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要】目前,我國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等問題日益凸顯,從“郭美美”事件到“嫣然基金的審計”等一系列問題,都導致了許多利益相關者對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性和透明度存在質疑。本文以國內外相關研究理論和文獻資料為基礎,通過對非營利組織現狀的研究,揭露出非營利組織在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弊病,最終提出完善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的建議,以解決當前民間非營利組織面臨的信任危機,也有助于建立健全民間非營利組織管理相關的法律制度。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 信息披露 財務監管
一、引言
截止統計到2013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54.7萬個,相比上年增長了9.6%。由此可以看出,民間非營利組織作為填補政府和企業能力缺失導致的“公益真空”,對社會發展和提高社會公平正義的意義已經愈來愈顯著。
中國的非營利組織發展較國外起步晚,并且由于其中國特色,缺少“自治性”。從2011年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宋慶齡基金會事件、陳光標詐捐門、盧星宇父女的“中非希望工程”到2014年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的審計問題等,都相當大程度暴露出我國非營利組織信息(特別是財務信息)透明度低、財務監管不到位的問題。隨著這些“慈善丑聞”的曝光,非營利組織也陷入了空前嚴重的信任危機。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本文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進行了回顧,這些觀點對于筆者進一步探討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問題有借鑒意義。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西姆和斯格爾(Shim和Siegel,1997)通過研究發現,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同樣重要,因此為了保證非營利組織的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十分必要。里賈納·E·赫茨琳杰(Regina E.Herzlinge,2004)提出了“披露-分析-發布-懲罰”模型(DADS),模型能夠加強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認為主動披露信息可以提升其公信力。Trussel and Parsons(2008)認為,非營利組織的效率、穩定性、信息公開完整及聲譽是影響捐贈者捐贈行為的四大因素。Saxton et al.(2011)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非營利組織的捐贈程度和組織當期的會計信息與績效信息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Petrovits(2011)則進一步驗證了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質量與其得到的捐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學者的研究證實了非營利組織的信息披露能影響捐贈者的捐贈,是捐贈者進行捐贈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程昔武(2008)通過研究發現,強制性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信力。顏克高和陳曉春(2010)在研究DADS模型基礎上,認為信息披露模塊是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機制的核心部分。我國非營利組織近年來丑聞頻發,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逐步關注非營利組織治理的研究,張立民等(2011)指出:為了防止與化解非營利組織出現的信任危機,保障其健康穩定發展,建立一套有效的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程博(2012)構建了一個由“法律層—指南層—披露層”的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框架體系,并對每層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劉陳曉紅(2013)認為,為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應建立由非營利組織各利益相關者參與的信息披露機制。國內學者的研究表明,非營利組織信息的充分披露對于組織的籌資活動、風險抑制等方面均有重要影響。
綜觀上述研究,國內外學者在非營利組織定義概念的界定、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研究以及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理論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研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三、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國的非營利組織現狀的研究,發現相比于管理模式幾乎成熟的營利性組織來說,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
(一)社會角度
目前,對非營利組織在管理上是否規范操作,是否公開透明的評估標準并沒有明確,社會評估部門和評估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要使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僅僅依靠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監督也是有力的監督力量,民間自己探討的評估監督標準更貼合實際,滿足公眾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進行監督的期望。
(二)非營利組織角度
1.財務管理制度有待優化,內控制度缺失。目前除了我國發展規模較大的一些具有政府扶持背景的非營利組織可能有完善的財務管理意識外,大多數中、小、微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還僅僅處于萌芽期,為什么認為是萌芽階段,因為散落在中國各個地方大大小小的非營利組織太多,有的自發形成甚至沒有機構設置,也就沒有建立起財務管理相關制度規范(其中包括會計制度、資金管理制度、財務預算制度等),對錢財物的管理還僅僅處于對對總賬的水平,沒有正規的財務賬目。在內部控制方面,沒有專業的財務人員進行記賬,業務水平較差,更沒有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不相容職務沒有相分離;而有的非營利組織雖然有財務管理制度,但是執行不力,形同虛設。最后,就是財務信息不透明,無特殊情況不編制財務報告,也不進行外部審計。
2.收支管理松散。非營利組織的收支主要涉及組織的收入活動(自創收入、非自創收入)和支出活動。非自創收入來源于政府補助或者是社會上的捐款,而自創收入管理則比較混亂,如會費收入、服務性收費、業務咨詢等等,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在非營利組織自創收入這方面并沒有形成一個成型的收費標準,所以在進行服務性活動時,往往造成收費忽高忽低,松散隨意。另一方面,非營利組織對資金的支出管理也很松散,各種支出界限模糊,仍采用“基數加增長”的預算編制方法,導致組織內普遍存在花錢大手大腳、浪費嚴重等等問題。
四、完善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方法的探討
本文有針對性的從外部監督管理機制建設(社會)和內部改進機制建設(非營利組織)等兩大方面提出確保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社會公眾對非營利組織信任度以保證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展。
(一)社會方面
媒體輿論監督是社會監督的重要方式。近些年來非營利組織負面事件頻發,如“郭美美事件”等也是首先通過網絡媒體的方式報道出來,形成了巨大的輿論效應,表現出媒體在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作用。
第三方評估機構具有相對獨立性,其評估結果往往能得到非營利組織、政府及社會公眾的認可,因而在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和信息披露進行監督有著很強的說服力。美國NPO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多由民間組織組成,如國家慈善信息局(NCIB)、美國慈善事業研究所等,這些都是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公眾了解非營利組織提供信息幫助。我國也存在第三方評估機構,如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基金會中心網等,它們在加強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和信息披露的監督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二)非營利組織方面
制定統一標準的財務報告準則對于規范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工作十分必要。首先是針對規模大、影響范圍廣的非營利組織,可以采用一般財務報告準則,它的財務報告準則應該比照公司的財務報告和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必須要面向利益相關者詳盡的報告資金使用信息的情況,全面、完整的反映組織的經營成果等信息,在發布組織的財務報告之前,應該請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作為第三方以保證財務報告的公正與透明。
其次是針對規模較小、影響范圍窄的非營利組織,可以采用特殊的財務報告準則,由于這類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它不被要求甚至沒有能力編制復雜的財務報告,但這并不能作為它不進行信息披露的借口,筆者認為可以簡化編制和披露的流程,也可以尋求政府幫助,利用政府審計來披露信息,例如“河南水窖”的審計,即解決了信息披露問題,又提高了組織的公信力。
“郭美美事件”為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的進一步改進帶來了一個契機,為了挽回失去的民心,重拾民眾的信任,強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夠有效填補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缺陷。強制性信息披露針對性強,在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內容、方式、質量等方面所做的要求會進一步推動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的規范。
五、研究結論
筆者認為,要試圖改變非營利組織面臨的信任危機,走出危機泥潭,讓利益相關者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和信息披露的工作滿意,就應該健全財務管理機制,加強財務信息披露,具體思路有兩方面,第一,社會層面,社會監督尤為重要,建立社會評估機構對非營利組織的行為進一步監督;第二,非營利組織層面,要完善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做好組織的收支管理和資產管理,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Z].2013.
[2]李曉明.國內外非營利性組織研究評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3]王名,賈西津.中國NGO的發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