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仁
(甘肅省民勤縣第四中學)
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高中數學的理論化與抽象化漸強,多數學生表示學起來難度較大,而且較繁雜的知識點也讓高中數學顯得較為枯燥,故而教師應進行創新,以實現高效的教學。在大量的教學活動中,筆者認為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于一起,能夠起到較佳的效果,故而對此進行分析,以為高中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課堂引入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在這一教學情境之下自然而然引入課程,學生則能在這一情境下更好地進行學習。有研究表明,學生通過文字對某一知識點的記憶能力約在30%左右,而通過各種音像對學生的眼、耳進行刺激,則學生對該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可達70%左右,而多媒體能夠將畫面、聲音、文字等融于一體,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學生會增加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函數”是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知識,但函數知識點較多,且難度相對較大,學生需要掌握簡單的“映射”“象”與“原象”等概念,同時還需要掌握函數的“解析式”、函數的“定義域”以及函數的各種關系,而多數學生只能把握函數的“概念”,卻不會應用這些函數,尤其是函數的變化規律極具抽象性,所以在函數引入階段,尤其是函數關系的引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觀看各種函數的變化情況,從而在學習函數關系時能有一定的想象力,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教材知識點得到深化,教材中的知識點是較為淺顯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點,但是這些簡單的知識點可以推理出一些規律,使學生在解題時有新的思考方向。再則,當前高中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不同,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速度也不同,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使所有的學生獲得發展。另外,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達一些需要掌握的數學方法,如“數形結合法”等,使學生在解決數學知識時更能游刃有余。
數學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概念、定義、計算、圖形非常多,這就使得板書、作圖所花的時間占用了太多的課堂時間,使講解、討論的時間不夠,尤其是立體幾何部分。如,在一個正方體中牽扯到異面直線,學生常常空間想象力不足;三棱柱、三棱錐里面很多的名詞、定義、結構關系等學生常常弄混,單是講解已經很費事費時,如果還需要時間來讓學生參與,那就更加緊迫。再就是數學中關于“動”的問題,在傳統手段下是很難表現的,這一點在具體問題中變數較多,尤其難以識別和區分。而對于動畫演示能力極強的計算機系統來說,要實現這些功能,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在講課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效率,學生的記憶也非常深刻。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進行全面的檢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能夠通過構建測試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中展示,從而使課堂的評價制度更加完善,最終使教學效果得到升華。具體來說,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中獲得更多的素材,使學生做一些“較新”的題,限制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而不是一直做古老的陳舊的題型,限制學生的發展。
以“數形結合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學習方法。
A.0 B.1 C.2 D.3
解析:這道題目如果直接求解會感到無從下手,我們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把原方程進行轉換,轉變為求兩條線的交點個數。
通過數形結合既簡化了解題過程,又可以教會學生轉變思維,巧妙解題。
本文是對高中數學課堂中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策略的探究,文章從教學的三個環節出發,提出了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其中的策略,并以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為例進行了論證,以期為高中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參與其中進行探究,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晶晶.現代信息技術輔助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信陽師范學院,2016.
[2]周秀麗.高中數學課堂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1(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