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摘要:消費者后悔權制度屬于經濟法的領域,消費者后悔權制度是消費者知情權、公平交易權、自主選擇權的拓展,保護消費者在交易時正當權益免受損害,以確保經濟市場良性發展,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本文從消費者后悔權實施現狀出發,對實施過程中和立法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在剖析我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不足的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消費者后悔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
消費者后悔權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中的“冷靜期制度”,指買賣合同簽訂之后或者是交易完成后,消費者可以毀約或者反悔,并且在法律規定的范疇與期限內,可以拒絕接受任何補償性罰款的無理由退貨??傮w而言,消費者后悔權制度屬于經濟法的范疇,是對消費者權益傾斜性的保護,是法律對購物中信息不對稱的矯正,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徑。
一、消費者后悔權的問題分析
(一)消費者或經營者缺乏誠信導致后悔權濫用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有消費者后悔權,其初衷是為了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錯誤或者是一時沖動的情況下購買了自己不需要的產品而對其進行的救濟,是為了防止處于天然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在網購環境下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是出于對消費者這一弱者利益的保護而特設的權利。但是當前社會中消費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某些消費者懷有占便宜的心理,將購買的產品用過之后再故意行使后悔權向經營者主張退貨,這種惡意退貨的做法不僅對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還導致新的社會不公。
(二)消費者退貨的標準是“商品應當完好”,而完好的標準卻不清楚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經營者以網絡方式銷售商品的,消費者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有權無理由退貨,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該條只規定了消費者退貨的條件是“商品應當完好”,但“完好”的具體標準和程度卻不明確。對于“完好”的界定,有的認為商品本身和外包裝等都應該完好,沒有任何拆封和使用的痕跡。有的認為商品的包裝可以拆開,只要商品本身是完好的,沒有因消費者的原因導致明顯的價值貶損,不影響二次銷售就應屬于商品完好。到底采用哪個標準,由誰判定,規則并沒有具體規定。
(三)配套制度不健全,后悔權執行難或者不適用
任何一項制度的良性運行必須要有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機制,消費者后悔權制度作為經濟法中消費者一項重要的權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必須要有健全的保障機制。就我國后悔權制度實施情況來看,相關的配套制度還不健全,致使消費者后悔權沒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比如說市場中一些惡意的消費者和商家濫用消費者后悔權,而法律卻不能夠加以遏制。
“由于經營者壟斷有關其生產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性能、缺陷及潛在危害的全部信息,消費者的談判能力無法與經營者抗衡。即使個別消費者的私人財富足以與經營者抗衡,但由于信息占有的不對稱,仍難以擺脫弱者地位。
二、我國后悔權適用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
(一)我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適用范圍較窄
我國消費者后悔權以保護消費者的選擇權、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為出發點,將其適用范圍主要集中于網絡、電視購物等遠程購物領域。而外國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在大額商品的交易中也有所體現。消費者有充分了解真實情況的權利,有權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商品和服務,且應在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的交易條件下進行公平交易。
例如在房地產交易中,首先,消費者相對于房地產商,處于絕對劣勢的地位。由于雙方在交易時的信息不對等,消費者獲取真實信息困難,房地產銷售商經常通過虛假宣傳、避重就輕的方式出售房屋,使得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合同糾紛案件增多,國家應做出更為嚴格與具體的規定。應在借鑒外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規定。
(二)我國后悔權制度規定過于單一,沒有差異化的制度設計
以英國為例,不同的消費者在不同的行業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消費,其后悔權的規定亦有所差異。如《租賃買賣法》便通過冷靜期條款將租賃買賣合同與分期付款合同納入消費者后悔權的規制范圍,而《遠距離銷售》法則對遠距離消費中的后悔權行使做出詳細的規定。如《租賃買賣法》便通過冷靜期條款將租賃買賣合同與分期付款合同納入消費者后悔權的規制范圍,而《遠距離銷售》法則對遠距離消費中的后悔權行使做出詳細的規定。而我國目前消費者后悔權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對不同種類商品的買賣行為進行規制。我國應借鑒外國的相關立法,對我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做出進一步的細化。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前提下,依據不同商品的特性,設立更為細致具體的規定。
三、消費者后悔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防止消費者后悔權被濫用
(1)消費者無正當理由,產品也不存在質量問題,經營者有權選擇不退貨。消費后悔權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單方面任意撕毀合同,在消費信息對稱情況下發生的沖動消費、盲目消費,不屬于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范圍,應當由消費者自己負責。拒絕不合理的退貨請求,是經營者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是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天平保持平衡的重要手段。
(2)借鑒國外的相關立法和實踐,結合我國國情,綜合考慮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制定更為完善的制度。“例如,英國規定,消費者在網上或通過電話購買商品后享有“冷靜期”,如在7天之內改變主意,可通知商家退貨;消費者在交易后30天內,如未收到購買的貨物或服務,也享有全額退款的權利?!?/p>
