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 要:左腳調與左腳舞是彝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蘊含了彝族社會發展歷史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積淀。牟定是左腳舞的故鄉,左腳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種,在牟定傳承千年,經久不衰,是紅土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現在,這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悠久彝族歌舞文化,正以最耀眼的姿態向世界散發它的光芒。
關鍵詞:左腳調;左腳舞;婚俗;藝術特征;發展
一、牟定彝族左腳調與左腳舞的人文歷史
牟定縣地處云貴高原,地處滇中腹地。這里不僅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且具有濃郁厚重的文化底蘊。雖然沒有名山、名水和名人,但有樣東西卻不能讓人忘懷,那就是跳了上千年的左腳舞和唱了上千年的左腳調。從遠古傳說起源的左腳舞,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已經成為牟定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緊密的與牟定人聯系在一起。同時也成為彝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蘊含了彝族社會的發展歷史以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積淀。
1、牟定彝族節慶活動與左腳調左腳舞的歷史淵源
在牟定左腳舞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以正月十五趕貓街、二月八、三月會、火把節等傳統節日作為重要載體,與左腳舞相依相伴,成為左腳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眾多民間傳統節日中,當數三月會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氣氛最熱鬧、名氣最響。一年一度的三月會是彝族左腳歌舞的盛會,也是左腳舞以及其他彝族歌舞的海洋。成千上萬的彝族群眾彈起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并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人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在縣城廣場和主要街道上,三月會期間每晚跳腳圈數在50圈至100圈,可謂盛況空前。
在史實記載方面。據考證,牟定左腳舞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并散見各種史志。其中,要數康熙四十一年的《定遠縣志》及道光十五年的《定遠縣志》最為權威。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定的《定遠縣志》記載:“三月二十八日,城南東岳宮趕會,賣棕笠、毛氈、麻線,至晚男女噓葫蘆笙、彈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環圍跳左腳至更余方散。”千年跳一腳,百年趕一會中“腳”指的就是“左腳舞”,“會”指的就是“三月會”。可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早在前年之前,就已經誕生了這一優秀的彝族文化。
在歷史傳說方面,關于左腳舞的民間傳說有很多。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據說在遠古的時候,牟定壩子城南東岳廟旁邊有一個黑龍潭,龍潭里有一條惡龍常常出來興風作浪,造成牟定壩子洪水泛濫成災。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羅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人。阿里勤勞勇敢,力大無窮,弦子彈得好,彈過九村十八寨;阿羅聰明美麗又賢惠,繡得一手好絲線,調子唱得像百靈鳥,人見人愛。阿里和阿羅目睹惡龍給人們帶來的苦難,決心前往龍潭制服惡龍,為民除害。眾鄉親在阿里和阿羅的感召下,前往助陣。農歷三月二十八日這天,他們把燒紅的火炭和石灰投向龍潭,又挑來石頭和土,把龍潭填平,惡龍在龍潭內垂死掙扎。阿里和阿羅還怕石頭壓不住惡龍,就在上面燃燒起熊熊篝火,大家圍起圈,一邊唱一邊跺腳,連跳了三天三夜,惡龍終于被制服,牟定壩子洪水退去,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為了歡慶勝利,紀念勇敢的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等制成月琴,每年傳統節日的時候都聚到一齊跳腳彈琴,以示對勇敢的彝家兒女的紀念。
2、左腳舞故鄉的風土人情
