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養兒防老”已不能滿足老齡型社會結構的需要,“金融防老”才能迎合老齡化時代的主題。我國金融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基礎薄弱、發展迅猛,存在許多隱患。面對老齡化時代的沖擊,國家養老儲備不足,養老金融剛剛進入起步階段。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金融服務 創新發展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特點
一是規模大且發展速度快。中國作為人口總數超過13億的人口大國,老齡人口過億。我國于2000年達到國際上劃分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僅僅用了不到20年。相較于其他國家完成轉型的時長,我國如此迅猛的轉型速度為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是極具挑戰的。截至2016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5億人,目前仍然以每年800多萬人次的速度急速增加,有關專家甚至預計到204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
二是高齡化現象顯著,隨著經濟發展、醫療水平進步,我國老年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使得我國高齡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正以5%的速度逐年增長,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到2040年高齡人口有可能增漲到7000多萬人。高齡通常伴隨著失能,如此嚴重的高齡化現象將給我國帶來更加嚴峻的養老、醫療等諸多方面的社會挑戰。
三是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相比于發達國家基本上在準備較充足的社會經濟狀況的情況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雖然現狀良好、基本達到小康,但仍未達到經濟發達、全面小康的程度。面對基數如此龐大,轉型速度尤其迅速的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將成為我國老齡化時代初期的一個顯著標簽。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有力后盾,養老金融方面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經濟發展甚至跟不上老齡化速度,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二、金融服務現狀
(一)金融服務電子化
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了電子信息化時代。手機電腦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手機及電腦網絡服務覆蓋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同時,網絡的普及也帶動了金融服務電子化的飛速發展。各種手機銀行、理財、炒股等金融服務APP的涌現使得我們可以更及時、更自主、更便捷的享受到金融服務,然而享受到其便利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面對老齡化社會結構,金融服務亟待做出調整與創新來迎接已經到來的挑戰,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老齡金融服務。
(二)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國家經濟水平高速發展為我國國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質量,但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同樣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亟待防范的金融隱患。08年的金融危機、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電信詐騙事件,轟動一時的易租寶理財騙局,這些都是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引發的不良后果。信息披露不完全致使消費者無法獲取全面有效的信息,非常容易受到蒙蔽、甚至刻意誘導造成經濟損失。監管不到位導致金融秩序混亂、加大了民眾承擔金融服務的風險系數。法律不完善造成金融機構服務和產品糾紛不斷、提供金融服務的一方甚至可能鉆研法律的漏洞,使得消費者蒙受不白損失。體系不透明會引發各種有失公允的潛規則及暗箱操作,阻礙金融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三)金融服務業缺乏創新
金融服務業的創新發展不單單局限于金融工具的創新,還包含了服務環境、意識、手段、載體及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我國現有的金融工具根本上是從國際上借鑒和引進的,并依據我國經濟結構做出了調整,金融市場上的金融產品整體上缺乏創新。隨著老齡人口的激增,銀發市場已成為金融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結合新時代特點,創新出符合老齡化社會結構的金融服務產品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創新方向。
三、應對老齡化,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
(一)養老金融
當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上億的老齡人口基數和每年龐大的新增老齡人口給社會帶來的負擔和壓力是不可小視的。養兒防老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應該樹立起金融防老的意識。對于現代人來講,養老金是年老后保證生活品質與環境的基本保障。我國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程度逐年加重,老齡人口基數累計上漲,在這種大背景下養老金融有很廣闊的開發拓展前景。養老金融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養老金金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儲蓄養老金的意識,為年老后的生活質量做好基本保障。養老金金融就是將眾多民眾的養老金累積起來,通過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運作達到資產增值的目的。現如今,我國養老金體系并沒有一個完善的結構框架,且發展極度不平衡。公共養老金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但個人養老金體系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來,個人養老金賬戶之間沒有相互分散風險的機制。
2.養老服務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就是為了滿足老齡人的消費、投資相關方面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養老服務金融涉及范圍十分廣泛,衣食住行、交通、醫療甚至教育方面均可展開針對老齡人口的創新服務。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為養老服務金融帶來了極好的發展前景,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推進:尚未建立的體系,不慎明確的監管機制,政策律法不健全,服務產品缺乏創新等等。
(三)開展老齡金融教育
我國經濟起步晚、發展快,大部分老齡人對金融方面的知識了解程度淺薄。開展老齡金融教育是發展老齡市場必要的前提。老齡時代的到來造成了社會上生產力的短缺,青壯年承擔了更重的社會壓力使得能夠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間縮減,不能及時了解父母的動態。
(三)提升金融服務品質
老年人的身體素質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可避免會出現下滑現象,視力、聽力、體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金融機構可針對這種現象做出專門的服務調整,比如設立專門的窗口開展老年業務服務,此窗口可使用放大字體的業務單據或配備老花鏡,放大服務語音音量,配備方便老年人起坐的座椅等以方便老年人辦理業務。自助辦理業務的區域也可同理開發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機器,力求老年人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
四、結語
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的社會負擔加重,但其同時也為金融服務帶來了創新的方向。老齡化趨勢日益加重,老齡人消費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也使得人們將注意力放到了“銀發市場”上。發展老齡金融業是應對老齡化時代沖擊最有效的舉措之一。結合時代背景加強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相信我們可以更好的迎接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
參考文獻
[1]劉泳呈.發展中國家金融服務業現狀分析[N].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2]黃英軍,彭瑤.養老金融視閾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索與發展[J].觀察思考,2017.
[3]黎紀東,王侃鈺.應對蘇州人口老齡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以國際經驗為鑒[J].他山石,2013.
作者簡介:孫明(1996-),女,漢族,學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