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只有具有較高的責任意識,才能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策略是新形勢下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以H學院的學生為對象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在分析了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現狀的基礎上,從提高責任認知水平、強化責任行為、優化新媒體環境三個方面為切入點,提出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責任意識 教育引導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新媒體是相對于書信、報刊、廣播、電話、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等介質,利用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1]。近年來,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日新月異。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在京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普及率達到53.2%,10-29歲的青少年占網民總數的50.5%,學生群體占比為25.0%,是網民占比最大的群體[2]。大學生是新媒體用戶的主流群體,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得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廣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3]”,并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3]。”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關注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主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責任意識是最基本的保障,所以,加強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刻不容緩。
那么,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現狀如何?如何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探索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意識,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本文以H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了解新媒體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現狀,探索與時俱進的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的策略。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責任意識,學術界對責任意識的具體內容有不同的劃分,伍曉輝(2015年)以自我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責任意識四個維度為主要內容對大學生責任意識進行研究[4]。秦志強(2015年)從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研究了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研究需要,本研究主要從自我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責任意識、網絡責任意識五個維度來研究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狀況,每個維度通過3-4個具體的問題將其具體化,同時,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平臺的情況也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方法及樣本的選取
此次調研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H學院13個二級學院的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總計128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為:大一36.01%,大二29.77%,大三16.6%,大四17.61%;農村生源81.68%,城鎮生源18.32%,學生干部32.27%,非學生干部67.73%;學生黨員6.47%,共青團員93.07%,群眾3.2%。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平臺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日新月異。通過調查,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平臺呈現以下特點:
1.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種類較多,QQ和微信占比最高。通過調查得知,學生所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種類繁多,有微信、QQ、微博、QQ空間、百度貼吧、陌陌、知乎、豆瓣等20余種,從使用頻率來看,QQ和微信的使用頻率最高,分別占76.57%和17.77%,QQ空間占2.57%,微博占1.64%,其他平臺占1.49%。
2.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日常內容更新頻率較快、更新的方式多樣化。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日常內容更新頻率“一天多次”和“大約一天一次”占54.48%,“偶爾更新”占44.97%,“從不更新”僅占0.55%。而當問及“以何種方式在您經常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消息”時,51.99%的學生通過原創的方式(如撰寫個人心情等)發布信息,37.49%的學生既轉發又撰寫,5.69%的學生只轉發不撰寫,而4.83%的學生表示則選擇了其他,如只看看不轉發不撰寫等。大學生所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日常內容更新頻率較快、更新的方式多樣化。
3.大學生使用的網絡社交平臺目的多元化。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使用社交平臺既有以消遣娛樂為目的,也有以獲取知識信息為目的,也有自主創業為目的,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以方便交流、傳遞信息、獲取知識信息為目的占比較高,分別占87.06%、76.7%、73.42%,方便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結交朋友、銷售分別占46.61%、44.04%、3.27%。
4.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平臺的依賴性較大,自控力不夠。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對網絡社交平臺的依賴性較大,73.65%的學生表示“有一定依賴,不自覺會翻看,占用了較多的空閑時間”,3.2%的學生表示“特別依賴,很難擺脫”,僅23.15%的學生表示“依賴很輕,能夠控制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由于新媒體平臺內容豐富多彩,吸引力較大,加之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僅有部分學生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二)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分析
1.自我責任意識現狀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對生命的認識、身體鍛煉情況、職業發展規劃三個基本方面的情況來分析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現狀。
