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祥
摘要:把握好一堂地理課的主要環節,在不斷創新的教學環境里,有效利用好各種資源,在導入、自學、講授和訓練中推陳出新,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方法
萬變不離其宗,隨著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的不斷推新,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已經更加多姿多彩。地理教學也是如此,一堂地理課無非是導入、自學、講授和訓練這幾個環節,因此,“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怎樣把握好地理教學的這幾個環節,是出不出教學效果的關鍵。本人從事地理教學十多年,結合自己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對這種常用的教學模式進行一些探討,以期共同提高地理教學水平。
一、導入環節的模式
地理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導法,要使導入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則要特別重視教師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老師的語言要概括性強,如果語言能夠活潑并且生動,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初一年級新課開始時,教師首先向學生說明為什么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法上課,然后向學生講解教學過程,特別關照他們重視自學,培養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如要求學生堅持課堂學習“左圖右書,圖文結合;手腦并用,讀練結合;集思廣益,議想結合;課內課外,學用結合”,從而讓學生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不斷適應此法。
新課順利導入后,教師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導讀,強調重點和可能出現的難點喚起學生注意,以調動學生知識儲備,調整學生思維指向,作好目標實施的心理準備。
例如,2014年下學期七年級學生的第一堂地理課,我首先從學生的暑期生活入手,問暑期里學生都到過哪些地方。舉手回答老師出過省的有15人,其中去廣東的有9人,去四川的有2人,去天津市的有1人,去上海的有1人,去青海的有1人,去貴州的有1人。然后我要他們分別介紹外面的所見所聞。去過廣東的學生說,那里靠近海洋,那里有時有臺風,有時雨來得快也去得快。晚上很涼爽。那里的植被很茂密,那里有很多我們這里沒有的水果,(我補充說那些大都是熱帶水果)那里有一些我們這里所沒有的熱帶植物,如,棕櫚樹,荔枝樹,椰子樹等。去過上海的學生告訴同學們,那里有很多現代化的大廈,車多人多。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去過青海的學生告訴同學們,那里夏天氣候很涼爽,晚上比我們這里冷多了。那里有一個青海湖,湖邊有一些高大的沙丘,湖水很藍,中間有一個鳥島。但周邊的樹木很稀少。到過北京的學生告訴同學們那里不僅能看到很多外國人還能看到很多高樓大廈,還能看到很多名勝古跡,還知道在北京坐地鐵很方便。
聽了這些介紹,我及時引導,生活中的地理告訴了我們很豐富的地理知識。這樣一來,我發現很多學生不僅對地理有了了解而且有了興趣。
二、自學環節的模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讀圖能力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還必須具備空間想象的能力。“先學階段”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步驟如下:
1.展示課前準備好的“自學要求”,內容主要包括“自學方法”和“自學思考題”,要求學生:①首先圍繞“自學思考題”認真自讀課本和相關地圖,找到相關答案并圈點勾畫。考慮到地理學科的特點,特別強調圖文對照,相關知識點必須在圖上得到落實。②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自學任務后,同桌或前后圍繞自學中的疑難問題討論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學習效率。
2.在學生緊張有序的自學時,教師除了要注意端正學生的自學態度外,還要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作細致的調查。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小聲個別詢問,一方面掌握學生的自學速度,及時通報信息,對自學速度快的同學給予鼓勵,必要時作適當的指導。另一方面重點了解中下等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迅速對其梳理歸類,分清主次,區別對待,從而確保“后教”的針對性。
3.學生“先學”一結束,教師根據巡視時的調研情況,把普遍的疑難問題提交給學生,展開討論,探究解決。
三、講授環節的模式
“后教階段”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高潮,既是全面檢閱學生自學成果的過程,更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的過程。簡單程序為: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對照自學思考題逐一當堂解答,充分暴露問題,教師則給予明確點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做法如下:
