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基礎教育過程中讓學生不僅要學會、學懂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特別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考、質疑、探究、創新習慣,從思維方式上來轉變,不斷增強學生的質疑、探究等能力。本文將重點研究和探討語文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質疑;探究能力
本文系2017年度許昌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L2017G256;項目名稱:《提高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的實驗研究》。
語文作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也是我國的母語教學科目。按照新課程改革目標要求,通過學習語文課程,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培養學生較強的質疑、探究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中,只有進行頻繁的交流溝通、思想碰撞、相互切磋,才能對課程內容知識了解更多、掌握更深。因此,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理解知識能力的培養,而且要重視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提高,以此來適應新課程改革和時代發展要求。
一、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探究
語文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沒有思想壓力的情境下大膽質疑,勇于敢想、敢問、敢說,激發內心與大腦的真實想法。同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1]。學生有了自信心,才能勇敢面對問題,才能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質疑問題。倘若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質疑不加理睬,甚至對其嘲笑、批評,那么必然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探索性、主動性,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傷害之后,就會變得十分敏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質疑的膽量,進而對語文課程產生排斥心理,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勇于質疑和探索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給予學生極大的鼓勵,耐心回答學生的提問,解決學生的質疑,平時教學中多鼓勵、多指導、多肯定,少打擊、少指責、少批評;多用你真棒、你很聰明等詞語來夸贊學生。如果學生的質疑有偏頗,教師仍然要面帶笑容,態度和藹的去耐心釋疑,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2]。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加崇拜教師,更加堅定質疑信心,最終有利于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會學生科學有效的質疑方法
首先,根據文章語言矛盾特征來質疑。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分析文章內容語言特點來提出質疑,以此來達到融會貫通、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如:《孔乙己》這篇課文的結尾句是:“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可以出句中的“大約”與“的確”,字面意思上是矛盾的,讓學生去分析、去研究、去質疑,去想象作者意欲如何。對于讀者的討論和質疑,作者又提到:“因為孔乙己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所以沒有人去關注他”,這樣一來,人們對于孔乙己的死活是不在意的,誰也說不準是死是活,這就是“大約”一詞的真正用意;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總是會到咸亨酒店喝一口酒、吃一碟花生豆,從年初到年關,再也沒有見到他來過,看來孔乙己是的確死了,這也是“的確”一詞的合理之處[3]。
其次,根據文章對比來質疑。通過對比文章結構、句式特點等來提高學生的質疑和探究能力。如:《故鄉》課文中對主角閏土的少年和中年兩個時期的外貌進行了深刻對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閏土兩個時期不同的面貌變化,提出質疑,僅僅二十多年,閏土的外貌變化為何如此之大,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些都是被可以質疑的。
第三,根據文章盲點來質疑。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性特點,作品的結構、風格、內容等獨具特色,通常作者為了突出某一特點,會在作品內容上進行構造,往往要省略一些內容,形成盲點。這個時候,語文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盲點進行深層次的質疑和探究[4]。如:《最后一課》的結尾語句為:“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硬住了,他說不下去了?!弊髡哂谩拔摇摇边@樣的省略句式來描寫韓麥爾先生,此處看似無聲,卻勝過千言萬語,這是作者人物語言描寫的特色和巧妙之處,也是文章的一個盲點。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想象力來說出韓麥爾先生尚未說出口的話,學生在質疑和探究中鍛煉自己的語言組織、想象和表達能力,有利于創新思維能力、質疑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大幅提高[5]。
三、做好組織協調管理工作
對于每一位中小學生來講,其質疑、探究能力并非一日之成,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培養所形成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將課堂與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轉變傳統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授課模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去質疑、去提問、去探究,當學生有了質疑的想法和能力,自然會調動學習興趣,廣泛深入參與思考。通常情況下,學生產生質疑之后,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管理,有時候學生的質疑偏離了課程內容主題,或者是存在理解有誤、見解偏頗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同時,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能立即給出答復,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溝通中產生思想碰撞,并上升到思維拓展、思想啟發,進而進行自我反思,教師要參與到各組討論中,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耐心的指導,最終形成統一的意見。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視每一位學生獨特的想法,認真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質疑問題。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積極主動性的增強,而且有利于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提高[6]。
四、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與學習中的其他能力培養一樣,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培養同樣需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去進行,并且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下去。語文課程學習中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培養要從低年級開始,首先要讓其成為一個愛學習、愛思考、愛探索的學生,增強學生的質疑和探究意識,有了這種意識之后,再進行質疑、探究教學環境的創建和教學方法的傳授。低年級學生的思考、探索興趣更濃,隨著年級的升高,其問題質疑、探究的潛能會全面激發。因此,語文課程中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提高需要由低到高、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并且要長期堅持下去。
綜上所述,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質疑、探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依次遞進、由淺及深的長期過程。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耐心指導,培養學生敢質疑、敢提問、敢探究的意識。同時,要教會學生質疑、探究的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長效機制,能夠長期堅持下去,不斷提高學生質疑、探究能力,最終為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顧玥.讓語文課在“疑”中生“趣”—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初探[J].課外語文,2016(13):34.
[2]陳霞.讓學生在“質疑”中成長—小學語文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3):33.
[3]鐘葉森.善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學會質疑[J].作文教學研究,2014(04):101-103.
[4]劉朝霞.如何運用“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上好小學語文課[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61.
[5]嚴偉.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小學中高段學生語文課堂質疑能力培養的探究與實踐[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08):76.
[6]張艷.語文課巧用質疑,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2(21):82.
作者簡介
王宏沛(1974- ),女,漢族,河南省禹州市人,本科,中學一級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