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博研 倪夢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功能通過高科技手段被賦予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應運而生并受到廣泛歡迎。同時,大量虛假宣傳和假冒偽劣的功能性產品充斥市場,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家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害,也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傷害。因此,上海市組織開展了多種功能性紡織品的風險監測和質量評測,對市面上宣稱或標稱具有一定功能性的紡織品,包括吸濕發熱針織內衣產品、防紫外線服裝產品、免燙襯衫產品和防(驅)蚊紡織產品的主要質量指標進行檢測和公告。
截至2018年1月29日,上海市已組織了包括吸濕發熱服裝產品、防紫外線服裝產品、免燙襯衫產品及防(驅)蚊紡織產品等4種功能性紡織產品的風險監測和質量評測,檢測的主要依據及檢測結果匯總見表1。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功能性紡織品中與國家標準要求或產品明示值不一致的數量非常驚人,甚至有超過半數的產品不符合要求,偏離其宣稱所具有的功能性,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吸濕發熱內衣是近年來新興的自發熱新型材料內衣,由吸濕發熱材料編織而成,根據能量守恒和纖維吸濕放熱原理,利用纖維分子中的強親水基團與空氣中的動態水分子結合,將水分子的動能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或者通過吸收靜態時人體皮膚呼吸所產生的汗氣,液化放熱而使人體感到溫暖。性能良好的吸濕發熱內衣要求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調濕性,一方面可以自發熱達到保溫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盡快排掉濕氣,使人體穿著后感覺干爽舒適。目前較為知名的有日本東洋紡公司生產的Eks吸濕發熱纖維,東麗公司開發的Softwarm纖維和Warmsensor纖維,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開發的Thermogear纖維、三菱麗公司開發的Renaiss α纖維等[1]。
雖然我國在吸濕發熱材料的開發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針對吸濕發熱材料性能的檢測和評價方法卻開展得很早,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8月16日發布,2010年12月1日實施的標準FZ/T 73036—2010《吸濕發熱針織內衣》就是一份專門鑒定吸濕發熱針織內衣品質的標準。標準中規定在成品上均勻取樣,并制備成3個里層貼合的具有一袋狀插入口的組合試樣,在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4)%條件下充分平衡后放入溫度為(20±0.5)℃、相對濕度為(90±3)%的恒溫恒濕箱中,通過溫度傳感器分別記錄沒有試樣時的空白溫度值和插入組合試樣后0min、10min、20min、30min的溫度值及最高溫度值,減去空白溫度值后計算各個溫度變化值并繪制組合試樣升溫值—時間曲線,得出最高升溫值和30min內平均升溫值。

表1 功能性紡織產品風險監測與質量評測檢測依據及結果匯總
試驗模擬吸濕發熱內衣穿著在人體上后,快速吸濕并放出熱量,導致內衣迅速升溫,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吸濕平衡后,內衣最終可以帶來的升溫效果也趨于平衡。最高升溫值和30min內平均升溫值分別代表面料的最高升溫能力和溫度保持能力,是吸濕發熱內衣綜合性能的體現,兩個指標缺一不可。標準中規定吸濕發熱內衣滿足以下指標要求:最高升溫值≥4.0℃、30min內平均升溫值≥3.0℃才為合格產品。
本次吸濕發熱針織內衣產品質量評測除了考核內衣的吸濕發熱性能,同時考慮內衣穿著過程中的理化安全性,根據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增加甲醛含量、pH值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檢測。檢測結果,對于常規的理化檢測項目,20批次產品均符合標準要求;而吸濕發熱的功能性要求,20批次中僅有7批次完全符合標準要求。
將公告中的吸濕發熱性能數據作圖,20批次樣品的最高升溫值和30min內平均升溫值各不同,但兩者之間有明顯關聯性,最高升溫值高的產品30min內平均升溫值也較高。所有20批次的產品其最高升溫值均高于4℃,滿足標準要求,但是僅有7批次產品的30min內平均升溫值高于3℃,其余的13批次產品均不滿足標準要求。
一般情況下,纖維吸濕性(回潮率)越大,吸濕發熱性能越強,故相比于比如普通腈綸和滌綸、粘纖、莫代爾纖維等回潮率較大,吸濕發熱的效果也較好。而為了保持吸濕平衡后的溫度,面料本身的厚度和溫度保持性能也非常重要。所以為了保持優良的吸濕發熱性能,吸濕性和保溫率都需要被重視和研究。

