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媛
羽毛絨是長在水禽類動物身上的羽毛和羽絨的統稱。其中,標稱值“絨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稱為“羽絨”,標稱值“絨子含量”小于50%的稱為“羽毛”。目前市場上羽絨羽毛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由于羽絨羽毛既輕柔蓬松又御寒保暖,很受消費者的青睞。為了規范統一羽絨羽毛的檢驗方法,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新國標GB/T 10288—2016《羽絨羽毛檢驗方法》已于2016年12月30日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公布,并于2017年7月1日起實行,舊版標準將自動失效。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新標準,本文對新舊標準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新標準的規范性引用文件對舊標準做了補充,更加完善。新標準中的標準均無年代號引用的,即引用最新版本的標準。由于耗氧量檢驗項目需使用高錳酸鉀溶液,新標準中為所需標準溶液的配制稀釋提供了依據,增加了GB/T 601。新標準中規定了成分分析、種類鑒定和蓬松度試驗用和樣品平衡大氣條件按GB/T 6529執行,將相對濕度的允差范圍由“±2%”改為“±4%”。最終結果計算按GB/T 8170進行修約。新標準與舊標準相比一個新穎之處在于,增加了羽絨羽毛標準樣照為檢驗結果判斷提供了參考依據,詳見表1。

表1 新標準中增補的引用文件
新標準修改了術語和定義,新標準將舊標準中的“GB/T 17685—2003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修改為“GB/T 17685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新標準則將GB/T 17685的年代號去掉了,術語和定義的適用范圍應伴隨最新標準做相應更新,且用“界定”一詞更加嚴謹。新標準刪除了舊標準中的術語與定義中的內容,增加了“水分率”以及“回潮率”的術語和定義。引入了“回潮率”這個對羽絨羽毛新的考核指標。
新標準調整了抽樣數量、勻樣和縮樣以及部分檢驗項目所需的試樣數量,操作更加便捷。
新標準調整了抽樣數量的規定,新標準將舊標準中的“羽毛羽絨單件質量500g及以上的包、袋、箱及羽絨制品”和“填充量500g/件(條)以下的制品”的抽樣數量的“表1”和“表2”兩個表合并為“大貨(包括羽絨羽毛包裝和羽絨羽毛制品包裝)”的抽樣數量的“表1”一個表格,相對于舊標準的繁瑣,新標準更加簡潔,便于操作。
新舊標準對于勻樣和縮樣存在些差異,舊標準采用“將所取樣品全部置于大拌樣盤中,逐把鋪勻、逐層鋪平,用四角對分法反復縮至200g(樣品原已在此范圍內的,不必縮樣),然后從中抽取試樣”,而新標準則規定“將全部樣品置于混樣槽中,采用‘先拌后鋪’的方法,先用手將樣品均勻,鋪絨方法左起右落,右起左落,交叉逐層鋪平,然后用四角對分法反復縮至100g。在樣品中心到邊緣的中間圓形取樣區,選擇均勻分布的5點用手指夾取取樣”,比較新舊標準兩者的操作手法,新標準取樣更能體現出均勻性,減小樣品不勻給試驗結果造成的差異。
新舊標準對于各檢驗項目所需試樣數量的規定有較大差異,首先新舊標準對樣品標稱值的衡量就不同,舊標準以“含絨30%”為界進行劃分,而新標準則以“絨子含量50%”為界進行劃分,詳見表2。新標準減少了成分分析檢驗樣品的單份樣品質量,這是人性化的體現,在不影響檢驗結果的情況下,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另外新標準中對于取樣量固定的檢驗項目增加了允差范圍,更為科學化。

