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佳
摘 要: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面臨的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訴訟數量的急劇增加,因此無論是法律適用方面還是對個人來說都越來越注重效率和便捷。為了避免“訴訟爆炸”現象在我國出現,我國新修正的《民事訴訟法》在第162條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訴訟效率、便于迅速化解糾紛,而且更加合理的配置了司法資源,在司法實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小額訴訟;效率;一審終審
一、小額訴訟程序概述
小額訴訟程序是指初級法院的小額法庭或專門的小額法院審理小額糾紛案件所適用的專門程序。[1]現在通說一般認為,小額訴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小額訴訟嚴格來說除了在訴訟標的額和簡易程度上有所不同外,與簡易程序并沒有太大的區別。狹義的小額訴訟是指基層法院的小額訴訟法庭或專門的小額法院在審理數額較小的案件過程中,適用比普通簡易程序更加簡易化的訴訟程序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2]
具體而言,小額訴訟程序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適用范圍更為明確。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于標的額較小且事實清楚、當事人爭議不大的金錢給付型糾紛,主要集中于一般侵權糾紛、民間借貸糾紛、消費類的買賣合同糾紛等債權債務糾紛。
第二,訴訟程序簡潔便利。運行程序簡單、當事人參與性強、司法更加人性化是我國最新建立的小額訴訟程序的重要特性,小額訴訟程序在制度設計追求的就是要方便訴訟參與人,為爭議雙方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解決糾紛提供便利訴訟的服務。
第三,注重調解。小額訴訟一般采取調解與審判一體化,在審理過程中可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原被告直接對話;法官也不使用晦澀難懂的“法言法語”,而是循循善誘、積極規勸,以促成當事人的和解;在聽取了雙方當事人的主張之后,往往會在他們爭執不下時,直接提出賠償建議。[3]
二、小額訴訟程序存在的問題
(一)規定過于簡單,可操作性不強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和其后頒布的司法解釋在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具體操作流程上如當事人起訴、審理流程、調查取證、庭審排期、送達文書等并沒有做詳細的規定。因為小額訴訟程序沒有詳細的操作流程作為依據,審判人員對于這種新型的程序也還沒有完全適應,出于便民的要求,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更多的適用簡易程序。因為是新制度,法官在適用該程序審理方面也缺乏經驗,而且立法上也未明確,大部分基層法院的審判員從而還是按照以前的審判習慣,嘗試著去探索一套新的辦理小額訴訟糾紛的審判模式,因此群眾對于裁判者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審判能力水平常常會產生質疑,致使當事人和法官都不愿意主動去適用。基于上述現實情況,所以小額訴訟在最近幾年并沒有在我國大范圍的適用,
其優化審判效率的作用也沒有完全得到發揮。
(二)救濟機制的缺乏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小額訴訟程序實行一審終審,然而實踐中由于司法水平、人情利益等限制,基層法院很難保證一審終審案件的質量,所以說新民訴法這種對小額訴訟程序不允許當事人上訴,當事人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尋求救濟的規定是有問題的,這會導致小額案件走向信訪和申訴,因而使得許多基層法院不敢嘗試小額訴訟,使其在實踐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應用。然而,換個角度看,如果小額訴訟不實行一審終審,則沒有辦法體現出其提高程序效益的價值,使得其設置時的目的無法實現。因此,因此,當前法律規定小額訴訟實行一審終審而又沒有設置救濟程序,使得小額訴訟走向兩難的境地。
三、對我國現行小額訴訟程序的完善建議
(一)完善小額制度的設置
民事爭議裁判的基本理念是“有錯誤者必須有救濟”,[4]然而我國小額訴訟程序為了保障較高的訴訟下利率卻在制度設計上預先對當事人的上訴權進行了限制,但是這也成了小額訴訟程序在司法實踐操作上短板。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和其后的司法解釋對小額訴訟程序規定仍不完善,在立案受理、當事人起訴、審理期限等方面其可以參照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等相關規定進行完善。在辦案過程中,法官對于當事人起訴的案件符合小額訴訟程序條件的,有義務告知其有選擇適用該程序的權利,但是法官不能依職權主動適用該程序,只能由當事人雙方自己選擇是否適用該程序。為防止濫用訴訟權利,對小額訴訟爭議高發的民事主體在程序選擇上要進行一定的限制。要充分發揮出小額訴訟程序的效率價值,也要考慮適當放寬訴訟期限、舉證期限等訴訟程序的規定,使其更為靈活、簡便適用于不同案情案件。鑒于到我國各地法院民事受案量不斷增長,審判資源配置仍捉襟見肘,建議給法官在決定舉證期、送達方式方面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在案件受理方面可以更多參考國外規定,采用更為便捷、低成本方式受案。
(二)擴大救濟途徑
我國現行小額訴訟程序實行一審終審,并且禁止上訴,這是世界各地普遍認同的觀點,也符合小額訴訟程序設立時的初衷。小額訴訟程序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司法機關來說可以起到化繁為簡的作用,并且能提高審判效率,但是,這也可能導致人們對小額訴訟缺信任。因為,小額訴訟程序實行一審終審就意味著當事人已經放棄了更多的救濟機會,再加上民眾對于司法活動缺乏信任,這實際上就對小額訴訟制度的正義性產生了巨大的挑戰。因此,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很難很好地開展起來。對于是否給予當事人上訴權及給予何種形式的上訴權利,其可以借鑒國外小額訴訟的相關規定。如我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規定,對于小額訴訟程序之第一審裁判,得上訴或抗告于管轄之地方法院,其審判以合議行之。[5]對于前項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只允許當事人在存在嚴重違法和法律適用不當的情況下可以上訴。而英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小額案件存在影響訴訟程序的嚴重違法或法院適用法律錯誤情形之一的,一方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法院就上訴可以做出自己認為合適的判決,無須經審理程序,而徑行駁回上訴。由此可知,在英國就小額程序上訴也是可以的,只不過其對上訴進行了一些限制。我國可以在借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規定有條件適用上訴,即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影響訴訟程序的嚴重違法或法院適用法律明顯錯誤的情況下,允許當事人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其他情況,當事人均不得上訴。
參考文獻
[1]齊樹潔:《構建小額訴訟程序若干問題之探討》,《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2]小額訴訟 - 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68435095.htm?fromTitle=%E5。
[3]齊樹潔:《構建小額訴訟程序若干問題之探討》,《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4]廖中洪:《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比較研究》,《現代法學》,2012 年第 5 期。
[5]廖中洪:《小額訴訟救濟機制比較研究》,《現代法學》,2012 年第 5 期。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