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道奎
摘要:高中政治是高考科目之一,而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與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息息相關。再加上,學生的高中政治學習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其今后的學習以及生活,所以,變革尤為必要。但是,當前的高中政治教學,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的教授為主,這一過程中,學生幾乎完全處于從屬地位,其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本文結合這一問題,探討了高中政治教學改革應當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斷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教育的重點內容。高中政治教學在高中教學內容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學生通過學習政治,可以鍛煉和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促進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但在當前的政治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政治教師的教學基本上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目的,課堂教學過程照本宣科,至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很少顧及。筆者結合當前高中政治教學的現狀,對高中政治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基于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對我們的高中政治教學起到一些有益的借鑒作用,使我們的高中政治課教學向著更加高效、更加有活力的方向健康發展。
一、切實改革教育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改革創新,是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只有使教師站在一定高度審視自己的教學,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高屋建瓴,因此,高中政治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通過各種渠道改革創新教師的教學觀念。首先,學校和相關的教育部門要引導教師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運用習近平具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相關內容,武裝廣大教育者的頭腦。其次,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政治教師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形成多層次新型的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再次,創新教育方式。課堂教學要開展師生互動的探究活動,教師不僅要注重教的藝術,更注重學的方法。教師要能夠換位思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
二、改革創新政治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是高中政治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喚起學生對政治學習的熱情,將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為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一課為例,以下是兩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對比:第一種方法,①老師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這一內容。②老師按教材和大綱的要求,用一節課的時間講授該內容。③課后老師布置作業:背書、寫作業。第二種方法,①老師也布置課前任務,但不是預習課本內容,而是上網查詢有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知識。②上課時老師請學生報告自己所查找到的有關人民代表大會制的資料,然后講授課本知識,講授時用學生查找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③課后作業為分組采訪人大代表,寫采訪報告。無疑,第一種設計缺乏能力的培養,欠缺對問題的探究。第二種設計,更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與創造的可能,而不僅僅是為了記住概念原理。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政治知識,學會運用政治知識的方法。而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又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的學習。
三、靈活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無外乎教師講課,學生聽講。這一模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因此,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應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經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所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以致用。例如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標準》關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課的建議有:社會調查研究、參觀活動、課外講座、參加生產勞動、軍訓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撰寫小論文。綜合實踐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得到最大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體驗與探究中成長,在參與和合作過程中溶入社會,在認識自我和重塑自我中發展并成才。再比如把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創設一些可感可知、有聲有色的具體對象,給學生以鮮明生動的形象感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活潑、積極、主動地思想。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必將大大優化政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高中政治教學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我們應當保證自己的觀念與時俱進,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能動性,不遺余力的嘗試各種教學改革的途徑。除以上幾點之外,還可以嘗試教學評價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創新、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方法的探究等,目的只有一個,在教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學生的長足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徐浩軒.新時期高中政治教學改革探析.[J].教海拾貝.2017.2:35-36.
[2]葉文博.淺談高中政治教學改革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7.2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