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虹
自120年前清末著名實業家張謇開拓中國棉紡織業和紡織高等教育先河以來,南通這座城和城里每一個人便與棉花及紡織業結下了不解情緣。南通纖檢所因當地棉花產業發展應運而生,又因紡織業發展需要逐漸壯大,可謂是歷史的眷顧者,也是勇立潮頭的開拓者。
南通是全球家紡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最大的家紡市場,2017年家紡主營收入超過800億元。近年來,南通市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引來萬眾矚目。一個產業的繁榮,離不開那些走在臺前的優秀企業,也離不開那些站在幕后的產業助推者。
在南通紡織業將近30年的發展中,南通纖檢因始終扮演“幕后人”的角色而少為人知,它重要嗎?它到底在做什么?它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行動派的南通纖檢人雖然不善言談,卻用一連串實實在在的成績在南通紡織質量史上譜寫了重要的篇章。
漫步疊石橋家紡城,除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家紡展品門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居高懸掛的“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紅字大牌匾,緊挨著的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藍色橫幅名稱——南通市纖維檢驗所,這是江蘇省首個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所在地。
2017年是南通市質監事業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其中最值得載入史冊的十大事件中,有3件與南通纖檢所直接相關。第一件是2017年9月由國家質檢總局、江蘇省政府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三個省部級單位聯合指導開展的全國紡織行業(家紡)質量提升動員推進大會,此次會議是南通市質監系統歷史上召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會議;第二件是與此同時獲批籌建的江蘇省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這是南通市紡織行業歷史上首個省級中心;第三件是南通市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為推動傳統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而揭牌成立。南通市纖檢所所長王龍來介紹:“該省級中心的籌建工作主要由南通纖檢所承擔。其在2017年9月舉辦的全國紡織行業(家紡)質量提升動員推進大會上正式揭牌,中心所在地位于南通市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
3月中旬,記者來到上述省中心所在地,實驗室因走廊間落地窗式的設計而顯得開闊敞亮,新近加入南通纖檢所的博士生張玲娟正在認真調試最新買來的幾臺儀器設備,一臺臺高端精密的設備看上去熠熠生輝。“這都是世界最頂級先進的紡織品檢測儀器,像面料的舒適性、柔軟性、功能性等以前只能由人體感官去判斷的指標,都可以用這些儀器給出具體的數據答案,使得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張玲娟指著其中幾臺儀器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南通市政府將高端紡織業列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位,該省中心是高端紡織產品設計研發的重要技術支撐。
“省中心建成后,將為功能性床上用品提供緊缺的第三方檢測資源,并通過與產業發展的深度對接,推動企業、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同時也將為政府對功能性床品質量的監管和相關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從而為高技術紡織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南通纖檢所所長王龍來對記者說。
江蘇金太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袁洪勝表示,非常歡迎和期待省級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運行,他感慨道:“隨著國內消費不斷升級,功能性面料在床上用品上的開發運用越來越廣泛,我們急需權威性的檢測機構用數據去驗證產品舒適性等各項功能,給予消費者正確理性的消費指導,這樣才能讓新產品新技術受到鼓舞而更有生命力。”
“很期待南通所籌建的省級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我們公司以南通纖檢所為技術支撐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今天上午,我還在跟纖檢所檢驗室的工作人員討論怎樣用數據去驗證產品的‘涼感’這一功能,我們希望權威檢測機構在檢測標準制定上起引領作用,改變當前檢測滯后于產品的現狀。”金太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品控部陸經理告訴記者。
“目前,省中心已經進入了最后的驗收考核階段,預計2018年6月全面投入使用,這對南通纖檢所意義重大。其實,更令人振奮的是,我們正在忙著籌建另一個更大的項目,即國家級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今天下午就要跟設計師談該國家級中心的整體設計規劃方案。”王龍來說,他看上去熱情高漲,滿滿自信的言語中透露出要開拓一番事業新局面的能量和勇氣。
近年來,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持續推進,很多技術機構因對改革持觀望態度而裹足不前,結果很快在改革的浪潮中泯滅無痕,南通纖檢所卻在服務地方特色產業中愈加定位清晰,逐漸成為家紡檢測行業的中心和焦點。
“在很多技術機構為改革迷茫不前的階段,您是怎么考慮的呢?”記者追問。
王龍來的回答簡單卻意義深刻:“作為一個技術機構,始終要有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自覺。時代在變,產業也在變,無論改革如何,通過強化自身技術能力服務產業的本質不會變,只不過隨著經濟產業發展,南通由過去的全國棉花主產區轉變為全國最大的家紡集散地,纖檢所的服務范圍因此擴展,從過去以棉花公證檢驗為主擴展到如今棉花與紡織品平分秋色的局面。”
