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生
摘 要:合同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指的是國家之間和有關法律條文文件用來制約違約方賠償責任的一種方式。其主要是針對違約方的利益來制定的,使違約方的利益不受損害的一項法律規則。在可預見性規則中,首先在考慮損失行為時,有許多存在的因素影響著法官的判斷結果。我國合同法中強調,損害可分為兩種可能,一是通常損害,二是特別損害,如果是因為違約方的欺詐行為所導致的損害,那么,就算是不能在訂立合同時有預見性,違約方也要對損害加以賠償。
關鍵詞:合同法;可預見性;規則
可預見性規則是合同法中解決違約方損害賠償范圍的主要手段,也是違約損害賠償領域的理論問題。但是,根據這一理論來講,我國并沒有對其有足夠的重視。據研究,學者們也有從合同法中的法律角度加以分析,或者是為合同法的合理性找出相應的證據,并且又根據其他國家的可預見性規則來談論我國合同法的適應性及價值存在的同時,對合同法的可預見性也加以修改和論述。本文正是闡述我國合同法的可預見性規則,僅供讀者參考。
1 合同法中可預見性規則的內容論述
可預見性規則是對損害賠償的一種限制性規則,每個國家的規定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規則的基本內容不會差很多,其內容包括預見的時間、預見主體、預見的內容及判斷四個部分。與其他國家相比,比如美國、法國的可預見性的主體是違約方,也就是說以違約方的預見作為主體內容,個人認為,將其作為可預見性的主體也是合乎情理的。關于預見性的時間,是主要存在于兩種觀點的,一是某些判例通常都認為預見的時間為債務不履行時,二是有的國家則認為預見的時間為合同締結時。筆者認為,以合同締結時為預見的時間較為合理,因為,在合同締結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從其標準來看都是以訂立合同和切實合同為目的,而且雙方之間處于一種平緩的狀態關系,其主觀心態也最為客觀。若是遵循債務不履行時的規則,則會受到利益的驅使,以來違背社會的公平正義。因此,后者觀點較為合理。除此之外,對于可預見性規則的內容來說,其也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只要被告一方可預見到損害的種類,而并沒有要求損害的程度及數額。另一種觀點是,可預見的內容必須要存在損害的程度及數額。這兩種觀點都不為錯,但是更好的內容是將兩者相結合,可預見的內容不僅要有損害的類型,而且還要有損害的程度及數額,因為若是只有預見的類型,那么,到了真正的爭議時就不能確定賠償額,因此陷入困境。而對于損害程度及額度的預見性來說,一方面可以提高違約方的義務,其次就是有利于爭議得到解決,將審判程序簡單化。
可預見性規則的評判標準分為兩種,就是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若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的義務不符合規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屬于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另外就是在合同履行后便可獲得利益,但是不能在訂立合同時,因違反合同而造成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在提供商品或提供服務時造成欺詐行為的,根據我國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從合同法的可預見性規則中強調,其主體為違約方,規則時間為合同締約時。但是,對于這一規則,外國的可預見性體系的預見性從不考慮違約方的主觀狀況,而大陸法系國家便是關注違約方的主觀心態,預見性規則僅僅適用在違約方沒有過錯的情況下。雖然說我國的合同法屬于大陸法系,但是在這一方面卻是傾向于英美法系國家。
可預見性規則指的是違約方對其在訂約時,能夠對預見到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而且對于不可預見性的損失則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樣實際上就是對違約方賠償的一種約束。對于間接損失應該受可預見性規則的限制,這并沒有爭議可言,而且這也是可預見性規則的根本目標所在。但是,對于直接性損失來說,是否應使用可預見性規則,就存在一定的爭議了。根據合同法規定,可預見性規則的違約損失其中也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書中規定的可預見性規則僅限制間接損失,還是也包括直接損失,光從條文的表面意思還不能得到準確的結論。但是,立法機關對此條文卻有了一定的解釋:可獲得利益的求償不能肆意擴大范圍。這種解釋明顯就是將可預見性規則局限于可得利益。而司法部門在合同法著作中指出,可預見性規則主要就是限制間接損失,而直接性損失也應當在可預見性的范圍內。另一種解釋方法,就是認為直接損失應當適用于可預見性規則,但是其本身卻歸屬于當事人可預見的損失。
2 可預見性規則的問題及對策
在合同法中,可預見性規則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個合同若要生效,就必須有簽約雙方的簽字,合同上必須要準確的記述雙方的個人意見,以及各項條款。在符合各項法律條約的情況下,合同生效。顯而易見,合同生效的那一刻,合同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便已經適用,如果在簽署合同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合同尚未生效,那么可預見性規則又該怎樣使用的?或者說,在合同簽署的過程中,雙方由于意見不同意出現違約的現象,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使用合同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是不是有失公平呢?對于這種情況,如果違約的一方在合同簽署時就想要違約,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可預見性規則,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結果。采用了可預見性原則,爽約的一方拿不到損失費,反而讓違約方從中獲取了利益,很明顯,這樣的處理結果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則,會影響市場交易的正當風氣。
因此,針對合同法中的可預見性規則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在可預見性規則中應該設置違約賠償項,以這樣的方式來保證爽約一方的利益,促進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進行。法律條令存在不嚴謹的地方要及時加以矯正,加強有關合同法中可預見性規則的立法,防止有心之人利用法律的漏洞,鉆社會主義的空子。可預見性規則的判斷標準就是可預見性規則與因果關系的聯系,另一方面也要與其他限制性的規則結合在一起,具體問題做出具體分析,并且還要根據司法的標準來對其進行明確,概括可預見性規則要考慮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有針對性的做全方面的考慮,只有這樣,可預見性規則才能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運用。最后,我國還應充分的了解其他國家的法律體系,吸取英法美國的豐富經驗,當然還應該自主克服大陸法系的不利作用,并且對我國合同法簡單粗糙的理論規則進行必要的細分。例如,對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可預見性做出合理的劃分,區分兩者的作用,建立符合情理的可預見性規則體系,對于特別損害的賠償規則,可以通過民法來對其進行相應的規定修改,并且還要對通常損害和特別損害加以劃分和界定。這樣,才能使我國合同法在法律條文中得以實現其真正的應用價值,才能確立其在我國法律中的真實地位。
3 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還存在一些的不合理的地方,其整體概念還比較混亂,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標準,從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糾紛,不利于我國法律的正常運行。因此,這就需要相關人士應該對此加以重視,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的條例,勇于為完善合同法的可預見性規則提出相關的建議,為我國法律合同可預見性規則做出先進的制度與規則,努力學習其他國家的有利經驗,加強對英美法的法律研究,克服大陸法系法律概念的弊端,盡量減少受害人的損失,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實踐,使我國法律法規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更好的造福人民,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楨.英美契約法論(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51.
[2]邁克爾·D.貝勒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范的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