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英
導語:成功的家訪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也是一個觸動,對教育更是一種促進。本學期開學初,學校就實施了“千名教師訪萬家”的家訪計劃。每天下午放學后,老師們忙碌的身影在城區(qū)的大街小巷里穿梭著,燈火闌珊時,老師們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辛苦著、收獲著、感動并快樂著!家訪工作使實驗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從心底感到暖意融融,老師的家訪帶來了問候和關愛,帶來了知識與方法,帶來了鼓勵與希冀。
家訪故事一:
4月26日放學后,我和數(shù)學老師吳老師走訪了“未來城”小區(qū)的幾位學生。走進留守學生張銘棋和張銘祖的家,已是我今天走訪的第三家。銘棋和銘祖是一對姐弟,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全由七十多歲的爺爺一個人照顧。姐姐銘棋乖巧懂事,成績優(yōu)秀;弟弟銘祖則調(diào)皮貪玩,學習落后。來到了他們的家里,我發(fā)現(xiàn)他們家中雜亂,屋里擺設簡單。原來為了兩個孩子的教育成長,他們不惜從遙遠的鄉(xiāng)下搬到離學校最近的“未來城”小區(qū),祖孫三人租住在這套裝修簡陋的住宅里,生活拮據(jù)。我的到來,讓銘棋的爺爺又驚又喜。交談中,老人說了他的煩惱,銘棋懂事,不用操心,而銘祖的調(diào)皮搗蛋讓老人傷透了腦筋,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管教十分艱難。在家訪過程中,老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請老師多幫助他,他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我又管不好他,只有拜托老師,麻煩老師。”臨走時,老人把我送出很遠很遠,讓我感受到老人的那份不舍和殷切的希望,走出小區(qū)大門,外面已是華燈初上,而我的腳步卻無法輕快,心情也無法輕松。 一路上,我想起了班上的很多孩子,他們都和銘棋、銘祖一樣,獨自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進行隔代看護。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的孩子,情感脆弱,在行為習慣上的偏差也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很容易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學困”。對于這些孩子,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忽略了對他們的關愛,其實在他們的心里,更需要老師如父母般的愛護和關心來彌補他們的情感缺失。除此之外,我還要積極聯(lián)系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讓他們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我要借此家訪的機會,走進更多孩子的家庭,了解和關心這些孩子,希望能在他們獨自留守的后方,給他們愛的溫暖,讓他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