圖1 吸濕發熱內衣產品主要質量指標檢測結果
紫外線(Ultraviolet,UV)指的是電磁波譜中波長10nm~400nm輻射的總稱,其中只有超過280nm的紫外線可以透過臭氧層到達地面,通常將波長在315nm~400nm的紫外輻射稱為紫外線A(UVA)、280nm~315nm的紫外輻射稱為紫外線B(UVB)。UVA屬于長波,直接作用于皮膚深層,會引起皮膚黑化,導致“越曬越黑”,所以又叫做長波黑斑效應紫外線;UVB屬于中波,作用于皮膚表層,使血管舒張、“越曬越紅”,又被稱為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在陽光中紫外線的能量分布中,UVA是UVB的15倍,是危害最大的紫外線波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9年6月11日發布、2010年1月1日實施的標準GB/T 18830—2009《紡織品 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用于評定在規定條件下織物防護日光紫外線的性能。標準中用單色或多色的UV射線輻射試樣,收集總的光譜透射射線,測定出總的光譜透射比,并計算試樣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值。綜合考慮不同波段紫外線的影響,標準中規定,當樣品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40,且平均紫外線A透射比T(UVA)AV<5%時可稱為“防紫外線產品”。

圖2 防紫外線服裝產品主要質量指標檢測結果
匯總2017年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的防紫外線服裝產品的主要質量指標檢測結果,作圖如圖2,如果一件服裝有多塊面料,以最低的UPF和最高的T(UVA)AV數據作為代表數據統計作圖,集中于上圖左側的UPF>40,且T(UVA)AV<5%的29件樣品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其余43件樣品均偏離標準要求。所以消費者在挑選防紫外線服裝產品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商場或電商平臺,盡可能保證其功能性,同時在對產品的輕薄透氣性無特殊要求的情況下,選擇深色或相對致密的產品其防紫外線性能也相對較好。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免燙襯衫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所謂免燙襯衫,是指經家庭洗滌后只需輕微熨燙或無需熨燙即可恢復到穿著或使用狀態的襯衫。一方面其洗后無需專業熨燙,方便快捷,同時在穿著時較普通襯衫可以更好地保持堅挺有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2年10月16日發布、2003年4月1日實施的標準GB/T 18863—2002《免燙紡織品》,將免燙紡織品分為耐久壓燙型和防縮抗皺型,一般襯衫無褶裥(折痕),無需考核褶裥保持性,屬于防縮抗皺型免燙紡織品,其免燙性能要求包含3個指標:洗滌干燥后的外觀平整度、接縫外觀和尺寸穩定性。由于免燙襯衫主要是通過在其后整理過程中使用樹脂整理劑進行處理來達到免燙的效果,而整理劑和整理工藝中殘留的甲醛會跟隨免燙襯衫,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故質量評測中增加了甲醛含量的質量考核。同時由于免燙性能的提高往往伴隨著物理性能的下降,故根據標準要求,增加對樣品撕破強力的考核。最后根據GB/T 21295—2014《服裝理化性能的技術要求》對服裝的總體外觀質量:洗滌后變色,扭曲率≤3.0%和外觀質量進行總體評價。
根據本次質量評測的結果將代表安全性能的甲醛含量與代表耐用性能的撕破強力數據作圖,如圖3所示,對比發現經向和緯向的撕破強力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但是與甲醛含量無直接關聯,可知甲醛含量的升高并不是增加織物物理強力的必然結果,較優的工藝和整理劑可以同時達到無甲醛和較好的物理強力。50批次免燙襯衫產品均符合撕破強力≥7N的要求;50批次產品中有30批次的甲醛為未檢出狀態,其余20批次均檢出不同程度的甲醛含量,甚至有1批次其甲醛含量達到88mg/kg,高于標準中要求的75mg/kg,為嚴重不合格產品??梢娒鉅C襯衫相較于普通產品其理化安全性更需要引起重視。

