路,為文化工作者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統籌區域,縮小差距
要解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顯著問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文化事業存在的差距,補齊各地文化事業發展的短板,切實保障全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打好基礎,穩步前進
要先打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做到文化活動場地覆蓋到基層,合理配置文化設施設備,豐富文化活動的形式。定位基層,深入人民,吸引群眾投入到文化活動中來,并且潛移默化地從群眾中培養新生文化力量。
作為政府主導、長期建設的系統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實現科學管理,高效落實,在增加政府財政投入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摸索平衡,真正做到全民共享,全民參與。
參考文獻:
[1]杜夢紅.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7.
[2]張磊.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3]岳偉.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地方政府文化職能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6.
(作者簡介:李政儒,男,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文化站站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