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晉
摘 要:文章以系統論的觀點為依據,對足球戰術結構系統中的構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同時,進一步詮釋了動態調節、動態平衡、框架下的攻守戰術的關系,突出了時間和空間在足球戰術結構中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全方位、立體的、多角度、多層次研究現代足球戰術理論,形成更為科學的、更為系統的更為全面的對足球戰術的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足球戰術 動態原理 調節原理 時空關系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1(b)-0217-02
現代足球運動的攻守戰術,全攻全守的戰術,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研究足球運動中全攻全守的內在本質、內在規律和出現的新的變化、新的理念,是現代足球運動發展的必然。本文在深刻理解足球運動比賽規律的基礎上,應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對足球戰術的構成要素、戰術系統的內部結構、戰術系統的功能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對于豐富現代足球的戰術理論、戰術思想、戰術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對于現代足球運動發展中的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戰術也需要不斷的進行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教練員和科研人員需要不斷的從感性的、經驗的層面上提升到理性的、科學的理論層面上。
1 足球戰術的定義及攻守戰術的關系
1.1 系統論觀點下的足球戰術
足球運動的本質,是整體的對抗類的集體項目,而足球戰術是競技比賽中雙方為了戰勝各自的對手,依據雙方的實際情況,而采取的個人局部和集體配合方法的綜合展現。現代足球運動是一種集整體性、對抗性、多變性為一體的運動項目。在這種11人對11人的整體對抗中,運動員的個人技術、體能、心里要素是雙方對抗的前提,但僅有這種個人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隊員與隊員之間的局部配合,是全隊戰術配合的關鍵,全隊的整體配合至關重要。是比賽成功的核心要素。這種整體的配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統一在一個能夠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的調動每個運動員的潛能的有序的系統的結構中,而這種以系統論、控制論理念下的足球戰術,恰恰暗合了現代足球運動的必然規律,因此,依據系統論的觀點,足球戰術可進一步理解為:比賽場上11名隊員的個人能力和運動能力,經過有序的、有層次的、有機的組合后,形成了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系統結構。
從另一方面來看,足球戰術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這一整體中,運動員的個人技術、體能、心里素質等要素,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成,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有著交叉、而又復雜的效應關系。足球戰術是構成比賽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是比賽中攻與守的對抗中,雙方制約與反制約的重要方法。而戰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隊員、隊員的技術、技能和隊員與隊員之間的基礎配合,而以上所有要素通過系統的有機組合,重新整合就具備了單個要素所無法具備的整體的全隊的攻守行為。
1.2 動態平衡框架下,進攻與防守的辯證關系
進攻與防守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進攻與防守戰術,是一對矛盾。雙方互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這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這就是為什么競技場上,時而進攻,時而防守。進攻與防守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按照系統論的觀點,進攻與防守戰術,永遠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中。進攻與防守充分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規律。進攻與防守在不斷的對抗中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2 構建足球戰術系統的核心要素
2.1 足球戰術的核心要素
足球戰術的核心要素,是構建足球戰術系統的前提條件,也是必要條件。足球比賽中,運動員是足球戰術的載體。任何戰術與技術都是通過運動員的綜合能力體現出來的。因此,運動員的能力和素質,是構成戰術系統的首要要素。所以說,戰術是比賽的形式,是外在的表現,而運動員的技術、體能、心里素質,才是比賽的根本。
2.2 運動員的技術是構成足球戰術的第二要素
技術在比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實現全隊戰術最基本的單元,它決定著戰術效果的好壞、優劣。運動員足球技術,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與訓練,而形成和建立起來的專門性的技能體系。足球運動最重要的決定性部分是技術,而足球技術必須賦予足球意識才有活力。所謂意識是一種運動員在比賽中所表現出的敏銳的思維能力,快速的反應能力,以及在比賽場上的適應能力。
2.3 場上局部的基礎配合,構成了戰術的第三要素
在比賽進行中,局部地區的二過一的配合、三對二的配合,在防守中,局部的保護、補位等配合,是足球戰術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兩到三名隊員、四到五名隊員,局部范圍內展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有預謀的相互配合的動作和行為,參與協同配合的運動員,利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區域內,將足球技術應用于一定的戰術結構中,便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戰術形式,具有一定功能的攻防基礎配合的結構形式較為簡單。
3 架構足球戰術結構體系