左腳舞寄托著彝家人的情,彝家人的愛,承載著彝家人的向往和追求,彝家人的團結互助,彝家人的熱情好客,彝家人的勤勞勇敢,彝家人的聰明和智慧,它深深地扎根于彝族人民的生產活之中。彝家人性格開朗、詼諧幽默、愛說愛笑、能歌善舞。
左腳舞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普通大眾化的左腳舞較為歡快,熱情奔放,一個左腳調一種跳法,舞蹈動作隨左腳調的變化而變化。雖各曲跳法不同,但主要都是注重舞步動作的協調和整齊劃一,具有相同的規律和共性,通俗易懂。千百年來,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已被潛移默化。“會說話就會唱左腳調,會走路就會跳左腳舞”,就如調子中唱到的那樣:“高山頂上茶花開,阿哥阿妹跳腳來;跳穿阿哥千層底,跳破阿妹繡花鞋”。“跳腳跳得黃灰冒,跳得黃灰做得藥”,“弦子一響,雙腳發癢,調子一唱,渾身舒暢”這些活脫脫都是左腳舞活動的真實寫照,也正因這些現象表現出了生活賦予音樂舞蹈的靈性,并突出了彝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勞動精神。
近年來牟定全力打造左腳舞文化品牌,左腳舞文化已成為了彝族文化的代名詞。左腳舞文化也囊括了彝族歌、舞、樂、民族服飾、民族工藝以及吉慶禮儀、民族節日、美食飲酒、待客方法、喜事婚宴、祭祀等各種風情習俗,就連彝族人對天、地、日、月、火、虎的原始自然崇拜也是用左腳舞文化活動來表達的。因此,可以說左腳舞文化包含了一切與左腳舞息息相關的彝族群眾活動。左腳舞伴隨著彝家人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不斷的延續與發展著。
二、牟定彝族左腳調與左腳舞的藝術特征
左腳舞在楚雄其它地方也跳,不過牟定是左腳舞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左腳舞的故鄉。左腳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種,無論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活動模式和規律。它集歌、舞、樂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左腳舞”配“左腳調”也是牟定彝族邊唱邊跳的獨有特色。左腳舞與左腳調相結合,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與獨特的創造力。同時,由于左腳舞具有節奏明快、通俗易懂、熱烈奔放、充滿活力的特點,傳承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覆蓋了牟定縣的村村寨寨及整個楚雄地區,其影響力已擴大到省內外。
1、牟定彝族左腳調的藝術特征
左腳調是楚雄本地俗稱,專業術語應稱左腳歌。左腳調的出現是伴隨著左腳舞的出現而出現的,左腳舞也因左腳調的不斷繁榮、豐富、發展而得于延續。因此,左腳舞是左腳調賴以生存的根基,左腳調是左腳舞得于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進。從廣義方面看,左腳調是彝家人在跳左腳、節慶、婚典、敬酒、戀愛、對歌、迎客、迎親時的一種喜聞樂見的、老少皆會的集體或個人的歌唱演奏方式。從狹義方面看,左腳調專指彝家人在跳左腳時唱的調子。以輔助的形式把左腳舞的狂歡以及表演推向高潮。
左腳調是左腳舞活動中的重要聲腔演唱形式,沒有歡快的左腳調就沒有歡快的左腳舞。牟定縣境內共流傳300余首,而左腳調的分類標準不一,大體可分為敬酒調、開場調、收場調、翻身調、甩腳調、對歌調、婚戀調、串花調和合腳調、雜調。其中,雜調包括的范圍內容最廣。如:《三月麥子青》、《阿老表你要來呢嘎》等都是左腳調的經典歌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創新的元素。
左腳調以口唱、吼為主要傳媒載體,輔以吹、拉、彈。口唱是其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其最重要的特點。其創作人大多為民間藝人,創作方式簡單、靈活、松散,不受時空、地點限制。創作目的沒有任何政治因素,純粹是為了娛樂、狂歡、好玩、有趣、高興的需要,因此表現了彝家人的單純。由此,從演唱和表演場次的多少及主要適用場合、功能來分,左腳調隸屬于左腳舞,是左腳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左腳調的內容主要寫彝家人的風土、人情、秀麗景色、美好山川、生活、飲食、起居、勞作、婚姻、戀愛、逸聞趣事等,表現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濃郁的地方風土人情,有著深刻的歷史內蘊。如《參軍調》“三月麥子青,四月麥子黃,小郎參軍要走咾,小郎參軍要走咾,妹莫焦來妹莫急,恪上三年回來咾”。(這里的“恪”是“去”的意思)
曲調方面。從音樂類型上劃分,左腳調屬于民歌中的山歌范疇。它分為詞、曲、調。左腳調的旋律型絕大多數是固定的,很少有即興的旋律型。一旦創作成形后就不可更改的固定程式。演唱時因人而異,因嗓音不同而可高可低、可輕可柔。其音調大多抑揚頓挫,分輕重緩急、高低快慢。以單音旋律為主表現思想感情是左腳調音樂的基本觀念。其中,快而高是左腳調調的主要特點,這是左腳舞歡快的特點決定的。同樣一個調子,可以填唱不同的歌詞,無論詞的內容是喜是悲,調一定是歡快的,只是所引起的情感共鳴不同罷了。好的就會廣為流傳,群眾不樂意不喜歡的就會自行淘汰。
