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俊伊
【摘 要】古典大師藝術并非是單一的風格或流派,而是涵蓋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中葉歐洲繪畫歷史上重量級大師的作品。從波提切利、基蘭達約、拉斐爾、提香、丁托列托到倫勃朗、卡拉瓦喬、魯本斯、雅各布·約爾丹斯、華托、夏爾丹、霍貝瑪、安格爾等都是古典藝術中最杰出的代表者,這個階段也正是藝術史最輝煌的篇章之一。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巴洛克;洛可可
從14世紀,人們擺脫了中世紀的教會長達800年的束縛,將“人文主義”立于時代的中心思想。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勢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影響了直到19世紀的整個歐洲藝術。從1530年到1600年,樣式主義以及其對表現極為精細的特點,開創了文藝復興的革命。如果說樣式主義的平衡感和理想主義的和諧是文藝復興對自我的闡述與表現,那么,從17世紀起,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當時年輕的藝術家們更在乎用自己的審美眼光去創作作品。這其中,弗蘭德斯畫派的風格是將現實和象征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了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樣式照之前的藝術樣式相比,更簡單、更現實、并且更富有情感。這個時期的畫家開創了工筆細膩、繁復、極盡華美的風格。美麗且靜謐的田園,大氣豪華的裝飾以及高雅奢華的裝扮,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體現得無不淋漓盡致。
彼得·魯本斯便是巴洛克藝術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身結合了弗蘭德斯寫實主義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旋風般動感的構圖,極具戲劇性的情節、明快飽滿的色彩、變化微妙且豐富的色調、流動且多變的線條。魯本斯筆下的畫面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也正在悄無聲息的孕育出生機勃勃的張力。
而與其同一時期的法國,古典大師勒倫布更注重素描與構圖之間的學問及聯系,凡爾賽宮的天頂畫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他將平面的繪畫語言和立體主義的浮雕圖案相結合,其折中主義的藝術主張,對法國學院派的影響不可謂之不大。
路易十四時期的結束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世紀洛可可藝術樣式異軍突起,風靡一時。其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很快蔓延至整個歐洲。洛可可藝術盛行的時代,使法國取代了意大利,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流行于路易十五統治時期的洛可可藝術體現了宮廷和貴族享樂主義的藝術趣味。
這一時期的大藝術家們頻繁出入巴黎的私人沙龍,與政治界、文化界的名流們聚會、交流、娛樂。洛可可藝術的贊助人出現了一種女性化的傾向,法國蓬皮杜夫人。俄國女王葉卡捷琳娜二世、奧地利女王瑪利亞·特曹雷莎等等,都是主要的贊助者。而其中蓬皮杜夫人更是洛可可的倡導者。
洛可可藝術中以讓·安東尼·華托最負盛名,這位18世紀的法國藝術家創造了一種典型的洛可可繪畫--“雅宴體”,在法語中翻譯為“愛情的節日”,表現法國上流社會在郊外游樂園的主題,華托將這一主題表現得更加合理化、人性化與情緒化。
而布歇的作品則最能體現出18世紀中期法國宮廷生活的優雅與輕浮,他將“雅宴體”融入傳統化的神話題材之中,主要描繪艷情場景。布歇的畫風重視感官享受,擅長用粉紅色的色調表現出女人柔嫩的膚質,畫面閃動出珍珠般光澤,深受路易十五時期蓬皮杜夫人的賞識。
18世紀后期,當啟蒙運動興起,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提倡科學知識和理性主義,反對浮華、享樂的洛可可藝術,強調藝術的社會道德教育功能,促使平民化的、樸實自然的寫實主義發展起來。夏爾丹便是這個潮流化的代表畫家。他描繪普通人的畫面受到啟蒙主義思想家的推崇,筆下描繪的場景簡單,人物樸素,滲透著平和、自然的價值觀,在當時受到廣泛的歡迎。甚至當時皇室的杜巴麗夫人也收藏夏爾丹的畫,貴族們在畫中發現了一種遠離自己生活的“另類”美。
20世紀中葉開始,印象派開始風靡并占據市場首位,后來從紐約開始刮起戰后以及當代藝術風潮席卷了世界。佳士得古典大師藝術以及19世紀藝術國際部主席何古易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量的問題上,如果你關注安迪·沃霍爾、馬克·羅斯科,市場上有成千上百張作品可供挑選,當你想要一張倫勃朗或者維米爾的時候,卻不會有什么可以挑選的余地。顯然,當代藝術的數量很充裕,只要你口袋里的錢夠飽滿。”的確,伴隨著時代更迭,收藏群體的變化,古典大師的藝術已不再是這個藝術市場中風頭最勁的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