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君 姚方 沈迅
湖州市纖維檢驗所(國家繭絲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全國首批開展生絲和干繭公證檢驗的實驗室。2017年度湖州市纖維檢驗所(國家繭絲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完成干繭公證檢驗408批次,同比降低2.4%;干繭公證檢驗總量7420.87噸,同比降低6.7%。桑蠶干繭公檢涉及9個省份22個地市。受檢桑蠶干繭經濟價值逾7億元。
2017年受檢桑蠶干繭平均質量標志為4A3257Ⅲ,與2016年(4A3157Ⅱ)整體接近。主要指標的平均值分別為:清潔/潔凈等級(以下簡稱絲等級)4A60、出絲率(指毛繭出絲率,下同)32.09%、解舒絲長579.1米、萬米吊糙5.2次(Ⅲ型)、解舒率64.01%、上車繭率84.88%。在主要的質量指標中,除萬米吊糙指標下降一個等級,其他指標質量均小幅提升。近3年(2015年至2017年,下同)質量數據統計結果表明,桑蠶干繭綜合質量經過2015年的高峰后基本保持穩定,但上車繭率、出絲率和解舒率有逐步回升的趨勢。詳見圖1。

圖1 2015年至2017年主要指標變化示意圖
1.受檢省份情況。在9個受檢桑蠶產地省份中,其中廣西受檢干繭重量為4098.77噸,占55.23%;其次是浙江省2197.92噸,占29.62%;其余省份(云南、江蘇、山東、江西、重慶、陜西)除四川(占6.99%)外,均不到5%。考慮數據的代表性,故取廣西和浙江兩省份數據做分析。2017年廣西桑蠶繭綜合質量略有下降,低于平均水平,浙江的綜合質量大幅提升,遠高于平均水平。從三年的趨勢來看,廣西的質量水平相對比較穩定,浙江的質量水平起伏較大。詳見圖2和圖3。

圖2 2015年至2017年主要受檢省份綜合質量示意圖

圖3 2017年主要受檢省份主要質量指標示意圖
2.受檢地市情況。7個主要受檢地市中(檢驗量大于100噸),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6A3273Ⅱ),浙江的杭州市(5A3670Ⅲ)、湖州市(5A3273Ⅱ)、嘉興市(5A3062Ⅲ)的綜合質量大大優于受檢地市平均水平,四川的宜賓市(4A3463Ⅲ)、廣西的河池市(4A3151Ⅲ)與平均水平持平,廣西來賓市(4A2937Ⅳ)低于平均水平,為綜合質量最低。詳見圖4。

圖4 2017年主要受檢地市綜合質量示意圖
受檢區域各蠶品種中,2017年受檢蠶品種共有15個,同比增加1個。主體蠶品種(公證檢驗量大于80噸)共10個,同比增加1個。 公證檢驗總量為7277.24噸,占年度檢驗總量的98%。其中:秋豐×平28雄蠶(5A4080Ⅲ)、秋華×平30及其反交(5A3878Ⅱ)、華東×春晨及其反交(5A3681Ⅱ)、箐松×皓月及其反交(5A3576Ⅱ)、云7×云8及其反交(5A3366Ⅱ)和秋風×白玉及其反交(5A3166Ⅱ)6個品種綜合質量優于平均水平,873×874及其反交(4A3780Ⅱ)、川山×蜀水其反交(4A3463Ⅱ)和薪杭×白云及其反交(4A3354Ⅲ)3個品種綜合質量與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桂蠶1號(4A3149Ⅲ)綜合質量略低于平均水平,其檢驗總量為4056.56噸,占比54.66%。詳見圖5和圖6。

圖5 2017年受檢蠶品種重量分布圖

圖6 2017年受檢主體蠶品種綜合質量示意圖
根據蠶繭生產加工季節劃分,2017年共涉及春、秋、夏、晚秋、中秋和早秋等共6個繭期,各繭期檢驗量分別為3569.20噸、2564.89噸、612.42噸、388.17噸、185.44噸、100.76噸。晚秋繭(5A3573Ⅱ)和春繭(5A3261Ⅱ)綜合質量優于平均水平,其他繭期質量基本接近,分別為早秋繭(4A3561Ⅱ)、夏繭(4A3354Ⅲ)、秋繭(4A3250Ⅲ)和中秋繭(4A3160Ⅱ)。綜合質量同比基本保持穩定的繭期為夏繭、早秋繭、秋繭和晚秋繭,春繭和中秋繭分別出現明顯上升和下降,詳見圖7和圖8。