近兩年,南通纖檢所檢驗業務量不斷攀升,服務范圍涵蓋了羅萊、紫羅蘭、凱盛、金太陽等大牌家紡及面料生產企業。2017年出具近2萬份檢驗報告,檢驗收入突破1000萬元。在外資、民營等檢測機構紛紛入駐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南通市八大檢測機構中唯一的國有紡織品檢測機構。
王龍來將南通纖檢所的發展成果歸功于觀念的轉變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這也是他2016年上任纖檢所后主抓的兩件事情。
一方面是轉變服務理念,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李勝臻是南通纖檢所年輕的80后副所長,分管紡織檢測業務。紡織專業出身的他思維活躍,對產業發展有很多想法,也具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在南通纖檢所籌建省級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過程中貢獻了很多力量。“過去10年,我一直在海門市質監所工作,幾乎每天都待在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經常跟企業打交道,對企業檢測需求非常了解。”李勝臻說。在纖檢所任職以來,李勝臻雖然身份改變,但還是經常奔波于南通大大小小的家紡面料企業之間,目的是親自了解企業質量需求。
其實早在江蘇省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籌建之前,南通纖檢所就已經在內部擴項中引入了功能性紡織品的檢驗設備。其中還有個小故事,當時有家南通面料企業供貨給西南市場,面料到達目的地后出現了很多斑點,對此,該企業希望纖檢所幫忙做一些產品失效方面的研究并分析原因,這是南通纖檢所全面轉變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體現,也是其作為技術服務機構的自覺。
“省級功能性床上用品中心的籌建,一方面是滿足市場和企業需求,當前對于功能性產品,很多都是概念炒作,企業也是自說自話,需要有一個權威的技術機構去驗證;另一方面,國家級功能性床上用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申報,有更多機會需要參與相關標準的制定,這對規范行業,幫助消費者辨識功能性紡織品方面意義重大。”李勝臻說。
南通纖檢所技術能力的強化則體現在多方面。走進南通纖檢所紡織品檢驗實驗室,不僅可以看到纖維、紗線、紡織品檢驗等齊全的檢驗設備,更可以感受到嚴肅活潑的科研氛圍,甚至可以意外地發現幾項簡單實用的實驗小發明。紡織品檢驗室錢薇薇向記者展示了最新研發成果——可運用于飲用水過濾的活性炭材料吸附測試研發成果,葛元宇副主任喜不自禁地講起已經申請專利的硫酸配制裝置,該裝置由南通纖檢所科研人員新近研發,解決了實驗室長期存在的因硫酸配制而灼傷檢驗人員的問題,同時提高了檢驗效率。
此外,僅2017年就參與10項國家標準的審定工作,參與起草兩項行業標準和4項團體標準,獲得兩項技術發明專利,選派檢驗員參加國內功能性紡織品研討會等成果,是南通纖檢所綜合技術能力提升的又一體現。
作為技術機構,必須始終重視科技成果,這是技術出身的王龍來所長始終強調的。近兩年,南通纖檢所專門設立獎項鼓勵技術人員開展科研攻關和標準研發,同時不斷引入技術人才。“科技研發是提高技術機構能力的需要,也是進一步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手段,今年我們通過公開招聘和人才引進,錄用本科、碩士、博士各一名,必須為這些人才的成長提供長足發展空間。”愛惜人才的王龍來如是說。
甲午戰爭后,中國涌現出實業救國的浪潮,一批民族資本家紛紛興辦實業,南通出生的張謇便是其中之一,他創辦的大生紗廠曾因原料緊缺而瀕臨危機。因此,為解決大生紗廠的原料供應問題,張謇在南通海門、呂泗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從那時起直至2013年前后,南通一直是國內棉花主產區之一,沿海灘涂地所產棉花因纖維長度長、可紡性好而很受市場歡迎,曾為南通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原料支撐。
南通纖檢所棉花檢驗室主任周舒翔是土生土長的南通人,他童年的美好記憶離不開市區最熱鬧的土布市場。“土布市場的建筑很有特色,是封閉的圓形市場,很多賣布的商鋪和小商販在里面,市場只有一個出口,進去很不容易走出來。”周舒翔說。
周舒翔畢業于紡織專業,一入行就從事棉花公證檢驗,十幾年的從業生涯中,他親自參與見證了中國棉花質量檢驗從傳統的眼觀手扯到全面實現儀器化的進程,也是國內最初幾批被送往美國參加HVI棉花大容量檢測儀器專業技術培訓的專家之一。南通纖檢所棉花公證檢驗能力因周舒翔等技術骨干的存在和堅守而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同時承擔了長絨棉國家品級標準、顏色級實物標準等多項國家標準的制定。歷年多次被中國纖維檢驗局表彰為“全國纖維質量監督”先進單位,多次獲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和質監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紡織業是南通傳統支柱產業,棉花作為南通市重要的紡織原料,產量最高時達到10萬余噸,南通曾一度擁有從棉花原料種植、收購加工到紡紗染整織布的完整產業鏈。作為江蘇省最早擁有法定職能的棉花質量監督和檢驗專業技術機構,南通纖檢所曾為保證當地紡織產業健康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即使如今棉花產業向新疆轉移,南通纖檢所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雖然南通現在產棉很少,卻是用棉大市,每年用棉將近60萬噸,目前有兩個棉花期貨交割庫設在南通,期貨棉公證檢驗由我所承擔。2017年期貨交割活躍,我們的檢驗量是往年的數倍。2018年年初至今,我們技術人員又檢了一萬多噸期貨棉,這對只有5臺HVI的南通纖檢所而言,的確克服了很多困難,但為了滿足市場交易需求,我們必須保質保量并按時完成任務。”最近幾乎天天加班的周舒翔告訴記者。
近年來,隨著國家棉花產業政策轉移,以及國家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和儲備棉去庫存等宏觀政策所需,內地專業纖檢機構棉花檢驗技術人員必須在國家統一調度下前往新疆從事監管棉公證檢驗業務,南通纖檢所也是如此。對此,很多人質疑:“為什么要大老遠去新疆?難道不是為了賺取更多的檢驗費?”
