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摘要】保險業在現代金融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充分發揮其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社會管理的職能,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保險精準扶貧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發展性為原則,初步探討保險精準扶貧的指標體系,從而推動我國保險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保險支持 精準扶貧 績效評價
一、保險精準扶貧績效指標建立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現階段保險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為更好地實現保險精準扶貧目標,提高保險精準扶貧效率,促使保險精準扶貧的可持續,全面客觀地進行保險精準扶貧的績效評估十分必要。然而由于我國不同地區實施保險精準扶貧的主客觀條件存在差異,導致保險精準扶貧產出的綜合績效差異甚遠,不利于保險精準扶貧的實施和深入推進。本文旨在提出保險支持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相對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保險支持精準扶貧政策的優化和保險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參考。
二、保險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的原則
保險精準扶貧中經濟性體現在政府和保險機構資金投入過程中,如何實現對資金的使用,最大化的節約成本并取得預期效果。保險精準扶貧的經濟性主要用于評價保險機構和參與保險活動的貧困人群。保險精準扶貧的效率性主要應從扶貧資金的投入效率,政府、保險機構和貧困人群對資金的利用率,以及資金投入和產出來衡量。保險精準扶貧的效果性是指政府、保險機構、以及貧困人群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的實際成果與預期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主要包括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公平性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在保險支持精準扶貧績效研究中,要考慮在保險精準扶貧的資源配置是否公平,各地區在政策扶持,財政支持方面是否公平,以及貧困人民是否受到公平的對待,保險機構的覆蓋廣度和深度是否合理。保險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是指保險在支持精準扶貧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保險精準扶貧工作中應保證各主體的資金投入和負擔能力的可持續性,通過政府、保險機構以及貧困戶的通力合作,為貧困戶提供資金支持、風險保障和信用擔保,從而實現保險精準扶貧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保險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保險精準扶貧的目標
保險精準扶貧的主要目標是減貧,保險精準扶貧主要通過發揮風險補償和經濟給付的職能實現這一目標。設置脫貧率指標,具體通過貧困人口減少率、貧困縣退出率來反映區域的保險精準扶貧實施情況,建檔立卡人數減少率反映貧困人數的減少;其次是覆蓋面指標,通過對貧困人口覆蓋率、以及參保覆蓋率的計算,反映出現階段保險精準扶貧的現狀。
(二)保險精準扶貧的效率
從保險精準扶貧效率角度,重點應評價在保險精準扶貧中資金的到位情況、資金的利用情況以及資金投入產出情況。資金到位情況選取政府財政補貼率以及保費增長率,是因為保險精準扶貧過程中資金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性補貼,以及保險公司的資金投入;資金利用指標是在貧困地區保險精準扶貧項目中資金的利用情況,用來衡量資金效率;投入產出指標用來衡量保險公司在精準扶貧中資金的投入產出情況,來說明資金使用效率。
(三)保險精準扶貧的效果
從保險精準扶貧效果角度,重點應評價扶貧貸款的最終使用結果,主要分為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經濟效果體現在保險精準扶貧可以有效緩解財政負擔,可以利用分散風險和資金補償為財政分擔一部分壓力;社會效果體現在保險精準扶貧中實現的社會效益,如拉動就業,緩解地區貧困,保障貧困人民的生產生活。
(四)保險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能力
保險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在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和生態可持續性方面。經濟的可持續性是指保險精準扶貧過程中體現的經濟效益,即保費的增長率,以及貧困人口收入的增長率;社會可持續性指保險精準扶貧中創造的社會效益,包括農業保險、大病保險參保率的提高;生態可持續性體現在自然災害發生率,生態環境滿意度等方面,自然災害發生越頻繁,農業保險對自然生產風險的防范力度越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然災害對農戶的損害程度,改善了生態環境。
四、保險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構建的思考
(一)保險精準扶貧指標需遵守行業準則
保險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通過解讀分析國家最新政策性文件尋找思路,及時更新指標。國外的金融扶貧起源早且發展較為成熟,因此可以在指標建立中借鑒國外經驗。國內的扶貧工作也在趨于完善,首先立足于《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20年)》,了解我國扶貧開發的工作機制,參考貧困縣的考核機制來建立現階段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立足于各地區出臺的保險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根據其實現目標,把握基本原則,抓住工作重點,最終建立保險精準扶貧的指標體系。
(二)指標建立需考慮數據可獲得性
實際生活中,各地保費收入與資金投入差異較大,需要考慮運用年度數據是否合理;各地區發展的程度差異也較大,因此各地在實際中結合當地實情出臺的扶貧政策不同,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也有差異,加之保險公司是以盈利性為目的,用于扶貧的資金投入較少,更多地通過風險分散和抵押擔保的形式對接精準扶貧,在建立指標時也應注意后期量化數據的可獲得性;貧困地區人群受教育的程度,素質差異也對指標體系建立產生影響,教育較為先進的地區,會注重貧困人群知識文化的培養,從而更有利于脫貧。
參考文獻
[1]侯世英,宋良榮.金融扶貧績效評價探討[J].財政與金融,2017(04)14-36.
[2]熊芳.微型金融機構社會扶貧功能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4.
[3]陳小麗.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扶貧績效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05)76-80.
[4]庹國柱.收入保險對完善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重要性[J].保險研究,2016(06):3-11.
[5]李鴻敏,楊雪美.農業保險精準扶貧路徑探索[J].時代金融,2016(10).
[6]Sarma M Pais J.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