圖7 2015至2017年受檢繭期綜合質量示意圖

圖8 2017年受檢繭期主要質量指標示意圖
2017年,繭絲價格一路上揚,市場干繭現貨價格和有代表性的素縐緞現貨價格全年上漲30%左右。然而在這樣利好的背景下桑蠶種養規模不見擴大,全國蠶繭產量仍然在縮減。目前我國蠶繭的半壁江山都在廣西,隨著資源豐富和要素便宜這兩大紅利逐漸消減,廣西的蠶繭數量增長在逐步放緩;因地理、氣候、技術等原因質量提升也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凸顯繭絲市場上普通繭絲供給過剩、優質繭絲供不應求的結構性問題。優質原料繭短缺已成為我國生絲質量難以提升,尤其是高品位生絲產量低的主要原因。從供給側看,我國優質繭絲供給不足,主要有以下 3個方面的原因:
習慣上,東部傳統優質繭產區是指江蘇、浙江和山東3個省,其中山東省蠶繭生產規模一直以來相對較小,因此,東部優質繭產區以江蘇、浙江省為主。但是,由于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在與其他農業和第二、三產業的競爭中,種桑養蠶的比較效益下降,導致江蘇、浙江兩個省的蠶繭生產規模不斷萎縮。實地調研中發現,越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傳統蠶區,蠶繭收入占農民家庭總收入的比例越低,蠶桑生產技術進步和設備更新越慢,甚至長期維持傳統的生產方式,傳統產區沒有人沒有技術何來優質繭絲。
廣西自2005年、2010年先后成為我國最大的蠶繭、生絲生產省份。但廣西由于地處我國西南,受亞熱帶高溫多濕氣候環境制約,全年適合繅制高品位生絲的蠶品種較少,影響整體質量;小蠶共育質量不過關,沒按要求繭期每天進行消毒,養蠶結束后蠶具蠶室全面消毒,蠶農違規使用脫皮激素催熟,使繭層率低、繅折大、繭質低;廣西繭站數量多、規模小、性質復雜,采用的烘繭設備比較簡陋,很少采用先進的循環式自動烘繭機等設備,工藝條件控制不良,造成蠶繭加工質量不高,浪費蠶繭資源。
優質繭絲生產是涉及諸多環節和因素的系統工程,包括蠶品種、飼養技術、上蔟管理、收烘繭及貯繭、煮繭和繅絲等,其中對繭質影響起主導作用的是蠶繭的生產過程。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在栽桑養蠶環節,省力化栽桑養蠶技術、規模化生產機械設備與微粒子病防治技術需求緊迫。在蠶桑多元化發展方面,迫切需要研究和開發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用途的桑、蠶品種及各種綜合利用技術。受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影響,蠶桑科研取得成果與生產實際銜接仍不夠緊密,不能有效地推動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
東部地區優質繭生產基地所剩無幾,盡管西部地區產繭量已占全國總產繭量的 75%左右,但優質繭比重不高。針對近年來公檢干繭檢測結果分析,云南、四川地區繭質綜合質量總體較好,主要體現在繭形較大、解舒率較高,繭層較厚,出絲率較高。云南省和四川省攀西地區地處低緯度高原,高原季風氣候明顯,大部分地區年溫差比較小、日溫差比較大。這種氣候特點,既可以像廣西那樣周年多批次養蠶,又可以像東部優質繭區春秋季節那樣生產出 5 A 級以上的優質蠶繭,而且也是家蠶繁育制種的一塊寶地。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聯合調研,做好區域規劃,加快西部優質繭生產基地建設,發展優質繭生產,替補日益衰落的東部地區的產能。
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無論是優質繭的生產,還是優質絲的繅制,都需要科技支撐。優質蠶種的培育和推廣、生產技術和設施革新也是提高繭絲品質的重要因素,突破優質、高產、抗病育種研究的瓶頸;傳統的儀評手段耗時耗力,與企業生產實踐還存在距離,蠶繭質量的鑒別技術和儀器也亟待突破;優質絲的繅制,除了要有優質繭原料外,更有賴于繅制技術的突破。繅絲自動化、智能化必將是未來絲綢產業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方向。有了繅制技術的突破,普通繭繅制成優質絲也不再成為夢想。從整個繭絲綢產業鏈來講,研發絲綢后道加工工藝及設備,突破人們穿著真絲綢洗滌不便打理的瓶頸。解決絲綢終端產品創新和品牌提升問題,才是發展優質繭絲的原動力,也是解決產業鏈各環節主體之間利益矛盾的關鍵所在。
桑蠶干繭和生絲公證檢驗是國家扶持繭絲行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應不斷擴大繭絲質量公證檢驗覆蓋面和有效性。充分發揮公證檢驗技術平臺作用,深入挖掘、分析和利用公證檢驗數據,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精細化研究質量變化影響因素,在蠶桑新品種繁育推廣、指導企業科學合理制定生產工藝方面提供數據參考。充分發揮公證檢驗結果作為買賣雙方交易結價依據,維護公平交易的作用。在政府管理措施以及質量風險預警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撐,確保檢驗檢測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系統完整、高效運行,對繭絲產業升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