表2 新舊標準各檢驗項目所需試樣數量
新標準將舊標準中的“組成成分檢驗”改為了“成分分析”,并增加了“大毛片”的檢驗項目,引入了一個新的成分術語。新標準有特別提到“樣品如為純毛片,不需要進行第二步分揀”,簡化了純毛片樣品檢驗步驟。對于成分分析計算結果的修約,舊標準僅僅對最終結果做了明確規定“保留兩位小數”,而新標準則對成分分析整個過程中涉及到的結算結果均提出“按GB/T 8170修約至0.1”,更為精確,做到有據可依,避免前面計算過程中結果的修約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同時做到與目前實施的羽絨羽毛檢驗標準結果修約一致。但新標準中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于,沒有說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應增加第三個試樣檢驗,這點在新標準的執行過程中,可參照舊標準中對于兩個試樣誤差的規定來實施。
新標準與舊標準鵝、鴨毛絨種類鑒定項目差異較大,新標準主要增加了不可區分毛、絨的二次歸類規定。新標準規定了僅對標稱鵝毛(絨)的樣品進行鑒定,且特別說明了“標稱絨子含量為<80%的鵝毛(絨)需分別進行毛、絨種類鑒定,標稱絨子含量為≥80%的鵝絨僅需進行絨的種類鑒定”,優化了絨子含量較高的樣品操作流程。試樣的制備新標準采用“四角對分法”比舊標準中的“隨機多點抽”更科學。鵝鴨毛絨的計算方法結合樣品中成分分析檢驗結果,一步步計算得出最終結果,比舊標準中的直接將無法區分毛(絨)直接歸為鵝毛(絨)更合理。其中的原理為先將羽絨和羽毛分別進行初步鑒別得到鵝絨、鴨絨、不可區分絨、鵝毛、鴨毛以及不可區分毛的初始數據,再將不可區分絨和不可區分毛結合已鑒別出來的鵝鴨毛絨比例進行分配,最后計算得出鵝毛絨以及鴨毛絨含量。新標準中規定最終結果依據最終鵝毛絨含量或歸類后鵝絨、歸類后鵝毛含量或歸類后鵝絨含量出具報告,和舊標準中出具鴨毛(絨)含量恰恰相反,較為新穎、獨特。
新標準的蓬松度檢驗前處理方法由舊標準中的“烘箱烘干法”改為“蒸汽還原法”,更有利于樣品還原到最起初的狀態,得到更為真實的蓬松度值。蓬松度儀的相關參數與IDFB標準中的一致,并增加了倒料桶作為羽絨放落裝置。新舊標準中蓬松度測試方法中主要儀器參數比較,詳見表3。新標準中由于采用前處理方法的改變,還需要用到蒸汽發生器和吹風機。由于蓬松度儀參數的改變,新標準中檢驗時稱取樣品的質量由舊標準中的“28.4g”改為“(30±0.1)g”。
新舊標準中的耗氧量操作方法基本一致,新標準中將所用的高錳酸鉀標準溶液濃度由原來的“0.1mol/L”調整為現在的“0.02mol/L”,并且明確規定“如果樣品在廣口瓶中振蕩5min后仍未完全被水打濕,則需要用手再次搖動”,保證樣品充分浸潤。

表3 新舊標準中蓬松度測試方法中主要儀器參數比較
新標準增加了濁度測試方法,摒棄了舊標準中的“透明度”的說法,濁度的檢測方法有兩種:A法(目測法)和B法(專用濁度檢測儀法),并指明“當發生爭議、仲裁檢驗時,以B法為準”。A法與舊標準中“透明度的測定”基本一致,增加了對濁度計的具體參數規定,并對照GSB 16—2763樣照規定5級制中的2級觀察雙十字線。B法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待測樣液注入專用濁度檢測儀測量皿中,直接讀取濁度檢測儀顯示的mm值。使用前應制作“吸光度—目測值”工作曲線并在檢測儀中輸入工作曲線回歸方程?!拔舛取繙y值”數據要求至少30組,且其中的“目測值”應均勻分布于50mm~1000mm之間。B法作為新的濁度檢驗方法,通過專用濁度檢測儀可快速準確地量取濁度值,大大提高了濁度檢測的效率及準確性,避免了目測法人員之間主觀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殘脂率的檢驗方法為索氏抽提法,新標準中依然沿用該方法,但修改了回流次數的要求,由原來的“總共回流20次以上”改為了“控制回流20~25次”,取消了舊標準中旋轉蒸發器的使用,避免使用過程中乙醚蒸發危害人體健康。
新標準增加了對檢驗員提出的具體要求為“檢驗員應無嗅覺缺陷,吸煙愛好者、用重味化妝品者、傳統的香味或煙草使用者等不適合作為檢驗人員。檢驗員在檢驗前一天內不得吸煙、飲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氣味檢驗前,檢驗員不能使用化妝品,應用無氣味的水洗手和漱口”。同時,新標準在檢驗操作方法中對嗅辨氣味,鼻子與試樣表面的距離進行了明確規定,即鼻子距離試樣表面不大于5cm,彌補了舊標準中這一塊的空白,對檢驗員操作方法的規定更為細致化。結果判定由舊標準中的“四級制”修改為“二級制”,即合格與不合格,“如兩份試樣中有一份含有明顯的、令人討厭的氣味,則判定為不合格,否則判為合格。”新標準中要求氣味檢驗至少3位檢驗員參加并以半數以上的判定結果為準,減小了檢驗間的嗅覺差異對結果的影響。
新標準新增了酸度(pH值)的測試方法,該測試方法來源于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標準中的酸度測試方法,考核指標要求為4.0~8.0。這是新標準中全新的一個檢驗項目,對羽絨羽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標準在舊標準中水分測試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回潮率的計算公式,并明確規定了試樣抽樣用容器要求“試樣應放置在清潔、完好、密封容器中”。
新標準中刪除了原來的附錄A“微生物檢驗方法”。新標準主要參照國際羽絨羽毛局IDFB相關標準的操作方法,旨在與國際標準統一,故刪除了微生物項目檢驗,不對其進行考核。
新標準在舊標準的基礎上,完善了規范性引用文件,修改了術語和定義,調整了抽樣數量及試樣處理,修改了部分檢驗項目,刪除了附錄A。新標準內容更完善,檢驗項目更明確合理,操作方法更科學嚴謹。在目前羽絨羽毛作為填充料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新標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國際標準看齊,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新標準為企業的生產質量管控提供技術指導,規范羽絨羽毛市場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