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珊珊
摘 要:本文根據通州區地名志、當代行政地圖以及其他書籍材料,整理出北京市通州區村落的定名與分類,從多個角度探究北京市通州區村落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
關鍵詞:北京 通州 村落
1 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人文環境自然也就不同。地名就像歷史的載體,記錄著一個民族的前進或衰落,表現著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有著不能替代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北京作為首都,又是一座歷史古城,文化底蘊深厚。通過研究通州區的村落地名,我們可以更好地發掘北京深厚的村落歷史文化。北京市通州區位于北京市的東南部,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北京市東西長安街延長線的東端,“金天德三年(1151年)設州治,取‘漕運通濟之義命名通州,明洪武撤潞城而入通州,潞城之名從此消失。”通州區區域面積906平方公里,下轄10個鎮、1個民族鄉,村落數量為456個。通州歷史悠久,轄區內村落地名也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下面展開研究。
2 郡縣名字的定名規律
在古代就有人做過歸納,通過對《北京市通縣地名志》的整理,以前人的分類作參考,大致可將它們分為:姓氏、軍事、標志性建筑、物產、方言、神話、運河等7大類。
2.1 因姓氏而得名
這類地名自古即有,在通州大量出現于明、清兩代。大多以姓氏名村,以同姓家族的力量團結族眾,有利于增強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除去常見的姓氏外,通州還有以較稀少的姓氏命名村子的,如郎府村因為姓郎而命名,興各莊因為姓辛而名等。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大多是:
1.因為某姓人家最早單獨來此墾荒建宅,漸成村落。如凌莊村因凌姓首至該地定居,因姓而名凌家莊;張莊村因張姓至該地定居,因姓而名張家莊等。
某幾姓人來某地居住,或以其中人數最多的姓來命名村落名;或以幾合村(幾代表數字)來表示是多姓合住在某地。如南六合村因郝、安、李、馬、周、吳六姓遷此地定居,依六姓合居而名六合村。
因紀念某人故以其名字來命名。如明洪武年間,南方大戶楊秀遷此定居開店,形成聚落后名楊秀村。
若依業態分析,獨姓村和雙姓村多為農業村落(也有少數三姓村落),多位于平坦地或鄰近水源,獨姓、雙姓村最初建立的獨姓村多是以初墾第一家或第一人的姓氏命名,因為子孫的繁衍或姻親、同鄉的招致,以放射狀開墾利用周圍的土地,逐漸可發展成較大的村落。以耕種莊稼為生的如北許場村在清末形成聚落,許姓全家自東北來此務農故名;施園村,施姓定居,經營菜園為業,曾命名施家園。由三家以上合伙開墾形成的村落,基本上為相熟的親朋或姻親,定居下來以后,仍在一處,形成數家合開一村的情況,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多姓村落多位于公路或有航運能力的河道兩旁,且主要為商業村落和手工業村落兩種:
以商業貿易為主業,服務于水陸交通運輸業。如北運河南岸的兩家店村,據明萬歷《順天府志》載:“兩家店鋪在縣(漷縣)東十二里”地處水陸交通要道,張、于兩家遷此定居開店,為過往行人提供食宿,因而得名;侉(kuǎ,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子店村因明初山東人到此定居,以開店為主,不同姓的人因貿易在此形成聚落,依其口音稱名;大白村、小白村不是因為姓氏而得名,而是因為山東人“三王、二楚、一家于”首至此地定居,以盛產山東大白菜遠近聞名而得名。
2.手工業村落多位于原材料附近,且交通便利之處。通州的手工業村落如鄧家窯村,因清乾隆十五年崔姓至此地,以經營磚瓦窯為業而得名的崔家窯村、武窯村隨明初平定北方的部隊至此定居,以燒磚瓦為業而得名。
2.3 因地方標志物而得名
指代已經消失的建筑,很多建筑歷史價值很高,或者歷史悠久或者反映一地的風俗習慣,而如今卻僅有村名未見建筑,則可反映或證明一定的歷史史實,如民族的融合,政治變化,避諱等。如大柳樹村因村旁有一棵大柳樹,故名。《漷陰志略》載:“考漷縣之南村莊,有地名曰大柳樹者,土人云村有古樹,為近京師第一巨樹,后為大風所折,聞乾隆中尚存空一截,兒童戲匿其中,十余人尚綽有余,則其垂陰時可以想見矣。”此古樹1935年尚存,今無。
2.4 因軍事而得名
北京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城所在,通州因為距離京城距離近,又為漕運的終點,是個十分重要的軍事要沖。在明朝晚期,“為隨時抵御入犯之敵,故此在萬里長城一線特別是畿輔地區,駐守著數十萬大軍,在通州這個不大的城市就駐有通州衛、神武衛、定邊衛等五衛兵馬達35000余人,如臨大敵。”因通州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多有駐軍屯田、守衛于此,故很多地方以“垡”、“屯”、“營”的字眼定名,如軍屯、軍莊、小松垡、南小營、壯丁屯、北小營、安定營、后北營等,形成的村落多具有軍事這一特色,如長陵營村因守護昌平縣十三陵長陵的部隊曾駐此故名;軍莊村因原為駐軍屯種之所,形成聚落后,故名等。
2.5 因方言而得名
地名最初是語言的發明創造,有了地名的語言原型之后,人們再通過文字記載下來。這一類除了有“馬頭村”音同碼頭等音近字轉換之外,還具有明顯的北京通州話的方言特色,如香儀村因潘、黃二姓至此定居,素有東黃、西潘之說,居民成邑,此地曾有三義廟,平時香火亦旺,故曾名香邑;因每年舉行廟會,儀式隆重,依諧音稱香儀;臺湖鎮鋪頭村緣由明代通州至馬駒橋方向的郵鋪首站,北京話習慣把一部分“首”稱為“頭兒”,故得此名,同理還有渠頭村、垡頭村。
2.6 因物產而得名
如漷縣鎮靛莊村,因在地勢低洼、靛籃植物豐盛之地定居,以加工青、藍染料為生,形成聚落后,依特產而名;如柴廠屯鄉熬硝營因地勢低洼,為重鹽堿區,糧食產量低,人們以熬硝補生活之不足而取其名;臺湖鎮堿廠村因村南土地堿性嚴重,收獲甚微,因設有朝廷制堿作坊,而取名堿廠;這一定名方式有利于反映某地的植被情況,有利于反映某地的生產技術有利于更好的發掘某一地區的特產物產,尤其是古代史料中定名中若有礦料物產的名字時更應該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