(二)細化約定排除后悔權制度
消費者后悔權作為一項法定的權利,在廣泛應用的同時,也應當被限制。約定排除后悔權制度給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權利,但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經營者很可能利用自身優勢過度排除后悔權適用情形,給消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對于約定排除后悔權的情形還需細化。
首先,應當明確排除后悔權的方式,或者說經營者通知消費者排除適用后悔權的方式,比如在網絡購物中,商家可以在消費者下單時的頁面設置排除該商品后悔權適用的選項。其次,對于“商品完好”的標準模糊不清,實踐中經營者和消費者往往各執一詞。而將“是否影響商品二次銷售”作為標準則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若因消費者的過錯致使申請退貨的商品貶值或者無法進行二次銷售時,經營者可以拒絕退貨。因為退貨商品如果無法原價銷售會給商家帶來損失,違背了立法者維護市場公平、促進消費的最終目的。且這一標準使得消費者無需擔心僅因拆開包裝而無法退換商品。
(三)健全懲罰性賠償制度
傳統的民事責任強調對受害者的補償功能,以恢復被侵害的民事權利為目的,通常不具有懲罰性;傳統的刑事責任強調對犯罪的懲戒。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的內涵同時貫穿了補償與懲罰兩種意圖,在強調彌補受害者損失的同時,注重對加害者的懲罰,表現為對受害者的加倍賠償。且具有鼓勵消費者與欺詐行為和假貨作斗爭的功能。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中的經濟責任主要體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中,該條規定,經營者如在交易過程中有欺詐行為,消費者可要求受到損失的三倍賠償,且有五百元的保底金額。但總體而言,該賠償力度較小,無法有效激發受害消費者尋求懲罰性賠償的內在動力。因此,擴大懲罰性賠償金額,并且對經營者不同的侵害行為采取不同的賠償標準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動力,同時規范經營者的誠信經營行為。
懲罰性賠償是否需要購買者的意思表示錯誤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焦點問題,它直接關系到知假買假者是否能夠適用三倍賠償的問題。如果對消費者的購買意圖不加以限制,極易鼓勵知假買假行為的發展。知假買假后再要求經營者賠償,這種行為盡管可能在個案中打擊了部分制假售假者,但僅依靠購買者個人的行為對商業欺詐進行規制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并可能因為濫訟等原因損害其他合法經營者的正當利益,擾亂整個市場的正常經濟秩序。
(四)完善相關的保障機制
面臨急劇的社會變遷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消費者和經營者濫用消費者后悔權的情況難免時有發生。只有完善相關配套機制,才能更好的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確保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正常運用。后悔權制度的實施問題涉及的是其如何具體操作的問題,為了避免出現獨木難以成林的狀況,該制度只有有了其他制度的配合,才能夠為廣大社會主體接近和應用,才能真正從法條走進人們的生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9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產生糾紛時,可以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投訴、申請仲裁或者起訴。我國人口眾多,所面臨的糾紛也十分繁雜,僅依靠這五種途徑,無法妥善、快速地解決糾紛,也不能很好的兼顧各方利益,達到公平、公正的理想效果。
訴訟無疑是解決糾紛最有力的途徑,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司法資源比較緊張,即使只是一部分糾紛進入訴訟程序,也會使得司法機關不堪重負。而且司法成本太高,消費者在訴訟中所要支出的各種成本,相對于訴訟金額及獲得的賠償額,有時顯得得不償失。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消費水平大幅提升,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消費者后悔權仲裁庭”,設立一套專門的仲裁,提高訴訟效率。還可以借鑒美國的集體訴訟制度,用以解決訴訟人數眾多、無法以全體起訴或者全體應訴的方式進行訴訟的集團式糾紛。該制度在美國主要用于解決小額消費者爭議。這一制度可以節約訴訟成本,提高司法審判效率,且能有效杜絕個別訴訟可能造成的個別判決之間的互相歧義或矛盾,最終達到促使眾多的小額權利主張者能夠迅速、有效、方便地獲得損害賠償的目的。
四、結論
通過分析實踐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可以發現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相信通過各界努力,法律條文不斷被完善,實施細則配套出臺,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這些問題都將逐步得到解決。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網絡購物在生活中占據的分量,發揮網購平臺在后悔權的實施中所起的推動作用,進一步發展、完善消費者后悔權。消費者后悔權制度作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一項制度,在現實生活環境內中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西方國家成功的實踐活動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指導和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立法者一定會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符合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需要的后悔權制度。
參考文獻:
[1]賀瓊瓊.《網購中的消費者后悔權及其適用探討》發表于《法制與社會》[J].2015年5月5日(上)第13期第110頁.
[2]王丹霞.《網購消費者的后悔權研究——評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發表于《消費經濟》[J].2014年2月第30卷第1期第67頁.
[3]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發表于《法學》[J].2014年第2期.
[4]王芳.《論適用“后悔權”制度的困境和解決策略》發表于《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10年第12期.
[5]彭斌.《理性看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后悔權制度》發表于《法制與社會》[J].2010年8月15日第23版第34頁.
[6]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發表于《法學》[J].2014年2月20日第2期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