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強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三中學)
兩面性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的特性。我所說的學生兩面性行為是指他們在家里和在學校里,對老師和同學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態度。比如,有的學生在家里不干家務,但是在學校里的值日卻做得相當好;有的學生在學校里對老師很尊敬,對同學很友好,但是在家里對父母卻很刻薄,經常出言不遜,甚至還辱罵家長。與在學校表現優秀在家像個暴君的學生相比,一些學生的表現卻剛好與他們相反。比如,有的學生很愛惜自己家里的家具,非常注重家庭衛生,但是到了學校和其他公共場合,卻隨手扔垃圾、吐痰,甚至破壞公共物品。
面對這些現象,我們不能夠簡單歸結說學生虛偽或品質有問題,更不能夠放任自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明確中學品德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品質,積極引導學生在德、智、體等諸方面全面發展。
“老師,您替我多說說孩子吧!我們做父母的說他,他總是不耐煩……您就幫我多管管孩子吧!”“老師,我兒子只聽你們老師的話……”“我的兒子在家里很聽話的,怎么會這樣?”在學校經常會聽到類似的家長與老師的談話。
我對這問題的關注源于三個同學:一是班上的一位盛同學,她個子相對較高,人長得漂亮,活潑開朗,同學關系看上去也好;班級的事情積極參與,是老師的好助手;成績不突出,但學習很努力;我也知道在小學里她從沒有評到金星獎,期末考試前一個月,我對她說:“你在學校班級的優良表現,如在期末考試成績能夠進年級前100名,我推薦你為三好學生。”結果她發揮出色變成班里第4名,年級53名,看到成績,我馬上打電話給她姐姐報喜,電話里她姐卻提到盛同學在家里常對父母大吼大叫,有點任性刻薄,而且不允許家長告訴老師。瞬間讓我感到慚愧,差距真不是有一點大。
二是陸同學,他對學習的興趣不大,作業常常不能夠完成,課堂自律性差,有時還充當老大,幫其他班級學生調解矛盾,強出頭。當老師找他談話時,他態度真誠,承認錯誤,表示堅決悔改,但是一轉身表現仍一如既往。就這樣的學生在家里的卻又是好孩子,很孝順他媽媽,在他父母鬧矛盾要離婚時,是他主動兩邊勸和。
三是錢同學,他成績數學較好,其他科目一般,但常跟幾同學作弄別人,一旦自己被作弄就斤斤計較,不肯罷休。常用“他先弄我,我沒有弄,是他……”我向家長反映問題,聽完我的訴說后家長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孩子干的嗎?不可能!他在家那么老實巴交,怎么可能在學校做這樣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表里如一。個性發展如果這樣長期下去,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于是這引起了我的重視和興趣,我決定針對這個問題在班上進行了解。我把自己的想法認真思考整理后,特意對全班同學和家長進行簡單調查,表格如下,題目可能出得不是很科學,但也能夠反映一些存在的問題。

表1 二(1)班學生家長生活關系調查表 (家長填)

表2 二(1)班學生家長生活關系調查表 (學生填)

表3 學生家長答題統計對比表
我班36位學生,據調查發現,就“問題1”班里同學與他們父母的回答相同外,其余的回答差距就大了。在家在學校表現不一樣的學生大有人在,學生兩面性的問題真的非常普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同一品種產出不同的果子,究其原因是它所處的氣候、環境不同。現在初中生的兩面性行為也是他們處在不同的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
孩子從小是爺爺奶奶負責照顧,爸爸媽媽都是忙于工作不在家或者沒時間和孩子相處的家庭,而那些由父母直接照顧的家庭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少。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公主”“皇帝”,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好轉,長輩們對他們的疼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在家庭中,長輩們往往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根本不論是對是錯一律照做不誤。對于孩子做錯的事,長輩們習慣于包容、溺愛、哄騙。久而久之,孩子在家庭中就養成了我行我素,不隨我的意就“鬧”的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班里的錢、盛同學就屬于這一類。可以說,這是學生形成兩面性的主要原因。
部分家長工作原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從小對孩子有種愧疚感,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尤其孩子在學校里或與同學間出現問題時,孩子就會在家耍脾氣,家長對孩子的小性子沒有引導,而是百般呵護,使孩子在家時任性、撒嬌,家長說什么也不聽。有的家長對孩子希望值高,孩子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打罵什么的,結果就是變成家里的好孩子,而他父母對他的行為就在學校里他與同學相處的方式上體現出來。