每每聽到這些質疑聲,南通纖檢所副所長徐建東心中難免會多一些無奈和苦澀。他是一位“老纖檢”,幾十年的從業經歷,早已讓他對棉花產業產生深厚的感情,“這是一種情懷,也是習慣性的使命,與其他無關。”他說。
其實,內地專業纖檢機構去新疆參加棉花公檢是政治任務,旨在服務國家產業大局;參與國家儲備棉輪出同樣是配合國家產業“去庫存”的政策。從另一個角度講,2000年前后發生的棉花質量惡性事件還歷歷在目,新疆監管棉質量數據關系產業上下游公平正義,質量監督必須由專業技術強并且有責任心的檢驗人員承擔,否則很可能發生大規模惡性質量事件,從而影響到整個棉花產業和紡織產業的長遠發展。
“上述任何一個理由都應該讓人們對棉花檢驗人員產生欽佩和敬畏,纖檢人從來都是實干為要,卻也希望得到理解。”周舒翔說。
王龍來2017年10月,親自帶領所里的棉花檢驗技術人員在南疆庫爾勒從事棉花監管一月有余。“因為檢驗量不足和工作嚴謹,最初我們所在的監管庫一天檢驗量只有2000多塊錢收入,根本不夠檢驗人員在新疆的開銷,如果只是計較利益,怎么可能堅守在那兒。堅守原則、公平公正始終是專業纖檢機構的底線,我們始終未動搖過。”王龍來說。
南通纖檢所成立于1984年,從棉花檢驗占90%的業務量到如今棉花和紡織品各占50%,無論棉花檢驗還是當前的紡織品檢驗,堅持公平公正始終是底線和原則,也是不容動搖的鐵律。這是所長王龍來一貫的要求,也是所里每個技術人員始終不變的信仰。
2017年 9月7日,南通市首個家紡“質量合作社”成立。該“質量合作社”由海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南通纖檢所、高等院校、檢驗檢測機構、協會組織、品牌企業等共同發起。吸納個體工商戶為合作社成員,將實施“六統一”質量提升管理模式。南通纖檢所位于海門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的紡織品檢測實驗室則成為“質量合作社”的檢測陣地。
據了解,推行家紡“質量合作社”管理模式試點,目的就是規范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行為,推動個體工商戶轉化成規范化小型企業,進而轉化為規模企業,全面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和質量總體水平。 “六統一”包括統一產品標準和標識、統一產品檢驗檢測、統一建立首席質量官、統一品牌發展建設、統一建立質量信用、統一執法監督。
“從標準的起草制定到檢驗檢測過程指導,南通纖檢所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李勝臻介紹,通過“六統一”,將把好產品質量的兩頭,即原輔材料進廠關、產品出廠關,每個社員每年度可享受免費檢測20次,21~40次社員承擔70%的檢測費用;根據高端市場產品需求,在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基礎上,建立適合高端產品的團體標準。
“同時,我們定期抽調技術人員免費進行質量方法、產品標準、檢驗培訓,培養社員質量管理意識,打通社員之間質量管理通道;利用高等院校的資源,開展技能素養培訓活動等。”李勝臻介紹。
首批加入“質量合作社”的社員們反饋,作為個體工商戶,很想把產品質量做好,苦于不熟悉產品標準,沒有檢測手段,沒有管理人員,進入市場消費者也不信任,始終在走鋼絲,擔心產品質量抽查不合格,還要接受處罰。“現在好了,有了質量合作社,那么多部門為我們提供管理指導、技術支撐和各種扶持,我們一定會將質量做上去。”
南通纖檢所王龍來表示:“ 質量合作社是南通纖檢所在市質監局的委托下助力地方特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探索之一,隨著‘中國制造2025’和南通市委市政府將高端紡織列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我們將更加努力提高技術能力,繼續做好家紡產業向高端發展的‘幕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