從對生命的認識來看,96.96%學生認為生命可貴,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僅有1.71%的學生認為生命屬于自己的,自己有權決定自己生命的存在;1.33%的學生則表示沒有考慮過對生命的認識的問題。從身體鍛煉情況來看,61.96%的學生表示很少鍛煉;3.12%的學生表示從不鍛煉;僅有34.92%的學生表示能夠經常堅持鍛煉。從職業發展規劃來看,僅有23.85%表示自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并按照自己職業目標不斷努力著;56.59%的學生表示自己有職業規劃,但沒有具體的行動,堅持不了,僅停留在規劃層面;19.56%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職業規劃,對于職業規劃的態度是順其自然,走一步算一步。
通過調查得知,大學生對尊重生命的自我責任意識高,理論上對身體健康負責、對自我發展負責就是對自我生命的負責,但具體涉及行動方面諸如身體健康、自我發展等方面的責任意識問題時,則表現出與對尊重生命的自我責任意識較大的差別,較多同學表現出自我身體健康意識不夠、職業規劃意識不夠的問題,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2.家庭責任意識現狀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和家人聯系的頻率、對“啃老族”的看法、替父母分擔家務情況三個基本方面的情況來分析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現狀。
從日常和家人聯系的頻率來看,9.98%的學生表示每天都聯系,30.87%的學生表示2-3天一次,45.44%的學生表示一周一次,12.78%的學生則表示很少聯系,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系,0.94%的學生則表示不一定。關于對“啃老族”的看法,63.13%的學生表示不認同,18.47%的學生表示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之前可以接受,17.61%的同學則表示沒什么,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同,0.78%的學生表示自己應當受到家庭的照顧。從替父母分擔家務情況,68.59%的學生表示經常主動做家務,29.31%的學生則表示想做的時候做,不想做的時候就不做,2.1%的學生則表示從來不做或很少做,都是家人在做。
通過調查得知,多數大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比較強,能夠經常與家人取得保持聯系,對待“啃老族”持反對態度,能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替負責分擔家庭事務。但部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還是不夠強,存在只有需要時才與家人取得聯系、并認為自己應當受到家庭的照顧、很少替父母分擔家務等情況。
3.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對他人的關愛、參加公益活動、尊重知識產權三個基本方面的情況來分析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現狀。
當問及“乘坐公交車或地鐵的時候,是否會給需要的人讓座位”的時候,44.12%的學生表示“總是會”,38.74%的學生表示“經常會”,16.13%的學生表示“偶爾會”,1.02%的學生表示“從不或裝作沒看見”。很多同學表示主動參加過較多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占67.19%、捐款活動占57.91%、捐物活動占56.12%、義務獻血占22.37%,5.53%的同學則表示參加過其他公益活動或沒有參加過。當問及“是否會購買盜版的軟件、書籍等產品”的時候,3.82%的同學表示與我無關,17.85%的同學表示“會購買,因為價格便宜” 46.06%的學生表示“不一定,視情而定”,僅有32.27%的同學表示“不會購買,尊重知識產權,堅決抵制”。
通過調查得知,很多同學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能夠主動關心他人、主動參加公益活動,實現自我社會價值。但部分同學自我意識過強,對關愛他人、主動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很熱衷,社會責任意識比較淡薄。另外,當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相沖突的時候,多數同學會表現出社會整體利益不及個人利益的現象,“功利化”現象比較突出。
4.國家責任意識現狀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對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的關心程度、到基層到艱苦地方工作的意愿兩個基本方面的情況來分析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意識現狀。
當問及“是否會主動關心‘十九大、‘釣魚島事件等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的時候,16.29%的同學表示“非常關心”、51.21% 的學生表示“比較關心”,32.03%的學生表示“偶爾關心”,0.47%的同學表示“不關心,與我無關”。當問及“國家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到艱苦地方工作,是否愿意響應號召積極參與”的時候,53.7%的學生表示“會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25.72%的學生表示“會去,以后有各項優惠加分政策”,13.72%的學生表示“不會去,家人不希望我去”,6.86%的學生表示“不會去,條件太艱苦了,我受不了”。
通過調查得知,多數同學對國家大事比較關心,會響應國家的號召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工作,投身建設祖國事業,國家責任意識比較強烈。但是,也有較大部分學生的政治熱情相對比較淡化,對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不是太關心,并且在考慮是否愿意響應國家的號召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工作的選擇上,更多的同學所體現出來的是過多關注個人利益,并且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國家責任意識相對比較淡薄。
5.網絡責任意識現狀分析。本研究主要從對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的態度和行為等來分析大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現狀。通過調查得知,較多同學的網絡責任意識不是很高,對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態度和行為不夠堅決,鑒別虛假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具體表現為:當網絡上流傳著一些謠言和糟粕思想時,12.86%的學生很難辨別真假是非并且容易相信謠言和糟粕思想,或者持有無所謂的態度;面對網絡虛假信息的態度,20.96%的學生持觀望、無所謂、支持的態度;看到不健康或虛假信息時,51.21%的學生表示與其無關并忽略,1.79%的學生表示會轉發;31.1%的學生偶爾有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講粗話或使用惡意語言攻擊他人的行為,1.87%的學生經常有,2.1%的學生則表示對該行為不以為然;在發布或轉發相關信息時,32.74%的學生憑個人經驗驗證,11.69%的學生偶爾驗證,2.49%的學生從不驗證;27.67%的學生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信息來驗證,但互聯網信息參差不齊,所收集的信息不一定準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較多學生鑒別虛假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