李新民分析指出,學生之所以會有這種“兩面派”表現,主要跟家長的個人生活表現有關,一些家長在談話中不避諱孩子說一些人情世故的話以及他們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行為方式,“熏陶”得孩子也是家里一面學校一面。很多時候,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問題卻在家長身上。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行為影響著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要求孩子8:30睡覺,自己卻看電視看到很晚;家長要求孩子不挑食,而有時卻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挑三揀四,類似的現象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卻做不到;或者家長偶爾的態度、方式不恰當,影響或導致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不一樣。
相信每個家長都會對孩子說要聽老師的話,而且孩子都是有智慧的!他發現在學校里與同學爭搶打斗,同學不會與自己玩,而且老師也會批評自己,失去獎勵。況且爸媽說了要聽老師的話,所以他按照老師的要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做一個乖乖的孩子。
對榮譽的渴望,在學校與同學生活在一起,同學之間有榜樣作用,而且,每個孩子自尊心很強,同伴在一起,誰也不甘落后,當老師表揚某個同學時,就會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現欲望,尤其在選班干部與評獎時要同學的投票,對同學和老師巴結更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學生已經失去了許多童真,中學階段兩面性的表現比較隱蔽。
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不足,更何況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所以小學老師沒有足夠的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不及時,家長也不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更沒有引起重視。
學校和家庭這兩種不同要求的環境,就提供了滋生人格分裂的土壤。顯然,產生這種現象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脫節的結果。我們不能將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孩子,就本質而言,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中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心智不成熟,可塑性很強,這種兩面性并不代表道德的缺失。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弄清他們的性格,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簡單地把兩面性等同于虛偽,通過恰當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引導,我認為可分以下幾步處理學生的兩面性問題。
具有兩面性的學生,其另一面都有一定的隱蔽性,尤其在老師面前,大多數表現得都是好的一面。我們利用現在的翼校通、網絡、QQ、電話常與家長溝通,我還通過家校聯系冊和學生周末筆記了解學生在家與在校的狀況。對于善于討好老師卻同學關系緊張的學生,則需要老師經常深入班級,細致觀察,取得學生信任,從學生中獲得第一手資料,判斷是否是此種兩面性的學生。及時發現,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引導起來才能胸有成竹。
發現兩面性行為表現的學生時,決不能有反正在“我這里很乖,學習好就行了,不會影響大局”的僥幸心理。教育最終是要培養具有健康的人格的孩子,而不是培養會考試的機器。兩面性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會誤以為“兩面”可使他在學校和家里游刃有余,引以為豪,進而逐漸發展為真正的虛偽性格。所以,發現情況并確認后,要及時將孩子的情況如實反映給家長,以獲得家長的配合,共同解決問題。
對有兩面性傾向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與家長協商,分析利弊,讓家長與老師的態度保持一致,父母與家里的長輩態度保持一致。在我國,長輩們大都溺愛孩子,常常會為孩子“護短”,以一句“孩子還小,不懂事”進行袒護。加上家長的教育方式往往不統一,有苦口婆心勸的,有恐嚇威脅懲罰的,就造成了對孩子教育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壞習慣建立“防空洞”,使之有機可乘,因此,家庭中各成員要經常在一起商量有關對孩子教育的內容、要求和方式方法,保持步調一致。
