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鐘 汪高乾,2 陳楊 沈林安

蔬菜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民間“一畝菜十畝糧”的說法是緣于種植蔬菜比種植糧食有更好的經濟效益。以2016年為例,當年稻谷凈利潤2 129.4元/hm2,而同期全國大中城市蔬菜凈利潤為30 337.95元/hm2,是稻谷的14.25倍[1]。因而當下各地農民尤其是個體農戶更愿意種植高收益的蔬菜作物。近年來,農業勞動用工價格上漲,使得蔬菜種植成本逐年增加。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蔬菜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分別為 1.30元/kg、0.78元/kg,分別較2011年增加了80.56%、95%;同期蔬菜價格為1.96元/kg,較2011年提高了34.25%[1]。蔬菜生產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的增加速度明顯高于價格增長,致使蔬菜生產經濟效益逐年下降。菜農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既然無法控制市場價格,只能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要降低人工成本就必須減少人工投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是減少人工投入,實現蔬菜生產節本增效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鑒于此,本文利用相關統計數據,在分析浙江省蔬菜產業及其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基礎上,提出加快該省蔬菜產業機械化發展的措施建議,以期為浙江省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推進蔬菜產業“機器換人”提供參考借鑒。
(1)蔬菜產業面積和產值變化。蔬菜產業是浙江省10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多年來蔬菜是其種植面積僅次于糧食作物的第二大農作物。近年來,隨著浙江省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蔬菜產業產值也逐年增加。2000—2016年浙江省蔬菜、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值,以及蔬菜面積、產值占農作物面積、產值的比例的變化見表1[2]所示。由表1可知,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等方面原因,全省農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16年較2000年減少了31.51%,同期蔬菜種植面積則經歷了快速增長,后又快速下降,再緩慢波動增長的過程,2016年較2000年增長了7.90%,而蔬菜占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從2000年的16.51%提高到26.01%;另一方面,蔬菜、農作物產值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6年二者的產值分別較2000年增加2.76倍、3.41倍,同期蔬菜產值占農作物種植業產值比例由31.46%提高到34.69%。可見,由于種植蔬菜較糧食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因而蔬菜產業在全省各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表1 2000—2016年浙江省蔬菜和農作物種植面積、產值及蔬菜占農作物比例
(2)蔬菜產業平均成本收益和用工變化。為定量分析浙江省蔬菜產業的生產成本、經濟效益變化情況,現以全國大中城市蔬菜生產的成本、利潤、用工量等指標數據近似反映影響浙江省蔬菜效益變化的因素。2000—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蔬菜的各類成本、利潤、單位面積用工量等指標數據見表2[1]。由表2可知,蔬菜生產各類成本呈逐年提高趨勢,2016年蔬菜生產單位面積的總成本、生產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單位用工成本分別較2000年增加了2.99倍、2.83倍、4.87倍、7.41倍,蔬菜生產總成本增加是由于生產成本的快速增長,而單位用工成本增長導致人工成本快速增加,進而帶來了生產成本的快速增長。同期人工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例由2000年的39.08%提高到2016年的59.88%(2015年則高達64.92%),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長使得蔬菜產業在利潤逐年提高的情況下,而利潤率卻仍呈快速下降趨勢,2016年利潤率僅為39.78%,較2000年減少了47.47百分點,與蔬菜效益好的年份則相差更大了。人工成本增加雖然有勞動力價格即單位用工成本上漲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是蔬菜生產單位面積用工量下降太慢,要大幅降低用工量,就必須采取措施減少人工投入。文獻[3]表明,由于農業機械對人工具有明顯的替代作用,提高機械化水平不僅能顯著降低農作物生產單位面積用工量,而且還能產生省工節本和減少勞動力投入等作用。因此,加快蔬菜生產“機器換人”是減少人工投入的關鍵所在,也是目前浙江省蔬菜生產實現省工節本應采取的根本措施。

表2 2000—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蔬菜單位面積平均成本、收益及用工量變化
(1)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及相關裝備保有量。目前浙江省蔬菜生產有露地和設施兩種方式,并以露地為主,二者的機械化作業流程基本相同,區別在于所用機具外形尺寸不同。考慮蔬菜生產機械化作業數據的可獲得性,查閱浙江省農機化統計年報,2012—2016年浙江省蔬菜生產機械作業面積、水平和相關機械保有量變化情況如表3所示[4]。

表3 2012—2016年浙江省蔬菜耕種收機械化單項作業面積、作業水平及機械保有量
