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綺雯

摘要:研究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質文化資源為精髓的陜西省品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本次研究主要從五個批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序分布特征、類型結構特征、地理分布和流域分布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發現:(1)陜西省各批次省級非遺均聚集于西安市,且呈現出申報成果逐漸減少的特征;(2)類別齊全但類別間差距懸殊,其中最豐富的是傳統技藝類,最缺乏的是傳統醫藥類,各類別間具有階梯型結構特征;(3)在宏觀區域以關中區域為主,陜北、陜南區域較為分散;中觀市域大體上呈以西安市、渭南市及咸陽市等周邊城市為集聚中心,延安市和漢中市為兩個基本點零散分布的格局;其流域分布特征與研究區內主要河流的分布關系密切.
關鍵詞: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空分布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涉及到的有關省級非遺資源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于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shaanxi.gov.cn)。此外,因為同一項非遺項目可能具有同時分布于多個市(區)的現象,所以為了更準確地研究陜西省省級非遺項目的特性,采取按行政區劃的差異,對現已發布的五批共520項省級非遺項目進行篩選后,將其中分布于不同地區的項目拆分,最后統計得到603項省級非遺項目。
二、結果分析
(一)批次數量及類型結構特征
本文根據陜西省已公布的五批共520項省級非遺項目進行了初步分析。從逐年申報的各批次成果來看,陜西省的省級非遺項目的申報特征已呈現出開始下降的趨勢,主要因為全省可挖掘并申報的非遺的空間在逐年縮小。
陜西省省級非遺十分豐富,經分析發現陜西省五批省級非遺在時序空間分布上各有特色。陜西省省級非遺分布主要于中部關中盆地的西安市、渭南市和咸陽市,西部的漢中盆地以及北部的延安市等地域。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前三個批次的分布特征主要以渭南市、西安市和延安市為主;第四批、第五批后兩個批次則以西安市為主。通過進一步分析,分析陜西省省級非遺的類型結構特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陜西省省級非遺涵蓋了非遺的所有類別項目,充分展現出了陜西省的非遺資源的豐富程度。第二,從陜西省省級非遺的各類別來看,其中傳統技藝類成果最豐富(168項),但類別與類別間的差距懸殊,特別缺乏傳統醫藥類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的非遺項目。
(二)地理空間及水域分布特征
(1)空間分布特征
由于陜西省所轄范圍南北狹長,造就了各地差異明顯的地理特征、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文化等,從宏觀尺度上對已有的省級非遺進行劃分,在地理空間上由北至南分為三大區域:陜北地區、關中地區、陜南地區。從觀察各區域的省級非遺的數量出發,陜北地區總體數量達139項,約為總數的23%;陜南地區總體數量達112項,約為總數的19%;關中地區總體數量達352項,約為總數的58%。總體而言,陜西省省級非遺的分布具有以關中地區為主,陜北、陜南地區較分散的特征。
利用陜西省11個市(區)作為省級非遺的中觀研究尺度。研究區內各市(區)在類別和擁有量方面則具有差距懸殊的特征,見圖1。陜北地區的延安市(74項)擁有較多的省級非遺;陜南區域則漢中市(59項)較多;關中地區的西安市(129項)和渭南市(103項)較多;在11個市(區)中擁有數量最少的是銅川市(14項)和楊凌區(7項)。中觀尺度上西安市、渭南市、咸陽市等關中地區的非遺分布最集聚,這和關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關聯,當地居民表現出對精神文明的迫切追求時,就促使該地區的各城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由圖2可知,陜西省省級非遺資源的類型呈如下空間分布特點:西安市多項非遺成果總量均處于全省各市(區)最領先的地位;渭南市的民俗類、曲藝類兩類項目,延安市的傳統美術類、傳統舞蹈類兩類項目占全省各市(區)最多。在各類項目中,傳統戲劇類、傳統文學類項目區域空間差異較小,較為平衡;而傳統技藝類、民俗類項目區域空間差異最明顯。
(2)流域分布特征
各流域沿岸的由于居住人群生活習性的不同,常常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陜西省的省級非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按流域分布的特點(圖3)。
三、結論
陜西省作為中華民族輝煌的古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悠遠,各類非遺資源由來已久,具有強勁的優勢助推以非遺文化為精髓的陜西省品牌旅游業的進一步提升。從本研究可知,當前關中區域的非遺項目比較豐富,而陜南、陜北區域的非遺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參考文獻:
[1]張希月,虞虎,陳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體系與應用——以蘇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6,(08):997-1007.
[2]胡娟,陳慕琳,張藝瓊,等.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空特征研究[J].經濟地理,2017,(10):2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