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東
(甘肅省地礦局四勘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發展至今,我國中型以上礦山巷道錨桿支護率已經達到70%,已經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巷道錨桿支護技術體系,“錨網索噴+U型鋼支架+注漿”的聯合支護技術已經成為目前破碎巖層巷道首選、安全、高效的支護方式,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礦井建設事業持續穩定的發展[1]。
某金屬礦山,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500萬t/a,隨著開采力度的增加,礦井深度逐年增加,截止目前,該礦山礦井深度已經達到-1200m,巷道內圍巖包括:細砂巖密度為2.69kg·m-3,體積模量為23.45GPa,剪切模量為16.24GPa,泊松比為0.24;在粉砂巖密度為2.76kg·m-3,體積模量為14.68GPa,剪切模量為9.65GPa,泊松比為0.26;砂質泥巖密度為2.68kg·m-3,體積模量為9.65GPa,剪切模量為5.64GPa,泊松比為0.23。
開拓巷道原來采用的噴錨網支護方案為:錨桿直徑為22mm,長度為2500mm,間排距為800mm×800mm;錨索直徑為24mm,長度為6300mm,間排距為1200mm×1200mm;噴漿混凝土強度為C20,厚度為90mm,金屬網的直徑為6mm,長度為1750mm,寬度為950mm,網片接茬為100mm;錨固劑的型號為Z2350,錨桿2卷,錨索4卷。此種支護方案已經難以滿足具體需求,導致支護結構逐漸失穩損壞,難以有效控制深部破碎巖層巷道繼續變形。導致巷道圍巖難以維持基本穩定和安全的需求,在高應力的作用下,巷道再次發生失穩破壞。從10個測站、30個測試斷面的圍巖松動圈測試結果而言,該深部破碎巖層巷道圍巖松動比較大,基本為3.0m~3.5m之間,局部達到5.0m~6.0m之間[2]。
通常情況下,巷道在開挖前,深部巖體往往處于三向受力平衡狀態,隨著巖體開挖的不斷深入,勢必會破壞原先處于平衡狀態的應力場,導致切向應力增加,或者徑向應力減少。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支護處理,就會導致巷道圍巖在一定范圍內產生明顯的應力集中。如果巖體自身強度比較高,或者作用在巖體上的應力比較小時,則巷道屬于安全巷道,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支護。
但當圍巖局部區域應力超過圍巖的最大限度臨界值時,則會破壞圍巖的整體性能。此時巷道周圍圍巖的應力明顯降低,高應力逐漸從圍巖表面向深部轉移,經過適當調整后,就會形成一個新的三向應力平衡狀態,但會圍巖的周圍形成一個較為松散的破碎區,也被稱之為圍巖松動圈。到受到外力振動時,圍巖松動圈會發生掉落或者坍塌,從而影響人員和設備設施的安全性。
為保證深度破碎巖層巷道的安全性,錨網支護錨桿采用高性能左旋無縱筋螺紋錨桿,鋼型號為HRB500,具體規格為直徑22mm,長2800mm,間排距控制為700mm×700mm,并采用2卷Z2865型樹脂藥卷加長錨固,為保證支護效果,錨固的程度要控制1.5m~2.0m之間,且錨固應力不能低于120kN,預緊力要達到100kN以上。托盤采用拱形高強度托盤,長度為200mm,寬度為200mm,高度為15mm。托梁采用之間為14mm的高硬度螺紋鋼焊接而成,鋼筋網則采用直徑為8mm的螺紋鋼焊接而成,網孔長度控制在80m~100mm之間,寬度不得低于100mm,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25,為避免裂縫對支護效果的影響,配合比要控制在1:2:2,摻入3%的速凝劑,第一層噴射的混凝土厚度要控制在50mm左右。

圖1 錨索與U36型鋼支架結構
預應力錨索采用1×20股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制作而成,直徑為22mm,長度為6300mm,孔徑控制在32mm左右,同樣采用3卷Z2865型樹脂藥卷加長錨固。為最大限度上保證支護效果,錨索的預應力要控制在120kN以上,間排距為1400mm×1400mm,支架采用U36型鋼制作而成,具體如圖1所示,間排距要控制在700mm左右。
具體方法為:先進行預埋注漿管施工,間排距要控制在1.4m×1.4m。低壓淺孔注漿管的直徑為40mm,長度為1.0m,孔徑為45mm,孔深為2.8m。使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控制水灰比在0.8~1.0之間,注漿壓力控制在2MPa以內,以確保噴漿層不發生開裂。水玻璃的摻量則要控制在水泥用量的3%左右。當漿液徹底凝固后,再進行高壓深孔滲透注漿,采用直徑為28mm的鉆頭進行掃孔,掃孔深度在5.0m,采用52.5級普通硅酸鹽混凝土進行注漿,并摻入水泥量為0.7%的NF高效減水劑。
就該案例而言,通過采用上述支護技術后,深部破碎巖層巷道頂、幫、底板移近量為3.45mm,滿足實際標準要求,也就充分說明,采用“錨網索噴+U型鋼支架+注漿”的聯合支護技術,可有效控制深部破碎巖層巷道的變形,確保巷道圍巖和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1]楊培忠.深部破碎軟巖巷道變形機理及控制[J].礦山測量,2017,45(04):17-20.
[2]李世棟.深部破碎圍巖注漿加固技術及其應用[J].礦山測量,2017,45(0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