根據表3中統計數據,結合浙江省基層調研,可對浙江省蔬菜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機械化總體情況做如下概述:目前蔬菜產中的耕整地、植保機械化作業水平較高,而栽植、施肥、收獲等環節機械化水平很低;產前機械化育苗只在一些蔬菜規模生產經營的企業或合作社內進行,致使全省育苗機械化總體水平較低;產后的清洗、分級、包裝等環節機械化水平也不高。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受機械價格、經濟水平、保有量、使用要求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耕整地、病蟲害防治等作業機械一直是國內農機行業發展重點,機具種類多且價格相對便宜,加之這些機具使用范圍廣、要求不高,因而機具保有量多,機械化水平就高;反之,機械保有量少,機械化作業水平就低,這點在表3中蔬菜栽植、收獲的機械保有量和作業水平就得到說明:因此要提高蔬菜機械化水平首先要增加機械保有量。表3中沒有蔬菜耕整地機械的數據,是因為其與大田糧油作物耕作機具混在一起,在農機化報表中沒有單獨列出。
(2)制約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從蔬菜生產過程看,栽植、收獲是勞動強度最大、用工量最多、人工成本支出最高的兩個環節。加快栽植、收獲環節的“機器換人”是目前實現蔬菜產業省工節本、提質增效的關鍵手段。蔬菜機械栽植除栽植技術外,還有育苗、耕整地等田間管理技術,且技術之間要求配套,如蔬菜自動移栽機取苗方式多為頂出式和針爪夾取式,要求育苗基質松緊適中,過松取苗時基質易散開、脫落,過緊則影響苗的生長;蔬菜整地包括施肥、深耕、碎土、開溝、起壟、整形、覆膜等作業,為適應機械栽植、收獲等作業需要,整理后的菜地應達到“淺層碎、深層粗、耕要深、壟要平、溝要寬”的要求,作業要求遠比一般糧食作物高,而整地現用的是常規大田耕作機具,作業質量不能完全達到蔬菜種植要求。雖然有些環節如產前育苗機械,市場上已有種類較多的成熟機型,但因價格貴、使用要求高,制約了其使用范圍;再如產中的栽植、收獲等則由于機具供給、價格、性能、適應性等原因,也影響了二者應用。可見,蔬菜生產關鍵環節機具的性能不高、適應性不強、價格相對偏貴是當今制約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蔬菜種類多、植株形態差異大、成熟狀況不一致,以及種植制度不規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蔬菜機械化發展。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浙委發〔2017〕17 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意見》(浙政辦發〔2016〕19號),從浙江省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出發,按照省農業廳對蔬菜產業發展的總體部署,以提高浙江省蔬菜生產全產業鏈的機械化水平為目標,以實施省農業廳“12188”建設工程**“12188”工程是指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浙江省農業“兩區”為平臺,共同推進建設100個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各類現代農業園區、200個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園、100個特色農業強鎮、80條全產業鏈和8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為契機,以農業科技進步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為依托,提升和新建一批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所需各類機械裝備的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形成農機農藝相融合的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體系,培育壯大蔬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由此滿足浙江省蔬菜產業發展對技術裝備和機械作業服務的需求。
(1)加大發展蔬菜生產機械化的財政扶持力度。發展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是關鍵。目前國內各級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財政扶持政策主要有農機購置補貼和項目資金兩種方式。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深入,原有的補貼機具種類、標準等都與當今農業現實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如蔬菜生產關鍵環節的一些機具尚未列入購置補貼范圍,因而需要省級農機管理部門健全完善現有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蔬菜生產機械裝備購置的補貼力度;另一方面,實施有財政支持的農機化項目帶動措施是體現各級黨委和政府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張、戰略意圖與廣大農民意愿和享受實惠的統一,也是將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的各項內容和要求落到實處的有效措施。為此,蔬菜主產區的農機管理部門要以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為契機,圍繞蔬菜產業發展對機械裝備的需求,積極爭取更多的農機化項目,通過精心組織和實施,用項目資金帶動農民投入,用項目成效推動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
