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富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心理健康與道德品質、體質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從家庭、學校等方面闡述留守兒童數學教育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數學教育一直存在較多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就我校留守兒童在數學教育方面的情況談談自己的見解,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狀況
留守學生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心理情感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和幫助,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便形成心理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數學教育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數學教育問題已經成為農村基礎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對現行的相關制度提出了挑戰。要解決這一問題,確保留守兒童接受良好的數學教育,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除了父母加強與留守子女的交流外,變革現行的教育制度、社會管理制度、學校管理制度等是關鍵。
(一)農村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管理制度。
農村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環節中的關鍵一環,留守兒童應該引起當地政府、學校和教師的特別關注,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同時要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針對目前留守兒童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學校應專門建立“留守兒童”管理體系,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規范的“留守兒童”寄宿制度,從上課到食宿都由學校統一安排和管理并建立責任制,對管理人員采取激勵和獎懲并重的措施。這樣能有效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消除一些安全隱患。對于寄宿兒童定期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操。第二、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制度,檔案內容包括其家庭情況、“留守兒童”在校情況、父母的所在地及聯系方式、監護人情況等等。第三、建立代理家長制度,填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空缺。代理家長主要由任課教師、退休教師、以及學校發動的社會愛心人士組成,學校負責對代理家長進行多方面培訓,包括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自我保護能力、如何幫助孩子排解心理壓力等。
(二)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學生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么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孩子個人的素質以及老師的能力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對家庭教育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要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習的監護。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是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感恩,就減少反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三)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從各方面為“留守兒童”接受公平教育做出更大的努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支持,尤其要向“留守兒童”比例偏大的學校傾斜,這樣能夠使農村學校有足夠的經濟力量來進行“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第二、采取措施解決農村學校師資不足的問題,可制定地方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去支教,這種措施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師資不足問題,又可以利用大中專畢業生知識面廣的優勢,提高農村學校素質教育的質量。第三、清查學校周圍商業網點、游戲室,清除擺攤設點現象,防止一切危害兒童的不道德行為發生。
(四)社會為“留守兒童”進城掃清制度障礙
變革社會管理制度,為“留守兒童”進城掃清制度障礙。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跟隨打工的父母進城讀書,而導致他們“留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于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進行社會管理制度的變革,為“留守兒童”能進城讀書提供制度保障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第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進城務工農民提供醫療保險、工傷險和養老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并提高農民工工資待遇,使他們有能力帶子女進城讀書。第二、改革人口管理政策,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并明確規定對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在務工地上學的相關保障機制和法律責任,確保農民工子女隨父母上學后,享受與當地學生同樣的待遇。
(五)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
針對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學校應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化解問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在課程教學中,學校應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切實加強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實施學生全面發展的機制,建立與之配套的學校、學生和教師綜合考評體系。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學校、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主陣地是學校,關鍵是教師,配合靠父母。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孩子高度負責的原則,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孩子,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祖國艷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何貴珍.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2011(01).
[2]陳瑞程.也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J].基礎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