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旭
摘 要:國內對于信息傳輸控制技術的關注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升,由于這種技術對信息傳輸中出現的問題能起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對其進行研究與探析就變得至關重要。本文以總結計算機電子信息傳輸控制的功能以及架構為前提,羅列出可以實現控制技術優化的要點,解決以往問題,旨在提高信息傳輸的可靠性與靈活性。
關鍵詞:信息傳輸控制;技術系統;探析
引言
信息的傳輸是電子信息系統中的重要環節,而優質的信息傳輸技術可以使用戶的通信不受傳輸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以往電子信息的傳輸通常存在可靠性差、適應性弱、手段單一等缺陷,因此勢必要針對已有的信息傳輸技術加以研究與改革,在設計上注重多個要點,力求彌補這些缺陷,提高控制技術的效率以及信息傳輸的質量。
一、功能控制
(一)信息輸入
目前國內的信息輸入控制是通過相應網絡傳輸服務軟件的功能進行操作的,采用“異步”的方式對用戶輸入的信息加以處理,在保證實時接收各類數據信息的同時,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在此過程中,信息輸入控制主要負責信息的脫密、拆包、組裝以及校驗等處理工作。
(二)信息輸出
信息的輸出主要通過“非阻塞”的方式,針對數據的不同分類以及傳輸的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密封處理方式,并將封好的數據信息通過相應的傳輸渠道傳送到制定對象處,在傳輸的過程中,系統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對數據實現針對性控制。
(三)鏈路管理
對于網絡傳輸控制服務軟件來說,為保證通信鏈路的連續與可靠。勢必要建立起全系統通信鏈路,并對鏈路加以實時有效監測,并且設置成可自適應切換的鏈路。相關技術人員通過通信鏈路可以精準掌握住信息傳輸的實時動態,并從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信息傳輸的安全度[1]。
二、架構
(一)第一層
信息傳輸應用軟件主要靠四層的架構設計完成信息傳輸工作。第一層為管理控制層,負責對整個通信通道進行統一的管理。根據不同的信息需求,及時建立相應的傳輸通道實現信息的有效傳輸。
(二)第二層
第二層為交換服務層,這層架構主要具備信息分發的功能:信息傳輸到了這一層,可以借由軟件功能,根據不同的協議與命令分發信息,并進行封閉、包裝乃至后期的交換。
(三)第三層
到了第三層--傳輸服務層,它可以監管信道。在面向節點時,針對信道做到有效的管理與監控,安全處理傳輸數據,并且對傳輸協議進行技術層面上的解析以及封裝工作。
(四)第四層
最后一層為系統接口層,這一層可為主機的通訊提供接口,實現傳輸信息的調用功能[2]。
三、設計要點
(一)功能模塊
在傳輸控制軟件的設計上,首先要注重其功能模塊的設計。之前的功能模塊在設計上呈現耦合式,不但邊界不明,而且各部分依賴性較高,這些缺陷使得系統的重組工作、擴展工作以及維護工作都變得更為艱難。
針對以上的缺點要采取不同的設計方式,首先將耦合式設計變為松散式,這樣一來就會打破功能模塊之間的局限性與依賴性;其次注重系統功能的強化以及其功能在運行過程當中增強延展性;針對系統的運轉動態,及時調換報文格式;根據不同的系統運轉規模選用相應的功能軟件;除此之外,對于協議命令以及信息傳輸接受方都要及時做出調整,從而實現系統運行更加流暢與高效。
(二)跨平臺
不同平臺所能承載并識別的數據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在設計軟件的過程中,考慮到跨平臺的設計理念。首先,在數據傳輸過程中添加“預處理”模塊,根據不同多字節數據解釋標準合理處理數據。將不同平臺傳輸出的數據包加以整合,無論何種多字節數據類型,都產出統一字節序的數據。
其次,為實現軟件的移植可以跨平臺化,解決“同臺異構”存在的復雜性,針對不同平臺的通信接口以及驅動機制,要設置為統一接口并且及時封裝。在保證軟件既有功能的前提下,方便軟件在不同平臺實現移植。
(三)封裝解析透明
信息系統在運轉的過程當中,為確保信息結構保持一致,封裝與解析都需要在同一個層次上進行。作為信息傳輸控制技術的利用形式之一,透明化封裝以及解析的設計至關重要。針對不同的傳輸信息,采用多種相互獨立的協議封裝和解析模塊實現控制作業,保持信息傳輸狀態良好[3]。
在封裝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接受者,管理控制層要選取最佳鏈路,并將結果以及業務信息傳送到交換服務層;在交換服務層上,通過不同的信道要求做到轉換數據格式、協議封裝交換,并將該層信息再次傳輸到傳輸服務層;在這層上,根據不同信道的特性進而產生相應的信息幀。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將信息最終傳送到系統接口層,并且將傳輸到信道終端設備或者單純的信道上。
在解析的過程中,由于接收傳輸信息主要在系統接口層,其載體為該層次的系統接口,因此對于報文的解析,應該采取相應信道的專有傳輸協議、采用解密處理等方式并且摒棄傳輸協議,并將余下的數據傳輸至交換服務層。在交換服務層,通過不同的信道約定或要求對交換協議進行相應的解析,從而實現信息數據格式得以轉換,之后再將傳輸信息分發到相應的業務處理軟件中,完成整個信息傳輸工作。
(四)信息發送
以往的信息傳輸是在速度較低的信道中操作的,因此極易造成信息擁塞的情況,所以要根據傳輸信息的重要度或緊急度對信息自身進行等級評分,并且選用相應的控制軟件:當信息的優先級別較高,則應該及時設置獨立性強的緩沖序列,實現信息發送的及時性。另一方面,當存在信息排隊的情況時,要對信息傳輸的流量加以控制,以舊信息替代新信息,減輕信息長久被滯留在緩沖區的情況,借此有效的將有價值的信息保存下來[4]。
四、結束語
目前國內現有的電子信息傳輸技術在運轉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但影響信息傳輸的效率,而且對傳輸質量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相關技術工作者要在操作過程中重視既有問題,而且根據上文提到的設計要點,如跨平臺、信息發送等控制方式避免失誤,保證信息的傳輸過程可以達到最優。
參考文獻
[1]劉晉瑋.計算機電子信息系統中的信息傳輸控制技術研究[J].數碼世界,2017(10):231-232.
[2]張慧.計算機電子信息系統中信息傳輸控制技術的應用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12):52-52.
[3]周立杰.試探究計算機電子信息系統中信息傳輸控制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1):206-206.
[4]王瑋,李婷.計算機電子信息傳輸控制技術[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7(2):134-136.
(作者單位:江蘇蘇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