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才 趙瑩瑩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概念界定,從校方責任事故、學生責任事故、多方責任事故和均無責任事故等四個方面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歸責進行分析,并從國家、社會、學校和學生四個層面提出完善國家法律制度、健全社會保險機制、強化校園安全意識和提升學生安全知識等遏制對策,旨在為遏制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 體育傷害 歸責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3(a)-0222-02
近年來,高校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逐年下滑,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學校體育作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必修學科本應該發揮其功能,但因體育運動的開放性和對抗性等特性,體育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不僅影響學校正常的體育教學秩序和各種課外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而且會導致學生身體素質繼續下滑,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目前我國針對體育傷害事故的法律法規只有《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針對性不強且操作復雜,不利于解決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因此,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歸責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遏止對策,從而保證學校體育教學秩序和課外體育活動的正常進行,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逐漸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概念界定
我國現行的法律和前人的理論研究都沒有對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給出明確的概念界定,因此,在借鑒前人的研究和相關法律的基礎上,界定本研究中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是指高校學生在學校內參加由學校組織的體育教學、體育訓練、體育比賽、體育活動等校內外體育活動中,因故意或過失造成學生重傷、殘疾、死亡等體育傷害事故;或者代表學校參加校外舉行的體育比賽、參加學校組織的訓練、體育活動而造成的體育傷害事故。
2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歸責分析
我國法律規定的傷害事故歸責原則有三種類型,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在高校傷害事故歸責中只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1],即根據學校在體育傷害事故中是否存在過錯來判定是否承擔責任,但在學生和學校雙方都不存在過錯時,本著“公平”原則,學校會給予學生一定的補償。
2.1 校方責任事故
校方責任事故是指由于學校過錯而造成的事故,校方承擔的責任應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如果校方是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如果校方是造成傷害事故的非主要原因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常見的校方責任事故原因主要包括學校的體育設施不符合國家標準或有明顯的安全因素,校方違反國家規定,組織學生參加不適合的運動,特殊學生給予特殊關注而造成的傷害,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后沒有正確處理而造成的嚴重后果等都是校方責任事故,校方應當根據事故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判定為校方責任事故歸根到底還是體育教師的責任事故,體育教師要承擔主要責任。
2.2 學生責任事故
學生責任事故是指因學生本人的過錯造成的事故,包括在校期間因學生個人隱瞞病史而引起傷害事故、體育教師按國家規定安排活動,學生不服從教師的管理而造成的傷害事故等都應該由學生承擔責任。
2.3 雙方責任事故
雙方均無責任事故只是指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造成體育傷害事故原因不是校方和學生,而是其他個人或組織過錯導致學生受到人身損害事故。雙方均無責任事故的責任應當由有過錯的第三方來承擔。雙方均無責任傷害事故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沒有明顯危險標志、學校體育器材因為質量不合格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等體育傷害事故應該由體育設施制造商來承擔責任。
2.4 多方責任事故
多方均有責任事故是指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是由多方過錯而造成的,高校體育傷害事故中最常見的就是多方均有責任傷害事故,一般有校方、體育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責任,他們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和造成傷害的因果關系而承擔相應的責任。
3 體育傷害事故的遏止對策分析
3.1 完善國家法律制度
高校體育傷害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但我國針對學生體育傷害的法律卻很少。《體育法》和《教育法》都沒有體育傷害的規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的主要法律法規之一,但其中也沒有體育傷害事故的明確規定且操作性不強,所以,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后會出現無法可依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高校體育傷害事故已經嚴重影響了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完善國家現有的法律制度。一方面,修訂現有的法律,明確規定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原則、方法和過程等,簡化處理程序,增強法律程序的可操作性,讓體育傷害事故有法可依,減少學校與學生間的分歧。另一方面,效仿發達國家,出臺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專門的法律,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有助于完善國家的法律制度。
3.2 健全社會保險機制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后,走法律程序復雜、可操作性較差,所以,經常采用協商解決,而協商解決的結局就是賠償,那么怎么陪?陪多少也是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要借鑒日本等國家的做法,重視社會保險機制,把體育保險引進校園,可以很好地解決因體育傷害事故而引起的賠償問題。首先,要大力宣傳體育保險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認識體育傷害并積極參與體育保險。其次,要強化與社會保險公司溝通,建議針對不同人群設置不同的體育保險,擴大體育保險范圍,減輕體育教師的顧慮,更好的教書育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最后,保險機構要針對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簡化處理程序,增強體育保險的可操作性,在事故發生后應積極配合校方先行合理賠付,把事故影響降到最低。體育傷害事故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安排危險內容,減低難度和減少活動量,究其原因就是擔心體育傷害事故發生;有了健全的社會保險機制,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可以由保險公司理賠,減低了體育教師的后顧之憂,保證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進行。
3.3 強化校園安全意識
高校體育傷害事故要防范于未然,必須從學校和教師兩方面做起。一方面,體育器材是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礎,很多體育傷害事故都是因為體育器材問題而引起的,所以學校要提供安全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的場所,包括體育器材的檢查、維護和更新,體育器材要在醒目的地方標明安全提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國家的教學文件實施,在教學前要認真核查體育器材的安全性,保證上課學生的安全;教學中要嚴格按照大綱執行,遇到危險動作時既要做好安全提示,又要做好保護,確保學生的身心安全;課外要制定一系列安全體育活動的規章制度和體育傷害事故應急預案,做到預防為主,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發生后能做到應急處理及時到位,避免事故影響繼續擴大。預防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體育教師既要保證體育教學器材的安全性,又要注意教學過程的安全性,只有做好這兩方面才能盡可能的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發生。
3.4 提升學生安全知識
高校的學生基本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因長期在家長的庇護下成長,缺乏基本安全常識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學生安全知識教育,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和保護意識。一方面,增加安全知識理論學習,采用開設課程、講座或AAP等形式傳授一些安全理論知識和急救知識,使其知道哪些事情可能造成傷害并學會處理應急事件。另一方面,在體育課上要充分的做好準備活動,學習危險動作時要膽大心細,做好同學的保護工作;在體育活動中既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又要照顧對方的安全,發生體育傷害事故要積極主動的按程序處理和協助處理事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高校體育傷害的主體,要遏止體育傷害的發生重點就要放在學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教會他們什么是危險,怎么樣避免危險和處理事故。此外,積極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認識到體育傷害給家人和學校帶來的傷害,積極參與體育保險,減少體育傷害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莊靜.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歸責及預防措施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55-56.
[2] 焦義培.高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及處理和預防機制構建[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96-97.
[3] 楊麗娜.高校體育傷害事故歸責原則研究[D].鄭州大學,2012.
[4] 王亮清.高等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歸責與防范[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