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偉,趙 鵬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1)
數值模擬采用三維可視化標準專業軟件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GMS是交互視窗式地下水數值模擬專門軟件,可以方便地輸入模型參數、分析計算結果,以觀測結果和計算結果擬合差為標準,不斷校正模型,最后達到利用數值模擬實驗方法研究地下水運動機理的目的。本次用GMS對承壓含水層進行的群孔抽水試驗進行了數值模擬,求得了試驗區的水文地質參數和分析了地下水的主徑流方向。
礦山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前期水文勘探滿足不了開采設計要求,為了核查礦區水文地質參數,為礦坑涌水量預測提供依據,選擇了3口疏干井,11個觀測孔進行群孔抽水試驗。
礦區位于背斜北傾伏端,西翼緩東翼陡,軸面傾向北西。地貌為構造剝蝕低中山,地勢南高北低、東西兩側高中央低的“V”型谷地。巖根河由南向北從礦區中部流過,天然狀態下和抽水試驗過程中,礦區段河流并未發現滲漏。3口疏干井分別位于河邊、一級階地和半山腰。抽水試驗對象為燈影組(Z2dn)巖溶裂隙含水層,厚度264.21m~325.50m,其頂底板均為隔水層。礦區孔隙率為2.10%~6.23%,未發現地下暗河。
整個抽水試驗歷時53天,分三次降深抽水45天,水位恢復8天,總抽水量約38萬立方。
礦區為水文地質單元的溢流排泄區和滯留承壓區。天然條件下,含水層的補給項有降雨入滲補給、含水層上游側向徑流補給和河流的滲漏補給。由于外圍礦山長期疏排地下水,礦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改變了地下水流場。
根據抽水試驗等降深曲線,推測其降深漏斗曲線平面范圍面積約為3Km2。試驗區東部為隔水斷層組;南部為鄰近礦山,最低巷道標高880m~920m,可認為南部邊界為零流量邊界,且邊界上有抽水井;西北部為含水層傾伏區,結合抽水試驗降深漏斗推測其邊界,認為邊界處流量為零。燈影組頂面,標高約為0m~1200m,呈現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趨勢,部分裸露,接受降雨入滲補給,部分為隔水層覆蓋。頂面裸露區為垂直交換量界面,接受降雨入滲補給和河流滲漏補給。底面為隔水底板,零流量界面。
從宏觀上該含水層概化為非均質各向異性的承壓-無壓含水層。含水層的輸入輸出隨時間、空間變化,地下水為非穩定流;忽略地下水的垂向運動,將地下水運動按二維非穩定流問題處理。
模擬區源匯項包括補給項和排泄項。補給項主要為降雨入滲、河流滲漏,排泄項主要為礦坑排水。礦區燈影組裸露區和埋藏區,大氣降水入滲系數為0.201,裸露區的面積約為1.04Km2。在抽水實驗期間,模擬區段的巖根河滲漏量較小。據調查,南部礦山兩礦井排水量約為4408m3/d和5486m3/d。
根據抽水試驗結果,研究區滲透系數在平面上、垂向上分布不均,大致南部大于北部,東部大于西部。滲透系數值范圍0.069m/d~0.96m/d,因此有必要先進行參數分區。滲透系數分區綜合考慮了以下因素:含水層的富水性規律和補徑排條件、斷裂構造的特點以及觀測孔的數量和分布。
將水平東西方向定為X軸,水平南北方向為Y軸。根據模擬范圍,選用有限差分法的網格對模型進行剖分離散。模型沿x方向節點數目為200,y方向節點數目為200,共計30320個單元。垂向上為單層含水層。
設置降雨入滲率0.00063m/d,礦井排水量約8800 m3/d。9個滲透系數分區初值參照抽水試驗求得的滲透系數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設為1e-4m/d和1m/d。模擬采用抽水試驗前后的水位作為模擬基礎數據,將抽水試驗前的水位作為初始水位。
多次反復試設了邊界條件和滲透系數,來正演或反演擬合初始水位。確定了擬合得較好的邊界條件后,通過穩定流計算擬合初始水位,并反演計算求得滲透系數。

在上述滲透系數條件下,得到各觀測孔處水位計算值和觀測值的擬合曲線見圖1。圖中顯示大多數觀測孔的計算值和觀測值的擬合程度都較高,誤差大多小于5m。其中兩觀測孔誤差較大,后期在抽水試驗過程中,這兩個孔也出現了水位異常。
從模型產生的地下水流場圖看,主要表現為3個方面。
(1)現階段地下水總體徑流方向為由北向南。靠近東南邊界,由于斷層使含水層抬升,加上南部相鄰礦區采礦排水,已形成采空區。
(2)南部邊界接近相鄰礦山降落漏斗中心,地下水等水位線密集。本次抽水試驗過程中,礦坑也一直在排水。
(3)流場中,地下水的主徑流方向為西北-東南向,即抽水試驗的降落漏斗主要擴展方向。
從多年地下水位觀測資料顯示,礦區地下水位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南部礦山采礦排水,導致含水層側向補給來源減少。
本次抽水試驗顯示,抽水期間S3抽水井進入了潛水區。S7、S5孔臨近南部礦山,水位降深又小,可認為主要受礦山排水影響引起。
利用ZoneBudget功能模塊,可查看水均衡結果。在抽水初期,靜儲量消耗最大,接近抽水量;等幅下降時段,消耗的靜儲量大部分來源于側向動補給量的轉換,小部分為水位下降釋放的彈性儲量。最大降深時計算的彈性儲量約66m3/d,總儲量為10976 m3/d,側向動補給量約10910 m3/d。總抽水量和礦區南部礦坑排水量合計約20000 m3/d。
根據國標《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工作要求》GB/T14497-93中相關規定,進行了誤差分析。
初始水位擬合相對誤差分析結果為2.7%~4.2%,完全滿足“要求水位擬合小于10%的相對誤差必須占已知水位節點的70%以上”這一條件,參數達到了“最優”。
驗證階段相對誤差分析結果為2.25%,參數達到了“最優”。
參數的敏感性也稱敏感度,是地下水流數值模型計算結果對參數改變響應程度的度量指標。限于模型概化階段對區域水文地條件認識的局限性,以及在模型識別驗證階段調參的主觀性,使得率定的模型參數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敏感性分析可將各個參數對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程度進行排序,從而識別出對模型計算結果影響較大的參數。
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地下水位對含水層滲透系數的變化最為敏感,其次是釋水系數,給水度敏感性最小。主徑流方向的滲透系數最敏感,抽水漏斗中心地帶的釋水系數最敏感,潛水區的給水度最敏感。
通過模型識別和驗證,較好的擬合了地下水流初始流場(抽水試驗前)和抽水試驗過程流場。結果表明,模擬形成的地下水運動特征與實際情況近似。說明概念模型中含水層結構、水文地質參數及邊界條件的概化基本合理,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數值模型客觀地反映了礦區地下水流場變化特征。數值模擬所獲得的參數和模型,可作為礦坑涌水量預測依據。當邊界條件不變時,初步預測了700m標高坑道的涌水量約為39000m3/d,這和抽水量與平均降深之間近似直線關系推測的涌水量值接近。由于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礦坑涌水量預測時,還需考慮南部礦山邊界條件和西北邊界的條件變化。
[1]陳崇希.地下水動力學(第五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33-37.
[2]寧立波,董少剛,馬傳明.地下水數值模擬的理論與實踐[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47-64.
[3]呂小凡.澠池懸段村溝鋁土礦開采對礦區地下水影響模擬與評價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