所謂結構,就是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合乎規律的、相對穩定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戰術是一種能夠體現整體功能的系統,只有在特定的結構形式下,各戰術要素才能構成整體,才能顯現成整體功能。任何系統都有自身的結構,任何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既分工嚴謹、分工明確,同時又是綜合有序的、有層次的、系統中的每一個層次,均有其特定的功能。即便是在同一層次上,要素與要素之間,也有明確的分工。
3.1 足球戰術結構的構成
所謂戰術系統就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和具備一定特性的功能系統。從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結構對系統整體功能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戰術系統的結構,決定著系統的功能特性、功能的強弱。相同的戰術要素,會由于戰術結構的不同而顯現出功能特性上的截然不同。足球戰術系統各要素之間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足球戰術不是運動員的技術和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配合的簡單的疊加,只有各要素之間通過有機的結合,才能構成具有整體功能的戰術系統。
3.2 依據足球運動的客觀規律,解讀戰術結構的系統
首先,構建有效的戰術結構,必須遵循系統論的觀點,必須遵循足球比賽的攻與守的規律,遵循攻守對抗過程中的內在本質。構建戰術結構,不能違背足球比賽的內在規律。
3.3 針對足球運動規律,構建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戰術結構
系統論研究表明,系統中結構的設計與設置,對于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系統能否達到最優化、最佳化,取決于系統結構的設置,系統結構是否清晰、是否合理、是否高效,取決于系統中每個層次是否都有特定功能,各要素的功能,能否發揮到極致,各子系統之間是否有明確的分工,結構不同,其功能也不近相同。相同的戰術要素,往往會因為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出功能特性的截然不同。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教練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對戰術細節的處理和深刻把握上,另一方面,運動員的個人素質,同樣要與戰術系統相匹配。
4 時空的創造與利用在戰術結構中的作用
由于足球比賽場地大的特點,因此,運動員在場上對時間和空間的感覺,對時間與空間的利用和創造,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比賽中,運動員對時間和空間的把握,是實現戰術結構系統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比賽場上運動員與全隊的配合,場上局部隊員與全隊的配合,同樣也是不斷地利用時間和創造空間來完成的。在執行戰術的過程中,比賽場上,任何一個時間點的滯后和任何一個局部空間上出了問題,都會嚴重地破壞戰術結構的質量。在進攻時,會導致全隊的戰術功能的喪失與癱瘓。在防守中,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足球比賽中無論是借助2~3人的局部配合,還是整體的配合都可以有效的利用和創造出更大的空間。首先,運動員可以通過出色的控球、帶球、運球、無球跑動等個人技術來不斷的創造空間。其次,運動員可以利用足球場地大的特點,充分應用橫向拉開,運動員應提前做好橫向拉開的準備,橫向拉開的寬度可以延伸到邊線以便盡可能的控制更多的空間,同時,運動員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縱向距離,縱向拉開,進攻隊員應在防守隊員的身后創造空間,利用防守隊員身后的空當。運動員縱向拉開時可應用邊路進攻和中路滲透的兩種方式。
5 足球戰術結構中的節奏要素
足球比賽攻與守的戰術中,無時無刻都滲透著節奏感,進攻時速度的快與慢,強與弱的變化無不體現著比賽的節奏,靈活的應用和掌握比賽的節奏,對于取得比賽的勝利至關重要。當轉守為攻的時候,進攻一方,應毫不猶豫的加快進攻的速度,當進攻的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應層層推進、逐步滲透、牢牢把握住控球權,尋找新的機會。比賽節奏的控制與隊員的整體配合、比賽的經驗、隊員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對場上形式的判斷,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誰控制了比賽的節奏,誰破壞了對方的節奏,誰就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
結論與建議:本文以系統論的觀點為依據,通過構建科學的、現代足球的戰術結構,在動態調節原理的框架下,分析足球運動戰術系統中的要素、結構、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重新審視現代足球運動中全攻全守的理念,提高全攻全守系統的優化水平,和對全攻全守的戰術理念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現代足球運動是一種整體的、攻守對抗的集體項目,全隊的攻與守的不斷的變化,是足球運動的本質。整體的進攻與防守離不開局部的戰術和全隊的戰術。因此,戰術結構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無條件的。比賽中,動態是永恒的、是絕對的。堅決杜絕機械的刻板的本本主義的教條的應用戰術結構和理解戰術結構。足球比賽中,只有堅持攻與守的平衡,才能最終取得勝利。這是現在足球發展史的經驗的總結,任何防守都是為了防止對方進球。足球比賽中攻守平衡的實質,重要的是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無論是局部還是全場,雙方在攻守實力上的較量。因此現代足球要求每個運動員都應具備全面的攻守能力,使得比賽場上的每一個局部、每一條陣線以及全隊的整體在攻與守之間有機協調,在攻于守之間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張延安.我國男子少年足球運動員進攻戰術意識思維活動基本特點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1997.
[2] 王崇喜.球類運動——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陳易章.對2005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中國隊防守技戰術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5):695-697.
[4] 陳小蓉.體育戰術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