1.指名解題前,教師鼓勵學生勇于發言、大膽爭論。解題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發言面以每節1/2以上為宜,不要對一個學生提出過多的問題,也不要讓全班學生齊聲答題。教師提問盡可能做到:①優生、中下生兼顧——難度一般的題目由中下生解答;難度較大的題目由優生解答,若有中下生舉手盡量優先解答;有時為調動中下生學習積極性,讀書自學階段給其有益的個別提示,再指名解答,讓其品嘗成功的喜悅。②各小組兼顧——教師可引進競爭機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題比賽。
2.提問中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以簡明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學生回答正確,教師給予肯定、表揚,不再重復,最多稍作必要的拓寬、延伸、理解。學生回答錯誤或不全面,教師多鼓勵,少批評,明確指出其不足,再要求其他同學補充更正。對學生的某些難題,教師考慮變換一種問法,在關鍵處點撥啟發,或者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循循善誘。
3.在學生答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板圖、板畫、板書”教學藝術,做到講、寫、畫同步教學。一般地理知識一出現,教師便迅速通過“三板”反映出來。板圖、板畫可課前準備,課堂展示,但教師更要重視課堂現場板演,學生從驚訝、敬佩到愉悅,情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有些知識點教師可結合教學掛圖,要求學生先上講臺指講,再讓學生在板圖上填注,教師作適當指導。
4.為了克服地理教材內容本身相對單調枯燥的不足,教師在充分利用課本“閱讀材料”和“活動”的同時,圍繞教材內容作必要的展示聯系:①可結合鄉土地理材料。②可結合歷史、時政材料。③結合詩歌或文章片段。
5.教師要作好轉折和串聯工作,即承上啟下,由一個問題順利引入下一個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追隨教師的航標向前發展。
6.師生共同作好解決“自學思考題”后,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迪學生從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進行求異思維,創造性思維,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引向高潮,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發現,質疑與本課相關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問題,教師要加以表揚,先讓懂的的學生解答,再由教師總結、歸納;對個別學生提出的不適宜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留到課后單獨解釋;有時會出現教師難以解答的問題,教師也不要怕在學生面前丟面子,講明待以后再講,這樣也促使教師不斷深入學習。
7.完成以上目標教學后,教師讓學生合上課本,用簡潔的語言引導系統小結,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又要把各知識點間的聯系講清,讓學生獲得比較全面和系統的知識;既要肯定學生學習取得的成績,又要點明存在的問題,同時更正錯誤,彌補缺陷,從而為“后教階段”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例如,2015年下學期,八年級學生進入到中國地理地形學習階段,我讓學生將“中國地形”放在“亞洲地形”的大環境中去分析,這樣學生對“中國地形地勢”的理解就更深刻。懂得中國地形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原因所在。
四、當堂訓練環節的模式
當堂訓練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牢固、熟練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的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
1.訓練前——復習鞏固,調動知識儲備
為了讓學生在訓練中充分發揮真實水平,復習鞏固是以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主動強化為目的,以保證訓練質量偏差不大。
2.訓練時——嚴格要求,獲得準備的信息
教師出示“檢測題”,要求學生獨立快節奏地完成,教師不做任何輔導,只糾正學生訓練中的一些不良習慣。“檢測題”一完成,就組織學生互閱,教師及時了解測試結果,從中找到哪些學生在哪些目標上還沒達到要求,從而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訓練后——補充教學,調節和改進教法
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第二次學習”,即補充教學;針對教學上存在的問題,教師在補充教學時要加以改進和調整,使學生牢固掌握重點知識,真正達到“學習目標”。
2015年下學期,七年級學生學習完“經緯網經緯度”之后,從作業中反映出全班40個學生中有11個學生對本節知識點掌握不夠,有的是方向錯誤,有的是對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理解不透徹。晚自習的時候我及時通過演示,讓學生加深了對本節知識的消化。
地理教學效果是廣大教師科學的方法,高度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教學水平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同事們的不斷探索中,老師的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將更輕松,效果也會更好。
參考文獻:
[1]黃海.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嘗試[J].新課程學習(中),2013(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