教育孩子要“愛”與“嚴”相結合。無原則,過分的寵愛,只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散漫等毛病。嚴格要求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俗話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但是這種嚴格要求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如急于求成,其結果不是把孩子變成唯唯諾諾的無能之輩,就是把孩子變成十足的“兩面派”。此外,家長還應經常與老師聯系,保持家庭教育的連續性、統一性。
有句話說“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孩子的兩面性也算是他的一個秘密,在老師面前表現完美,從意愿上來說是無可厚非。如果直接點破真相,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反正我就這樣,你們看著辦吧”的心理,導致“破罐子破摔”。更不能用強制手段,如斥責、體罰等使孩子改變,這樣孩子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教育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當確定了出現兩面性行為的學生后,班主任老師要查出導致其兩面性的原因。直接與家長溝通,了解家庭狀況、家長的處世態度、家庭教育方式,與當事學生交流了解他心理發展變化過程。
以我班盛同學為例,我拿著三好學生的獎狀進行家訪。她爸爸很高興也坦誠說明家庭情況:他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從小學習優秀,性格脾氣都好,自己做生意忙也沒有怎么管;對小女兒小時候很寵,上學后又常拿大女兒與小女兒比較,結果孩子變得任性、敏感、倔強,家人說她不得,在家里很容易發脾氣。她爸爸在說時,盛同學的臉色已經變了好多次,可能我在,沒有發作。見這樣的情況,我支開了她爸媽,把獎狀交給她說:“你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很優秀,老師都知道,尤其后半學期學習上的表現說明你有很強的上進心,期末考試成績給了我們老師巨大的驚喜,堅持下去相信你會更優秀的。老師剛才了解到你對父母有時會發脾氣,能夠說說你的想法嗎?”盛同學是這樣回答我的:“他們總是以教訓人的口吻說我,而且沒完沒了地嘮叨……常把我與姐姐比較,憑什么說我差啊……他們是我的親人,發發脾氣又沒有關系。”“老師不也把你和其他同學比,作業沒有做好我還批評你了,感覺你對我還是很尊重的。”“老師跟我沒有血緣關系,老師說我說明老師很在乎我,既然老師很在乎我,那我就得給老師好好表現。”“那你家人不在乎你嗎?你生病誰陪你身邊?在學校忘帶東西,誰送去的?你將來的孩子這樣對你,你的感覺是怎樣?”她開始不說話,低頭思索。最后,我對她提出要求,要發脾氣時打個電話給我。當然,我沒有接到電話,后來了解到,她對父母的態度很好,就算發了脾氣也很快就和好了,就多了一句話“我要給老師面子”。
在發現兩面性行為后,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可以單獨交流,涉及人員較多的情況下,可以用班級的力量進行集體教育。如,對于我班調查反映出的學生對家長和長輩與老師態度差距大的情況以及部分同學對老師笑臉相迎,對其他同學冷臉橫對的事例。我在班級開展引導正確人際價值觀的班會。先觀看感恩父母教育視頻,開展“感恩教育”“如何與老師同學相處”主題班會,同時配合班會出一期黑板報。
在觀看感恩父母教育視頻的過程中,聽完一碗面的故事,好多同學都低頭哭了;聽到汶川地震父母舍身救孩子的事例,班里多了抽泣聲,看著,聽著,哭泣著。結束了,沒有同學離開座位,默默的,突然班里的盛同學大聲喊出:“媽媽,我愛您!”接著這聲音更多的回蕩在教室里。我知道第一步已經完成了,借機會我對全班學生倡議寫封家書給父母,同時,讓盛同學負責出感恩父母黑板報。相信她在找資料過程中更會有感觸。
當然,在開展活動時最好讓學生自己組織查找資料、制作課件,老師提提意見就行。在組織對“在學校與老師搞好關系就行,不用管同學的看法”這一觀點進行討論時,我充當記者角色,采訪學生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我班王同學說:“我選擇朋友的標準,首先這人的表現要什么時候都一致。試想一下,如果他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這樣的人敢信任嗎?與這樣的人做朋友,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他暗算了呢。”引導學生認識到,與老師真誠相處,可在知識上獲益匪淺,與同學真誠相處,可獲得珍貴的友情,人與人的相處應該是真誠的,而不是以功利為目的的。
教育筆記不僅是我們對學生教育管理經驗積累,也見證著學生的成長。筆記要及時記錄與學生的交流,更要記錄他們行為表現進步的一點一滴。更合適的是讓學生也做好記錄。我們班每個學生都寫周記,記錄他們一周的心情故事,對周圍事情的看法。如果他們愿意讓我分享他們的心情,這對班級管理也非常有利。
綜上所述,班主任應在管理工作中細致地觀察,及時地發現表現出兩面性行為的學生,并與家長配合,找出導致兩面性的原因,用我們的寬容、熱情、公正公平的態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有針對性地引導教育改變其行為。讓“好孩子不一定好學生,好學生不一定是好孩子”的他(她),在我們正確的引導下,言行一致,踏實學習,做實力上的多面手,不做品格上的“兩面人”。
參考文獻:
[1]趙國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08.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獻給青年班主任[M].漓江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