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一個名叫林智雙的福建青年,命運在今年8月底陡轉,福建省直機關工委官網發布消息,稱“‘林智雙不是省直機關工委干部,有關其人的新聞報道均為不實信息”。之前多年,他成功地扮演了官員和媒體人,不僅介入具體事件,幫人“疏通關系”,還現身各大場合,秀出多張與省級、廳級領導合照。他以媒體人身份署名的不少稿件,都刊發于某網站輿情頻道。又一個沉迷于虛幻身份、長袖善舞的假官員被剝去了畫皮,暴露出本來的面目。
就在不久前,據媒體報道,2017年6月23日,國務院參事室發布聲明稱,近期,一個名叫“上官鳳笠”的人自稱國務院參事、將軍,牽頭組織“幸福大中華”,面向全國招收18歲至65歲會員”,并收取“會費”。國務院參事室聲明表示,此人系冒充國務院參事從事社會活動,其種種行為造成了較壞的社會影響,目前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類似的騙子還有很多,并且屢屢得逞,而從相關報道披露的情況看,這些人的騙術并不高明。然而,這些“扮官”的戲精們還是堂而皇之地在江湖上游走,且每每能夠收獲外界的認可,并在長期的游走中,登堂入室,在偽造的身份角色中招搖撞騙。這未免讓人疑惑:為什么總會有人假扮官員?為什么這些假官員總是能夠成功?
這其中,當然不排除存在僥幸的因素,比如當下社會環境比較寬容和寬松,社會流動較快,人們的角色身份常常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一個多日不見的人忽然有了某種機緣,旁人也都習以為常,甚至樂見其成,將其視為一種成功的“逆襲”。泥沙俱下之際,出現個把招搖撞騙者,并不讓人感到奇怪。
除此之外,恐怕還是與時下的官場生態有關。一般情況是,公眾并非缺乏識別“假官員”的能力,而是缺乏對“真官員”的約束。每一個“假官員”的背后,都閃爍著官場的邏輯與行事準則,都可能與真的官員實現“同頻共振”。以與官員合影而言,好像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搞清楚是真是假,很多騙子正是用這個伎倆上下其手、屢試不爽的。
何況,這些“扮官”的騙子有時候確實也能辦成一些事情,這也使得很多人往往并不特別在意真假,只求辦事,只要能夠辦成事情、疏通好關系,管他是真是假。
可見,在官員依然掌握巨量政經資源,官場與民間依然存在壁壘,缺乏有效互動的語境下,“扮官”的騙子注定會有生存的土壤。林智雙也好,上官鳳笠也罷,不會空前,也不會絕后,他們的“神通”雖然被收了,但還會有后繼者依樣學樣、長袖善舞,繼續游走于廟堂與江湖。
因此,若想徹底杜絕此類招搖撞騙的“扮官”者,除了嚴厲打擊之外,還需要持續擴大政務信息公開,打破封閉的政治生態,祛除神秘化的霧障,明確權利與權力的邊界。如果權力運行公開了,老百姓辦事方便了,有了不解、不滿也能順暢溝通了,這些假的泥偶當然就不會有市場了。
(摘自《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