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和
摘要:受紫砂壺制作的繁復工藝和制陶藝人們的名氣以及名人名壺擁有者的地位象征等因素的影響,紫砂壺自明代以來一直身價不減,許多收藏家甚至傾其家財而求一紫砂珍品。
關鍵詞:紫砂;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509.2;K8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6-01
在宜興很早就出現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飲茶的紫砂壺。負有“名陶名器,天下無類”的美稱。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應與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相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韻味造型的紫砂壺才能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接納。好的紫砂壺,通過它的形、神、氣,集美學思想、自然韻味、書畫藝術、經濟價值于一體,給人以平淡、閑雅、質樸、溫和等內在心靈感受。
明清、民國的紫砂文獻,如《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茗壺圖錄》、《陽羨砂壺圖考》當中著錄的數據有些是可以當作參考的,例如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時大彬“或淘土,或雜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后游婁東,聞眉公與瑯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
茶既是日常飲食不可或缺之物,茶壺自然也是必需品。紫砂壺除了是具實用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外,同時也是充滿文化韻味的工藝品,若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壺,那自然是古文物了。因此,紫砂壺從生活實用品到工藝品,再到古文物,其間提升的檔次跨度也就特別大,這一特色與其他純屬玩賞的工藝品,諸如竹木牙角雕、文房雜玩等相比,確實大異其趣。
飲茶習慣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時經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飲,視為可獲得無窮的清趣。據漢代《華陽國志》,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楊雄的《方言》等書中記錄了,武王伐紂時就出現將茶作為貢品,和反映西漢時代買茶、烹茶、飲茶的事,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飲”之語。可見飲茶在古代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為茶道、茶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國宜興紫砂壺,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已經真正形成了渾厚的獨特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紫砂壺的設計、創作與制作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紫砂從藝陣營、從藝群體,有高品位的設計理念、藝術主張就顯得十分重要。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獨有蘊藏占盡地理,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方法,區別于其它陶瓷行業的各種成型法則,并聯系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已具備的審美因素。紫砂壺因為可以發出茶之色、想、味,并且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有人把紫砂壺和瓷壺做過比較,在天氣熱的時候用一樣的時間泡茶后,瓷壺內茶汁酸度的增長率要比紫砂壺快得多。然而紫砂壺盛茶并不可能保持多日不餿,這是與瓷壺或者金屬相對而言的。
歐陽修曾寫到“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蘇東坡也到宜興丁蜀鎮游歷多次,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詩人對紫砂茶具的題詠固然是對宜興紫砂的一份記錄,但作為確定紫砂創始歷史的實物證據,卻是一直到宜興羊角山紫砂窯址的發掘,才得到實物的證實。
到了明代中期,宜興紫砂發展進入了成熟和繁榮的階段。紫砂壺的“形”千變萬化,不僅聚集了手工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更體現了手工匠人對紫砂壺的理解與期望。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應與茶道所追求的“滌凈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韻味造型的紫砂壺才能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接納。
紫砂是中國工藝美術之苑中的一枝奇葩,她有著一個遙遠的起點。長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發祥地。宜興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生活在宜興的先民早就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燒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正來自于這厚重的沉淀。
紫砂壺按類型主要有三種:光貨、花貨和筋紋器。光貨以圓為主,在圓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制作;花貨以自然界中的瓜、果、樹、竹等自然物作為題材給以藝術加工而成;筋紋器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輻射有規則線條的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為紋。
目前,除了有這三種傳統的紫砂壺類型外,還出現了許多陶藝類的作品,它們形式多樣,加入了更多創作者的個人思想與理念。
紫砂壺隨著歷史演變,其造型也有所不同。明末清初,為筋紋形期;清代中期為自然形期;清末至民國,為幾何形期。根據其造型,基本上可鑒定出其生產年代。
紫砂壺白面世以來,各朝代均有大師級制壺高手誕生。如明代的供春、時大彬、元暢、惠孟臣、歐正春、李茂林等;清代的代表人物為陳曼生、楊彭年等;作為紫砂壺之收藏,當以名家所制,以古樸、典雅、精美者為上。制作時間久遠,則收藏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