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遠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大概囊括了很多人對新疆的印象,也是許多人對新疆的向往之源。來觀光旅游的,攜家帶口其樂融融的,他們在這里短暫停留,然后帶著美好記憶與幸福滿足,又踏上歸程。因為他們只是游客,在千里之外,還有著暖黃的燈光,和一個稱作“家”的地方。
可是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的家也在千里之外,然而在匆匆領略過“天蒼蒼,野茫茫”后,他們卻無法踏上歸程。他們每天過著“早穿皮襖,午穿紗”的日子,卻無法“抱著火爐吃西瓜”。在這一望無際的隔壁上,他們幾乎失去與外界的聯系,他們也有嬌妻弱子,卻長久不得見。偶爾閑暇時能拿出照片匆忙看看,已是極大的慰藉。
這些人有著共同的名字——棉花公檢員。
棉花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儲備物資。我國棉花質量公證檢驗制度,伴隨著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棉花質量體系改革、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深化而不斷發展完善,始終堅持服務宏觀調控、服務產業發展,能夠綜合反映新疆棉花數量、質量狀況。同時,為了助力國家供給側改革,慶祝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棉花公檢員身上的擔子愈發加重。
“之前不想來,是因為新疆離家太遠,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現在不想走,是因為棉花公檢是纖檢人的職責,任務不停,戰斗不止!”過去舍不得離開親人,現在舍不得離開崗位,這是每一位纖檢人遠離家鄉、赴外公檢時的內心寫照。如果說什么是祖國情懷,那大概就是這樣吧。
在黨的十九大的會議上,圍繞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大會主題,習總書記提出了“三個意味著”“十四個堅持”和“七大戰略”。
只是因為祖國有這樣的需要,他們便背起行囊,或許都沒有好好道別,便踏上了這幾千公里的路程。從此寒來暑往,從夏天的短袖、炙熱的驕陽,到冬天的羽絨衣、漫天的冰雪,回家成了奢侈,也成了遙不可及的心愿。
在公檢一線,沒有節假日,沒有朝九晚五的固定作息。為了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很多公檢員顧不上吃飯,咬著牙,加把勁也要把手頭的工作一次性做完。在他們眼里,永遠是工作第一,早已沒有準點吃飯、準時下班的概念。隨著一車車棉包源源不斷地入庫,公檢人員現場待命,爭分奪秒、有序高效地開展檢驗工作,掃描、取樣、測水分、打雜質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流水生產線,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半點紕漏。因此,全過程所有崗位必須團結協作,在規定時間內及時、科學、準確地出具檢測數據。
在這團隊中的大多數,是25~30歲的青年人,而他們其中,有的剛剛當上了爸爸,還未來得及聽到孩子咿咿呀呀地叫出“爸爸”兩個字,就已離開他們身邊,轉而奔赴遠離那個小小搖籃床的新疆。
冰天雪地里的戶外工作環境,讓人一不留神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凍傷。這里沒有節假日和周末,有的只是層層疊疊、源源不斷送來的每包200來公斤重的棉包。如果說,惡劣的工作環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苦,那么,一天勞作之后,西北暗夜里那蒼涼而孤獨的身形,以及對遠方親人的無比思念,更是一種錐心卻又說不出來的苦。這種苦,不是習慣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能夠體會得到的。
可是,對于這些剛剛轉變身份的年輕公檢員來說,他們的思念之苦無處可排解,即使妻兒的音容笑貌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也不能拋下肩上的責任,只能默默地,把這份苦盡數咽回肚子里,然后將它化作一股無法被風雪阻擋的力量,繼續奮斗在棉花公檢的第一線。
倘若說艱苦的工作環境是巨大的身體壓力,那么工作中易被忽視的細枝末節則是另一座巨大的精神壓力。棉花怕火,即便是一丁點兒火星,都會給存儲企業帶來滅頂之災,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因此,防火安全是時刻緊繃的一根弦。還有就是棉包的堆放有講究。

200公斤一袋的棉包由于質量太重,一旦堆放不穩,或在取樣時操作有誤,都會危及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與其說每天都在與惡劣的天氣、與思念做斗爭,不如說是在與生命做斗爭。即使是一點點的疏忽,都會帶來無法挽回的局面。這不僅僅是一個團隊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的喪失,更是之于國家而言一筆慘重的損失。
年輕人作為棉花公檢隊伍的生力軍,在工作效率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功績,而另一些長年奮斗在公檢第一線的老公檢員,他們才是這支隊伍的主心骨。他們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了纖檢事業,尤其對“棉花”情有獨鐘。他們比那些“新爸爸”更加明白這份工作的危險與酸楚,只是,對于國家而言,總要有人挺身而出完成這些事情,只有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強大、富裕,我們的家人才能得到長久的安寧與幸福。
只有在公檢員的眼里,才能真正看見什么是甘于奉獻,什么是勇于擔當。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奮斗出來的。不管中國如何發展,社會如何變化,我們始終不變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家在遠方,心卻很近??傆幸惶欤柟饷髅?,再無陰霾,在那時,一定是個衣錦還鄉的好天氣。
僅以此文獻給辛勤工作在公檢一線的老同志和“新爸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