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波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呼喚教師要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對“體驗”一詞情有獨鐘,予以反復強調。這意味著“體驗”是構筑語文素養的一塊基石,而創新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我覺得在體驗中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能夠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他們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飛翔,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更有效。怎樣在體驗中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工作和學習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角色體驗法,點燃創新火花
1.在充當文本角色中創新
學生的主體體驗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為中產生。學生在一系列的多姿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才能產生深切的體驗,進而使語文素養得到多層次、全方位的培養。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地參與,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林,語文素養也成了一紙空文。新課標語文人教版第6冊寓言《南轅北轍》中,楚國人不聽朋友的勸告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有的學生指出:如果朋友多勸勸這個楚國人,也許他就會調頭了。我及時給予肯定,并把問題拋給學生:假如你是這個朋友,你會怎樣勸楚國人呢?有的學生說給楚國人講解地理知識,讓他明白自己走錯方向了;有的學生說,“如果楚國人不聽,我會把他送去楚國”……不同的學生,面對同樣的語言材料,產生了不同的心理體驗,在創新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2.在猜想文本角色中創新
文章本是無情物。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內在情感,激活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使他們“情動而辭發”。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第4冊課文《玲玲的畫》中,爸爸鼓勵玲玲動腦筋把弄臟的畫修改好后得了一等獎。我便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玲玲,現在你得獎了,你會做些什么,把你想的寫下來。有的學生這樣寫道:爸爸,謝謝你,如果不是你鼓勵我,我就不能得獎了。有的學生寫道:我要把獲獎證書送給爸爸。還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我會告訴爸爸今后遇到困難我會動腦解決……
二、運用形象體驗法,點燃創新火花
1.在生活實踐中創新
生活是創新的源泉。教師要善于創設條件,讓豐富的生活體驗與閱讀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平時比較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在教學課文《泉水》前,我帶著學生到野外親身聆聽大自然的水聲。這樣,學習課文時,學生說起來,胸中有譜;讀起來,有聲有色。學生不但從自讀自悟中了解了泉水的作用,而且還說出了許多泉水的作用。這樣,便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努力實踐著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在觀察插圖中創新
插圖是用線條、色彩來再現課文內容的表現形式。如果引導學生將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系起來,通過對比,產生疑問,然后討論解決,這樣做就能激活畫面,引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感受,使之受到感化,得到熏陶,獲得體驗。人教版實驗教材第6冊第17課《可貴的沉默》中兩幅插圖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先后的情緒變化。我讓學生把兩幅圖進行對照,并提出問題:“剛才孩子們熱情高漲,積極踴躍,怎么變成了這個樣子呢?老師期待他們的回答,可是他們此時目光躲開了老師的眼睛,好像犯了什么錯似的,他們在想什么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他們可能在想自己平時怎么不問問爸爸媽媽的生日,現在回答不上了吧;有的說,他們在想今天回家我要問爸爸媽媽的生日;還有的說,他們可能是這樣想的,爸爸媽媽平時那么愛我,今后我也要愛他們……由此可見,學生在回答的同時也懂得了要愛父母。
3.在欣賞音樂中創新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語文教學中,如果能把適合的音樂與語言文字兩者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就能激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身臨其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我曾經聽過一位老師這樣巧妙地運用音樂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月光曲》第9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內容。它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內容。這就給學生展開想象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慧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見了什么,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歡跳的魚兒;有的說看到了頑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無畏的探險家……在這聽、想、說中,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教師巧妙地設計教學語言,豐富真切的情感投入,美妙旋律的渲染,構成了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地作用于兒童的心理,使其夢境富有人情味,富有獨創性。我們便不得不被他們身上透出的那股“靈氣”所折服。正如整合學習理論所說:“唯有將他們所有的感覺、情緒和智慧,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方能使創造思維得到發展,進而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南昌市西湖區桃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