演唱方面。左腳調運用真假聲結合的唱法,音域寬廣。因此,它使左腳調的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大小嗓(真假聲)結合的演唱風格是左腳調的主要演唱特征。有時是大小嗓交錯或重疊演唱同一旋律,有時是大嗓唱歌詞,而唱‘羅哩羅”等虛詞時突然翻高八度用小嗓唱。
伴奏樂器方面。民間用于演奏左腳調的樂器較多,但以弦子(月琴)最為常見。彝族跳左腳舞是少不了月琴的,因為月琴傳達的信息非常豐富。在彝區中,彝族男青年,一般少年時候耳濡目染開始學彈樂器,“彈不來弦子討不來媳婦”就是彝族青年的口頭禪。因此,在彝族家庭中它的作用相當于生產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2、牟定彝族左腳舞的藝術特征
彝家人最引以為榮的就是左腳舞,最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也是跳左腳舞。彝家人在吉慶禮儀、喜事婚宴時,每到晚上,主人都會把自家的庭院打掃干凈,中間燃起篝火,和客人們一起唱起左腳調,跳起左腳舞。
左腳舞,又稱:“打跳”、“跳歌”、“跳腳”。廣泛盛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雖然叫法各異,跳法各具特色,但形式基本相同。牟定境內的左腳舞,主要以彝族倮倮頗、列頗兩大支系的跳法為代表,俗稱“跳左腳”、“跳腳”。
跳法方面。左腳舞,即先踮左腳,再出右腳,舞蹈動作中,注重腳步的整齊劃一和腳步動作的協調。左腳舞的基本動作有“三踮一”、置腳、踮腳、踏腳、提腳、趕腳、合腳等,雙腿的顫動貫穿始終,它即可使步子富于彈性,又可使舞者擁有統一步伐和動作,這也使牟定彝族左腳舞帶有了獨特的韻味和風采。
3、左腳舞表演的主要場合
左腳舞表演的場合有很多,比如節慶、宴席、婚慶等。其中,彝族的婚慶儀式最具特色,在整個彝族婚俗中,音樂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沒有音樂就沒有熱鬧的彝家婚禮。而左腳調配合著左腳舞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
(1)串姑娘房
歷史上彝族大分散小聚居形成了一里一戶,十里一村的鄉村格局,山高路遠,通訊不發達,要聯系很不容易。但是有了固定的自娛自樂的“左腳舞”聚會,即使點著火把、打著電筒人們也要走村串寨唱歌跳舞,彝族男女一般都開朗厚道,這也許與能歌善舞的性情有關。
彝族是很開放的民族,對于兒女的婚姻大事多采取積極的引導方式。女孩情竇初開,父母要為其搭建專門的草樓或是垛木房,為孩子的獨處創造條件,這種習俗傳統上稱為“鳥兒出窩”。在“姑娘房”中小伙子來訪,女孩不論喜不喜歡,都會笑顏接納,一起說笑、嬉耍。玩到第二天黎明,小伙子便悄然離去。如果小伙子喜歡這個姑娘就會一次又一次地來“串”,并主動表示愛慕之情,男女只要對上歌,戀愛就開始了。
(2)從“串姑娘房”到婚嫁儀式
無論在姑娘房談戀愛怎樣浪漫,結婚都是十分莊重的。男女青年完婚一般要遵循相親、說媒、訂婚、迎娶、回門的禮儀程序。相親后雙方如果中意,即可說媒,媒人攜帶少量糖、酒等見面禮到女家,經過多次奔走,至女方家長同意,才為確定。
彝家出嫁的姑娘,出嫁前,新娘再怎么高興也要哭,母親父親也要哭,如果新娘哭得不好,會被寨子人說沒良心,而小姐妹們在娶親日還要唱哭嫁歌。
男女雙方達到婚齡,經雙方家長多次協商,擇定婚娶吉日。至期,雙方均得殺豬宰羊,宴請賓客。在整個嫁娶的過程中,不論討親、迎親、娶親(三者即為婚禮)場面的大小,都自始至終貫穿著左腳調。特別是嗩吶手,當地俗稱“叭喇匠”,從踏出娶親家大門那刻起,一直要用嗩吶吹左腳調,直到整個婚禮完畢結束。當接親人進入女方村寨時,新娘的女友們便群起向接親人員潑水,成年男子和長輩婦女們則唱祝福婚姻美滿的“酒歌”又稱敬酒調。敬酒調分為迎門調、席上調、對酒調、劃拳調、攔門調、交杯調(即夫妻調)。其中席上調是最有意思,也是最熱鬧的,席上調顧名思義就是在吃飯的宴席上唱的。最為人們熟知的一首席上調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
彝族婚俗中的不同音樂,表現了婚禮中的不同場景,不同儀式及禮儀,同時也表達了在場人的不同感受。豐富的婚俗音樂襯托出多彩的彝族婚禮。
三、牟定左腳調左腳舞的社會形態與傳承發展
1、牟定左腳調左腳舞的主要社會形態
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左腳舞一開始產生在彝族聚居的地方,隨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逐步在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唱起了左腳調、跳起了左腳舞,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及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可見,“跳左腳”已構成了彝州鄉土民風的一種集體文化氣質。與左腳舞相應的左腳調,也隨著左腳舞一起傳唱于省內外,成為推動地區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能量。