圖3 免燙襯衫產品甲醛及撕破強力指標檢測結果
將樣品洗滌5次和10次并干燥后外觀平整度和接縫外觀的數據分別按照一定次序排列作圖如圖4和圖5,發現相較于5次洗滌,10次洗滌后會有樣品其免燙性能下降,但變化并不是很大。綜合全部免燙指標數據,在5次洗滌后,50批次免燙襯衫樣品中有28批次樣品符合GB/T 18863—2002《免燙紡織品》對免燙紡織品的定義,其余均不符合標準規定和要求;增加5次洗滌,只有24批次樣品可以繼續保持良好的免燙性能??梢?,免燙襯衫產品其真正的功能性仍然需要進行持續關注和監管。

圖5 免燙襯衫產品洗滌干燥后接縫外觀數據統計
蚊蟲叮咬對人類的危害,除了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睡眠,嚴重的還會傳染疾病,甚至引起死亡。近年來,新型的防(驅)蚊功能性紡織產品,如防(驅)蚊衣、防(驅)蚊襪、防(驅)蚊紡織手環、防(驅)蚊貼因其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而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
雖然有些防(驅)蚊紡織產品聲稱采用高科技面料或者天然植物成分,但其實市售的防(驅)蚊紡織產品為了達到較好的驅避效果和降低成本大多仍是將驅(殺)蟲劑通過浸漬、高分子封鎖或者微膠囊包附等后整理加工而使其具有特殊的防(驅)蚊功效。針對這一狀況,上海市質檢院纖檢所受國家質檢總局委托,對市場上宣稱具有防蚊或驅蚊功能的一類紡織產品中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殺蟲劑殘留進行質量安全性質量監測。
不同于其他的功能性紡織產品,防(驅)蚊紡織產品沒有專門的標準可以參考和判定,所以只能以GB/T 18412.1—2006《紡織品 農藥殘留量的測定》標準為檢測方法依據,測試紡織品中77種農藥的殘留量,以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標準進行殘留量限值的判定,但是該標準中只對上述77種農藥中的34種殺蟲劑的使用限量做了要求。
檢測結果,50批次防(驅)蚊紡織產品中15批次檢出氯菊酯殺蟲劑成分殘留,雖然氯菊酯不屬于GB/T 18885—2009《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標準判定的34種殺蟲劑的范圍內,但作為一種農藥性質的殺蟲用品,應同時滿足強制性標準GB 24330—2009《家用衛生殺蟲用品安全通用技術條件》和《農藥管理條例》的要求,進行農藥登記,獲得生產許可并將有效成分含量及允許波動范圍在產品包裝上進行明示。根據以上判定,該15批檢出殺蟲劑殘留的防(驅)蚊紡織產品均為不合格產品,且具有嚴重質量風險。
綜上,作為一種新興的功能性紡織品,防(驅)蚊紡織產品仍沒有具體和嚴苛的標準進行規范,市場上的產品良莠不齊,消費者在購買該類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看包裝上是否有農藥登記證號、產品標準號和生產批準文號,同時不要盲目相信產品包裝上所標識的“嬰幼兒、孕婦專用”等宣傳,盡量避免給嬰幼兒、兒童和孕婦等特殊人群帶來危害。
通過對以上功能性紡織品的風險監測和質量評測結果的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功能性紡織品的產品符合度遠低于常規監督抽查的紡織產品合格率,需要引起質量監管部門的重視和持續關注。
雖然本次開展的4項功能性紡織產品中有3項是有標準可依的,但仍存在諸多問題,當前很多新興的功能性紡織品的標準制定嚴重滯后,缺乏有效的檢測和評價依據,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功能性紡織產品的市場發展,因此需要盡快適應市場需求,制定相關標準,為消費者的權益保駕護航。
功能性紡織品的標準為附加標準,所以合格的功能性紡織品其產品標識上除了標示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相關的產品標準,還應根據功能性標準要求標注相關標準號、名稱和質量指標數值。
消費者在購買功能性紡織品時,應盡量到正規門店或電商平臺,不要貪圖一時便宜,購買到虛假宣傳或假冒偽劣的功能性紡織品,造成損失。同時,盡量購買吊牌、標簽等產品標識上明確具有相關功能性的紡織產品,消費者保障自身權益時也有據可依。
參考文獻:
[1]袁志磊,李方雪.紡織品吸濕發熱性能測試方法[J].紡織導報,2011(0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