(2)加快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蔬菜生產各類機械。按照當今浙江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五化”(生產基地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優質化、手段智慧化、田園美麗化)并進的總體要求,以蔬菜生產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為依托,提升和新建一批蔬菜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并結合農業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內容,加快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蔬菜生產各環節所需機械裝備。目前浙江省應重點示范、推廣的蔬菜機械裝備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適合浙江省蔬菜種植品種和土壤類型的育苗播種流水線和栽植(包括移栽和直播)機械裝備;二是具有防漂移、低噴量、農藥利用率高等特點的各種機動植保機械;三是節水明顯且水資源利用效率高的噴滴灌裝備設施;四是適合浙江省蔬菜種植品種和種植制度的蔬菜收獲機械;五是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和貯藏保鮮裝備設施。
(3)積極推進蔬菜生產中農機農藝融合。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既是充分發揮先進農藝技術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蔬菜生產“機器換人”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健全農機農藝融合協調工作機制。涉及農機農藝融合的農技管理和推廣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聯系配合與分工協作,定期會商影響農機農藝融合的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意見措施。二是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根據浙江省蔬菜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以各類農業科技項目實施為載體,帶動農機農藝人員從作物品種、農藝模式、種植模式入手,將機械作業的適應性作為種子培育、栽培技術的重要指標,同時科學制定適應蔬菜標準化生產要求的農機作業標準,實現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由此建立“省時、省工、節本、增效”的蔬菜輕簡化、精準化生產技術體系。
(4)加快研制適應浙江省蔬菜產業特點的機械裝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械裝備是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物質基礎。鑒于目前國內蔬菜生產機械有效供給不足,為此要充分利用近年來各級政府重視農業機械化的有利時機,完善已出臺的《浙江省農業機械產品需求與科研導向目錄》,并依托浙江省現有的農機裝備產業基礎和優勢,鼓勵和引導農機制造企業,以及浙江省內從事農機裝備研究開發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浙江省大宗蔬菜生產關鍵環節所需機械裝備,并按照農機農藝融合的要求,創新研制一批適應性強、操作簡單、可靠性好的農機裝備,重點研制適應浙江省地理環境和蔬菜種植制度的耕整地、移栽、施肥、收獲等環節的機械裝備,以此解決蔬菜生產“無機可換”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縣(市、區)農機推廣部門的紐帶橋梁作用,通過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先引進后改制或與企業合作研發等方式研制適應當地蔬菜生產的作業機具,進而解決“有機難用”的問題。
(5)培育和壯大各類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農機社會化服務實踐表明,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公司等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在提高農機具利用率和機械化水平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浙江省現有的各類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的服務內容主要局限于糧油產業,為滿足蔬菜生產 “機器換人”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以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為骨干,扶持發展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服務組織,同時探索構建適應蔬菜生產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運作機制,并開展訂單作業、耕種收一條龍服務、跨區服務等社會化服務。二是要扶持發展農機維修主體。采取以獎代補等措施,對目前各縣(市、區)內具有一定規模和維修能力的農機維修企業或網點等進行大力扶持,以滿足科技含量高的蔬菜機械對維修保養的服務需要。此外,要努力提升農機管理部門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其對蔬菜生產“機器換人”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功能。
[1]國家計委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 [Z],2000-201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7.
[2]浙江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浙江統計年鑒[Z].2000-201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7.
[3]鄭文鐘,陳麗妮,洪一前.水稻生產“機器換人”省工節本估算方法及應用[J].現代農機,2018(1):18-24.
[4]浙江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浙江省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R],2012-2016.杭州:浙江省農業機械管理局,201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