其實,左腳舞與左腳調應是源于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其中蘊涵著他們對愛情和美好未來的熱情謳歌和熱烈追求。如今,不僅是牟定的群眾在跳左腳舞唱左腳調,云南境內凡有彝族聚居的地方,都能見到左腳舞左腳調的身影。
2、左腳調左腳舞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近年來,伴隨彝州經濟的發展,文化自信心的提升,牟定的左腳調左腳舞文化也日趨活躍,為以左腳調左腳舞為代表的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空間。左腳調左腳舞作為牟定彝族文化的精髓。因此,以國家文化部把牟定命名為“左腳舞之鄉”的契機,牟定縣委、縣政府就提出了“唱響左腳調,跳紅左腳舞”的思路,于2004年首次舉辦了“三月會牟定左腳舞民族文化節”,借此以打造牟定的文化影響力,以形成推動地方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把“左腳舞”跳出故鄉,跳往更遠的地方。
1997年至2004年間,牟定對境內左腳舞歌、舞、樂、資料進 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出版發行了《火熱的三月》左腳調錄音帶,該錄音帶已入中國音樂大系;依托長期積淀形成的民族服飾、民族風俗、民族歌舞、民族樂器、民族節日、特色民居和傳說故事等豐富而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出版發行了牟定左腳舞精選《高山頂上茶花開》、《左腳舞韻——牟定彝族左腳調選編》、“魅力楚雄”文化叢書《左腳舞之鄉牟定》、《牟定左腳舞》VCD光碟等一批反映左腳舞文化的書籍和音像作品。
同時,一批左腳舞文藝精品先后在省、州匯演中獲獎;左腳調《喜歡不喜歡也要喝》作為彝族祝酒歌代表,還走上了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云南楚雄“左腳調組合“、后改名“阿乖老彝歌隊”兩次進京參加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并在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以一曲《楚雄桂花香》獲得原生態演唱形式銀獎,更以此進一步讓廣大觀眾熟知了左腳調左腳舞這一優秀并富有特色的歌舞形式。
3、左腳調左腳舞傳承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我認為凡是優秀的民族音樂,都應該以傳統的民族藝術精髓為根本,不斷地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如左腳調這種優秀的傳統民間音樂,不應當只是靜態被保護,而應該不斷挖掘各民族的原始音樂資源并用現代元素慢慢豐富。音樂的發展靠的就是作品本身、是面對觀眾演出,使音樂吸引觀眾,并達到視覺和聽覺“共鳴”的意境。怎樣才能更深入的挖掘原始音樂資源,這就要靠完善專家學者的民間采風制度。左腳調作為即興創作與口頭傳播的彝族傳統音樂而言,需要專家學者們的挖掘、整理與評介,有時也需要他們的呼吁和倡導,從而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
不僅僅只是這樣,在青少年中也存在著很大問題。近年,港臺、日韓、歐美流行音樂在國內青少年學生中風靡不衰,使得廣大青少年對傳統的民族音樂缺乏興趣。左腳調也是如此,它雖然在彝族居住區域內流行非常廣泛,但是只限于牟定等農村,在城市當中只有特殊節慶假日才能看得到,所以在青少年學生中并不能產生共鳴。因此,怎樣才能讓青少年關注并喜歡左腳調左腳舞,成為其傳承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首先,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厚感情。
在掌握和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音樂離不開民歌,民歌是一切音樂創作的源泉,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情。其次,實現左腳調等民族音樂進學校、進課堂加大在普通音樂教學中的比重。
在社會群眾中也應該大力普及左腳調和左腳舞,不要讓左腳調左腳舞的表演只局限于節慶假日,應該深入群眾,使大家在城區主要公共場合都能欣賞和體會左腳調與左腳舞的魅力。當然,要實現這樣的普及,必須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否則普及左腳調左腳舞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左腳調左腳舞和其他民族音樂都一樣,發展必須做到創新與繼承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扶持與保證相結合,只有這樣,我國的民族音樂才能盛開在姹紫嫣紅的世界藝術花園之中。
(作者單位: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