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不同往常,當前正值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多位畜牧飼料行業專家入選全國人大(政協)代表,他們為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建議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適養區政府提供更多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用地;鼓勵充分利用非基本農田、村頭荒地等開展規模化、集約化養豬;鼓勵村集體通過出租土地的方式與養豬龍頭企業合作發展規模化、集約化養豬,村集體可由此獲得租金收入,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對于進行養豬布局的區域,提供適當面積的土地用作養豬污染物的消納,以促進養殖環保處理及糞肥資源化利用。
對發展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的農戶和企業推行融資優惠政策;對于環保達標的養殖公司、養豬戶推行排污費減免政策;對于養殖效率高、集約化程度高的養豬公司、養殖戶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
通過成立現代養豬研究院等方式,開展對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廣與創新。對持續進行較大研發投入的養豬企業,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補貼。進一步支持和鼓勵有技術優勢的養豬企業進行種養結合、母豬繁育、精準營養、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術推廣,以更好發揮龍頭企業在養豬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此外,鼓勵和支持運用物聯網、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進行養殖。

丁磊結合網易味央在多地開展的養豬探索與實踐,帶來了《關于完善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構建食品安全長效機制》的提案。針對目前中國食品、農產品溯源制度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現有的追溯信息平臺無法覆蓋全部溯源需求,且存在各自為陣、交叉重疊現象,政府對小型、零散經營者的監管力度不足,缺乏在食品安全危機萌發初期的預防、應對和處理能力,該提案建議:盡快推動食品、農產品追溯工作法制化進程;明確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主管單位及協助單位,推進兩者間的信息集中化管理;構建“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監控機制,鼓勵“透明農業”;推進食品、農產品溯源工作現代化、智能化,提高突發事件反應速度和精確程度。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有力保障了民生供給,但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農畜牧業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環境中,使“資源”成為“污染源”,威脅我國環境質量和安全。
如果我國有機廢棄物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創新生農畜牧業態循環模式,是實現“變廢為寶”,將農畜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根本途徑。
當前農畜牧業生態發展模式的難點首先在于廢棄物處理成型技術及模式少,其次生態循環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巨大。
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推動農畜牧業生態循環模式建設,解決農業秸稈、畜牧業糞污等難題:第一、鼓勵企業積極實踐,實現種養一體(糞污+秸稈)的生態循環模式;第二、推動中央和地方出臺配套政策措施,推動養殖大縣實現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區域統籌;第三、站在建設農業生態文明,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制定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的獎補政策;第四、設立相關扶持資金,擴大生態循環模式的應用實踐;第五、盡快出臺諸如生物天然氣行業標準,有機肥施用技術標準等相關政策;第六、明確主管部門,積極為具備條件的企業頒發生物天然氣特許經營權證及批準加氣站建設指標。(編者綜合)
2018年全國兩會畜牧界代表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分別于2018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開。據不完全統計,來自畜牧界管理、科研、生產單位的代表參加了兩會。
1 全國人大代表
安徽省:
趙皖平(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主任)
江西省:
林印孫(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黃路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第十四屆理事長、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山東省:
王銀香(山東銀香偉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沈志強(山東省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院長)劉學景(新鳳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劉學景)
河南省:
田克恭(國家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參考實驗室首席專家)
秦英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廣東省:
陳瑞愛(溫氏集團副總裁、大華農事業部總裁)溫鵬程(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四川省:
劉漢元(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
2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界別:
張改平(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界界別:麥康森(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德(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