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廣宇 孫書俊 張曉龍 叢銘
【摘 要】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覆蓋面的擴大,信息化正成為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工具。從國內外情況看,“互聯網+”很可能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破解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難題提供一條新路。本介紹了“互聯網+”助力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重點領域,提出了有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資源偏緊和農業環境惡化的制約因素日益突出,保護農業資源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要求和任務。與此同時,在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互聯網+”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和發展機遇。積極借力“互聯網+”,將有助于破解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中的一些難題,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效果和水平,其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業資源環境治理轉型的新革命,這既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
(一)以“互聯網+”驅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利用
通過智能種植灌溉,更好地保護利用水資源。針對大田種植分布廣、監測點多、布線和供電復雜等特點,利用物聯網技術,采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傳感器、智能氣象站和無人機等裝備,遠程在線采集土壤墑情、氣象信息,實現墑情自動預報、灌溉用水量智能決策、遠程自動控制灌溉等。根據不同類型區域的數據采集和分析,獲得農作物最佳灌溉時間、灌溉水量及節水措施,科學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灌溉,達到保護和節約水資源目的,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通過耕地質量在線監測,更好地保護利用土壤資源。加強耕地質量監測監控和調查評估,對于保護利用土壤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利用物聯網、“3S”等信息技術,整合土地現狀圖像、衛星遙感影像等空間信息,通過定位監測、耕地地力培肥、土壤有機質測定等方式獲取耕地基礎資源數據,在此基礎上構建業務技術標準和決策分析模型,實現對耕地質量數據深入挖掘分析與可視化展示,滿足耕地質量高效管理和分析應用需要。
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更精準地配置利用農業資源。在現代大棚、大型園區生產過程中,物聯網技術、農業數字化管理應用是未來趨勢。利用物聯網和云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農業標準化設施農業生產管理系統,通過農業自動化數據采集和控制設備,實現灌溉數據、運行數據、氣象數據,以及土壤生理、生化、農殘成分數據的自動采集,對生長環境實時監測和調節,提升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實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
(二)以“互聯網+”驅動農業資源環境監測治理
精準施肥減污。以地理信息技術為空間基礎,以耕地基礎信息為數據支撐,通過“互聯網+”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因地制宜研發適用的手機終端應用,根據土壤屬性、歷年施肥和產量情況等,結合地塊的土壤養分和肥料信息,為每一塊耕地設計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為廣大農戶提供精準、權威的肥料配方數據,從而降低種植成本、增加產值,最大程度地降低施肥對環境所造成的面源污染。
精準用藥減污。通過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及農藥施用管理云平臺,綜合應用生態調控、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手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對癥、精準使用農藥,最大限度降低農作物農藥的使用量,積極推進農藥使用零增長。通過植保專家和測報員的線上互動和現場指導,避免病蟲害范圍擴大和盲目使用農藥,使植被保護和減少用藥實現雙贏。
精準監測控污。針對我國區域性的典型農田面源污染發生特征,開展相關數據動態采集和分析,以多空間尺度和長時序監測為基礎,建立區域污染信息空間屬性數據庫和大數據平臺,構建全國性的污染物監測評價預警綜合監管平臺,重點解決監測數據的統一在線監測、數據整合和分析反饋問題,對不規范的田間操作和不達標情況及時預警和處理,為農業資源環境監管、評價、執法和決策提供支持,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治理技術或模式的局部化問題。
二、提升我國“互聯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效果的政策建議
(一)研究制定基于“互聯網+”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化規劃
一是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出發,整合各方資源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制定完善相關信息化規劃藍圖,保障農業資源環境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支撐能力,不斷提升農業生態文明程度。二是廣泛利用衛星遙感、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終端等技術,完善耕地質量、農業面源污染與農產品產地污染等監測網絡,提高農業資源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努力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不斷拓寬服務范圍,使更多群體受益。三是把傳統監測與在線監測結合起來,把網絡監測與移動監測結合起來,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產品產地環境、重金屬污染防治、農業資源要素保護為主線優化監測布局,擴大動態監測范圍,提高監測效率與質量。
(二)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化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
一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建設,融合數據采集終端、基礎支撐平臺、應用軟件服務等資源要素,建立集數據采集、傳輸、清洗、分析等業務于一體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監測信息系統,進一步擴大監測網絡覆蓋面,為決策和服務提供基礎支撐。二是加大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用“互聯網+”手段大力消除“信息孤島”,促進農業資源環境信息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實現環境、氣象、生態等各類監測信息的在線化和數據化。三是加快農業資源環境監測與“互聯網+”的集成和融合,建立和完善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大數據平臺,為各級政府、企業和農戶提供農業資源環境信息服務。四是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農業生產、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領域建設,服務于農業資源環境信息開放共享的對接過程,必要時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和補貼。
(三)推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一是加強立法頂層設計,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作為獨立的法律適用對象,推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專門立法,完善地方法規與部門規章,逐步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二是研究建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信息采集、共享、開發、開放等方面制度,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體系,推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三是探索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支持保護政策的互動機制,加大對“一控兩減三基本”等重點工程的政策支持,在政策法律層面上把保護農業資源環境與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兩者之間的內在統一與良性互動。
三、總結
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著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等現實問題和嚴峻挑戰。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為加強農業資源環境基礎數據監測、提升服務支撐能力等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隨著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要求。“互聯網+”將打破傳統單一、固定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模式和手段,使互聯網的思維意識、創新成果與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一流特色學科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6,47(03):250-252+385.
[2]李靖,張正堯,毛翔飛,張汝楠.我國農業生產力布局評價及優化建議——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03):26-33+110.
[3]張鐵亮,李玉浸,劉鳳枝,周其文,鄭向群,王偉.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分析[J].生態經濟,2010(09):9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