6.調查結果分析小結。經過調查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具有兩面性。第一、多數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責任意識等意識整體上是良好的。第二,在新媒體的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和共享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便捷、多元的認知途徑[5],但是網絡環境的開放,各類信息參差不齊,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產生了較大影響,部分學生自我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責任意識比較淡薄,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責任意識的體現相沖突的時候,多數同學會表現出社會、國家責任意識不及個人利益的現象,“功利化”現象比較突出。較多同學的網絡責任意識不是很高,對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態度和行為不夠堅決,鑒別虛假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的對策建議
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只有具有較高的責任意識,才能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在傳統德育教育系統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時代背景,從提高責任認知水平、強化責任行為、優化新媒體環境三個方面為切入點,探索與時俱進的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對策。
(一)從認知層面不斷提高大學生責任認知水平
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和引導,首先要使責任意識“內化于心”,不斷提高大學生責任認知水平。正確地認識和理解責任,從認知層面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是個體責任意識形成的前提和基礎[6]。為了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責任認知水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教育活動,繼續強化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第二,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到個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相結合,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責任認知水平。第三,以公民責任教育為基礎,不斷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水平。通過教育和引導,使得大學生明確自己作為一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整體利益的之間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第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責任文化,樹立傳統責任文化自信。第五,形成合力,不斷優化育人環境。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和引導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某一單方面的力量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須集全社會之力,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積極作用,形成合力,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來熏陶大學生,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二)從行為層面不斷強化大學生責任行為。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核心是要引導和教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責任意識“外化于形”。為了不斷強化大學生責任行為,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加強實踐育人系統工程,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強化大學生責任行為。因此,高校應該大力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鼓勵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校企校地之間的深度合作,為學生搭建實踐鍛煉的平臺。另外,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諸如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第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做到生涯規劃教育全過程覆蓋,而不是只是在大一時候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使學生的規劃不僅僅停留在規劃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
(三)實施“互聯網+責任意識引導教育”工程,不斷優化新媒體環境
結合新媒體環境,實施“互聯網+責任意識引導教育”系統工程。第一,社會和高校應該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積極健康的主流意識形態,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第二,從法律制度和技術的角度,不斷加強網絡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網絡監管技術,規劃和約束網絡不文明行為,營造健康文明的新媒體環境。第三,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做好責任意識引導教育。通過調查可知,學生對新媒體平臺的依賴性較大,自控力不夠。針對這一現狀,我們不應該去阻止學生去使用新媒體平臺,而是應該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去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開設責任意識教育主題平臺,積極傳播正能量,積極更新教育資料,加強輿論引導,加強互動交流。第四,充分利用移動云教學技術,探索“互聯網+責任意識引導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充分利用“到夢空間”做好第二課堂的責任意識教育活動,利用“藍墨云班課”開發責任意識教育網絡課堂等。第五,加強網絡責任意識專題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的素養。通過網絡責任意識專題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理性態度和批判意識,加強鑒別虛假信息和謠言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網絡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 1120352022.htm.
[3]中國青年報.社論:重任扛起來 祖國強起來[EB/OL]. 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5/c414305-29607159.html.
[4]伍曉輝.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15.
[5]秦志強.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
[6]王允端.論新媒體環境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引導—— 基于部分高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6,(11):129-131
基金項目:紅河學院2017年度科研基金黨建和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專項項目“新媒體背景下紅河學院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引導研究”(項目編號:XJ17SZ08)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陸江(1987-),男,云南蒙自人,碩士,紅河學院商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