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獨秀用進化史觀來認識近代中國社會,認為近代中國社會需要向西方文明學習,從中尋找出路。五四運動爆發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陳獨秀的中國近代史觀由原來的進化史觀向唯物史觀轉變。陳獨秀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用階級分析法來認識中國近代社會,并且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逐步形成了中國近代史觀的雛形。
關鍵詞:陳獨秀;近代史觀;進化史觀;唯物史觀;
中國歷史觀是人們對中國近代史社會結構、本質及其發生、發展過程、動力、方式、特征等的總體認知。在陳獨秀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中國近代歷史觀不是樸素的,而是自覺地,系統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由進化史觀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對近代中國社會的觀點都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社會歷史發展主體的認識方面,也由英雄創造歷史轉向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轉變,陳獨秀是在進化史觀的基礎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1 陳獨秀的進化史觀
早年陳獨秀和同時代的人一樣,深受嚴復在1898年翻譯的英國人郝胥黎的《天演論》的影響,郝胥黎宣傳欄了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科學思想,同時也認為“物盡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法則進化論也適用于人類社會,陳獨秀把進化論來作為解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現象的基礎,以此為基礎,依據自身的理解,演繹成近代中國進化史觀。陳獨秀認識到“近代歐洲有所謂天演學者,有物競、天擇二義,以凡事無非由天之所演,天行之虐,必人治以救之”。有許多陳獨秀認為近代文明的特征一是人權說,二是生物進化論,三是社會主義。另一方面,陳獨秀認為,“近世文明”是擺脫愚昧,是文明開化的世界。社會歷史的進化形式有兩個:第一種是循序漸進的進化;第二種是急劇跳躍的進化。陳獨秀認為,不管是哪一種民族,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就可以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循序漸進地進化比較的加速。而跳躍的進化則大部分是由外部因素的影響。通過外部因素的因素作跳躍的進化,是能夠實現的,不僅如此,也有規律可以依據的。陳獨秀的認為中國近代的歷史將灼然大變,而青年擔負著改造社會的重任。近代中國在政治、倫理、學術,將發生大的演進。陳獨秀在合理地利用進化論中的發展思想喚醒國名覺醒的同時,也搬用了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思想,熱衷于生存競爭和自然淘汰,對于當時來說,無疑是正確而及時的。陳獨秀號召青年在1916開始,要站在征服者的位置。倫理觀念上“我們因為要創造新時代新社會生活進步所需要的文學道德,便不得不拋棄因襲的文學道德中不適用的部分。”[2]p42由于陳獨秀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因而他不能正確處理自強和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的辯證關系,而且使得《新青年》并沒有號召人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隊中各國的壓迫,沒有提出口號。
陳獨秀的歷史進化思想在總體上來說是比較系統,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看法是比較有洞察力的。進化史觀雖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然而有很大的局限性。恩格斯曾經說過:“想把歷史的發展和錯綜性的全部多種多樣的內部都總括在貧乏而片面的公式‘生存斗爭中,這是十足的童稚之見。”把歷史歷史單單歸結于生存斗爭的差異極少的階段,就更有內容和更深刻得多了。”五四前的陳獨秀和當時中國的思想家們一樣,局限當時的認識水平,沒有發現進化史觀的局限性,來解釋中國近代史。[1]P7達爾文進化論中的漸進性對陳獨秀的影響是深淵且持久的。
2 陳獨秀的唯物史觀
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國取得了重大勝利,中國的思想界和革命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19年發生了五四運動,中國由舊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革命時代,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指導。陳獨秀領導國人進行五四運動,也在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這個過程中陳獨秀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和李大釗等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觀察中國近代社會的問題,并且從中找到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辦法,尋找出路。陳獨秀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分析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認為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而且更不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用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開看待中國社會問題以及提出解決中國近代社會問題的方法。陳獨秀引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陳獨秀又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應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并反過來影響經濟基礎。陳獨秀1922年7月1日《馬克思學說》中介紹了唯物史觀,認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要旨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說明人類變化之變動”[3]p193社會經濟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一切制度、文物、時代精神的構造都是跟著經濟的構造變化而變化的,經濟的構造是跟著生活資料的生產方法變化而變化的。人們的社會生活決定人們的意思。第二點是“說明社會制度之變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有變動,社會制度也要跟著變動。陳獨秀認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不是空想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按照唯物史觀來解釋經濟發展的規律。社會制度社會制度建立,發達,崩壞,都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是主觀因素決定的。陳獨秀認為歷史是社會歷史現象的記錄,唯物史觀重視經濟,唯物史觀的哲學者也并不是不重視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等心的現象的存在,只是因為他們都承認經濟基礎上面是上層建筑,而不是基礎本身。
唯物史觀一個重要標志是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關于少數的精英和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等問題,陳獨秀在他的著作中的描述是零散的,思想則是復雜的。從英雄史觀到群眾史觀,陳獨秀的思想變化是很大的。但是我們從陳獨秀思想變化的過程中,大致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五四”運動之前,陳獨秀以英雄史觀為主:“五四”運動之后,陳獨秀的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他的群眾史觀較為明顯。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主體上,陳獨秀認為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尤其是工人階級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陳獨秀并不否認天才對歷史的產生的重要影響并且是社會需要,但是他的作用只有在社會物質條件可以允許的條件下才可以實現。外國資本主義控制中國經濟,陳獨秀在1920年12月11日《致羅素、張東蓀的信——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中說:“這種狀態,除了中國勞動者勞動者組織革命團體,改變生產制度,是無法挽救的。”[3]p57認為中國勞動者是為了對抗外國資本家而戰,是為了保全中國獨立而戰斗的。“只有勞動團體能夠達到中國獨立之目的。”[3]p57這種認識,對于一向輕視人民群眾,英雄創造歷史思想根深蒂固的陳獨秀來說,不能不說是其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發生明顯飛躍的標志。
陳獨秀的中國近代史觀經歷了由進化史觀向唯物史觀轉變,由英雄史觀向群眾史觀的轉變。陳獨秀的近代史觀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被動反應的結果,也是緊隨時代潮流,主動選擇的結果。陳獨秀的近代史觀,并沒有系統化,理論化被提出,但在陳獨秀的文章就已經透射出,并在自身實踐中執行,說明陳獨秀的中國近代史觀經歷了有不成熟向成熟的歷史環節。陳獨秀的中國近代史觀是中國歷史觀發展的一座里程碑,為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
作者簡介
[1][近代]賈興權.陳獨秀傳[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0
[2][近代]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06
[3][近代]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06
作者簡介
王培培,性別:女,出生年月:1993年3月,學歷:碩士,學校郵編:225002,揚州大學17級中國史專業近現代史方向,專業:中國史近現代史