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由這一群體衍生出教育管理問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根源。近年來,各地政府不斷優化職能保障進城務工隨遷人員子女的權利,但在貫徹教育管理職能方面仍然存在困難。從公共管理學角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管理問題,必須用行政的力量,以制度、財政等,不斷完善政府職能。本文正是基于政府教育管理職能的履行情況,重點分析和研究了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中的政府職能履行現狀,尋找突破方向,為當前形勢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中的政府職能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政府職能
1.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發展現狀
教育,作為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發展的奠基石,一直是社會和政府機構最為關注的問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浙南閩北首家國家級開發區,在產城一體化的推進過程中,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同城待遇”政策和統籌安排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公立學校就學的辦法,更是吸引著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蜂擁而至。據統計,2016年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流動人口達20萬人,占到總人口數的60%以上(該區常住人口10萬人,流動人口20萬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流動兒童12032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小學 6832人,初中1138人。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約占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小學生人數的 63.79%。城務工人員子女的規模越來越大,由此衍生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一問題對政府的教育職能提出了全新的考驗和要求。在區管委會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認真履行職能,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機會公平基本實現,民生民權得到保障。
2.政府履行職能取得的成效
2.1保障政策,有力促進民辦學校有效提升。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集中的民工子弟學校提供基本的初等教育設施,實施“教育保障計劃”,適當放寬舉辦學校或教學點的申請條件,給每一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提供就學機會。為擴大受教育機會的覆蓋面,降低了學校開辦標準。為了使進城務工隨遷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權,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制定出臺《關于開展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民辦中小學“三項工程”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堅持深入推進“補短板、育亮點、樹標桿”專項攻堅行動,積極開展經開區民辦中小學特色品牌建設工程、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推進工程、學生飲食放心工程等“三項工程”建設活動,引導民辦學校樹立全面的質量觀,切實提高民辦學校辦學質量,促進民辦教育優質發展。
2.2 強化教育投入,提供全面服務。職能部門加快濱海學校、濱海民工子弟學校、中山民工子弟學校和振華民工子弟學校等外來務工子女集中的學校的建設,提高學校硬件、軟件和教學水平。2017年,政府投入200萬元,其中財政補助100多萬元,用于新居民學校的電腦室、實驗室、音樂室等功能室提升建設,使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大大改善了新居民學校辦學條件。全區民辦學校設施設備添置、小基建等投入累計1006.78萬元,有力改善了民辦學校辦學面貌,提升了辦學質量。落實民辦教育專項獎補資金150萬元,政府購買服務撥付614.7萬元,全部發放到位,使進城務工子女享受了優質的教育環境。
2.3 升等創優,深化民辦教育內涵發展。教育部門開展整合新居民學校提升工程,撤并3個校區,設置辦學風險保證金,激發辦學活力,促進主動發展,實現整體提高新居民子女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監管部門持續非法辦學整治的高壓勢態。一方面開展聯合執法,堅持疏堵結合,分類整治。另一方面推廣四點鐘學校,目
前全區共有8所學校開辦“四點鐘學校”,322名教師參與管理,6593名學生參加,切實有效解決了進城務工家長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制約了學校周邊非法培訓機構生存。
2.4 鞏固規范,促進民辦學校健康發展。一是抓辦學規范化建設。切實落實《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民辦學校(幼兒園)教育規范管理考核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改善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的通知》,開展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確保民辦學校(幼兒園)規范工作落實常態化。二是抓行政許可規范,嚴格審批天劍程序。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全省行政審批及便民服務事項信息梳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對民辦學校(幼兒園)的籌設、設立、名稱變更、舉辦者變更等事項,做好審批事項目錄、事項規范、運行流程等服務指南。全年完成8所學校辦學許可證驗審換發,審批設立1所幼兒園,地址變更等2所。三是加強監管督查,引導規范發展,制定出臺《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文教體工作局“雙隨機”監管實施細則(試行)》。
2.5 發揮宣傳優勢,凈化社會氛圍。優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中的政府職能,文教體工作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開展保障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權利的目的意義和價值,讓社會各界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有一個深刻認識;其次通過學校宣傳、“教育節”、“市民讀書月”、“全民學習周”等宣傳活動載體,加大集中宣傳的力度,延遲活動時間,擴大活動影響面,增強活動影響力,使這些活動載體成為倡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價值理念的有效陣地;最后積極引導和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用社區的力量,組織開展進程務工人員子女的家庭教育講座和社會團體活動,以此提高進程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的知曉率、認同率和參與率,有效形成有利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3、政府履行職能存在的問題及優化建議
3.1政府履行職能存在的問題
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各部門在履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中的政府職能過程中雖然取得了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發展環境有待于優化,財政資金監管機制尚未形成;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學校政府購買服務經費和獎補資金的落實與產生效益不相對應;非法辦學機構整治難度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新法施行前后的過度期間,新法與現行政策法規的銜接,對新法的解讀認識不到位,以及新法配套政策能否及時跟進等問題,可能對民辦學校及舉辦者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政府履行相關職能。
3.2政府履行職能優化建議
針對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特點,政府在履行進程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中的職能時,要隨著問題的變化而調整,隨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的發展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而變化。
3.2.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狠抓規范管理
政府是社會公共管理的主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社會成員之一,政府理應成為現階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服務,才能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針對該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比高,民辦學校多,民辦教育質量薄弱等問題,教育監管等部門要狠抓民辦學校規范管理。加強對民辦學校辦學和招生編班的規范管理,以管理倒逼民辦學校(幼兒園)轉型優質發展。繼續落實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探索建立民辦學校等級督導評估制度。逐步完善民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繼續規范民辦教育的審批制度、督導評估制度,嚴格實行年檢和民辦教育許可證的管理制度。
3.2.2優化環境 轉變管理模式
針對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特征,政府要打破傳統的由教育系統辦學的固有思維模式,成立由政府相關部門參與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組織管理運行模式,通過該組織管理模式可以打破學校教育的“圍墻”,開放大中小學的場地資源;充分利用各類學校的師資力量等開展工作,從而可以有效克服教育快速發展所面臨的資金不足、人員短缺等矛盾和問題。政府還可以采取從單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向多中心管理模式轉變,發揮社會民間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的管理和建設中來,通過筑巢引鳳,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社會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為進程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提供免費的優質的教育資源。
3.2.3發揮協調職能 整合多方資源
整合多方資源,政府要齊抓共管,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資源統一管理,夯實優質,推進普惠。以原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學校為基礎,根據上級民辦教育相關新政策,及時調整,確定優質發展學校,落實獎補政策,不斷優化環境,提升內涵發展,夯實優質學校。同時,整合優質資源,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力推普惠性政策落實,促進我區民辦教育全面健康持續發展。通過“教育委員會”、“聯席會議”、“理事會”等形式將各單位資源整合起來,納入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來,為教育提供人才、場地、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府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中應然角色的科學定位,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中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
4.結束語
政府能否優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中的管理職能事關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經濟發展,事關公共事業的發展,事關社會穩定和諧,讓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與權利是教育公平也是社會公平的體現。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信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部門會在不斷改進中做出更有利于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決策,使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享受優質的教育,使進城務工人員在該區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范先佐.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的教育公平與制度保障[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
[3] 張麗;公共政策視野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經濟論壇;2011年06期
[4] 陳小華;城市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作者簡介
陳茜,1990.11.7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公共管理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公共管理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